调控检测数据,制造“甲醛焦虑”牟利|这能刑吗

南方法治
+订阅

02:25

调控检测数据,制造“甲醛焦虑”牟利|这能刑吗

【省流版】

① 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涉事公司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安全保障权和知情权,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广告法。

② 有观点认为,涉事公司“利用假数据欺骗消费者购买相关服务”的行为,可能被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当事人财物”,涉嫌构成诈骗罪。

③ 入住新家前,建议大家多做功课,选择有资质的甲醛检测机构,主动打破信息差,避免被不法商家收割。

【完整版】

这可以“刑”。

据媒体报道,杜女士的遭遇中,涉事的检测公司还涉嫌故意操控检测数据,制造甲醛焦虑,借此促成订单。

检测仪器成了非法牟利的工具。消费者付出真金白银,不仅没有购买到等价的服务,身体健康还受到了损害,实在令人愤怒!

相关报道

相关报道

涉事公司可能面临哪些处罚?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该公司至少已经涉嫌违法,犯罪的风险也不小。

从民事层面看,虚构数据,诱导消费者购买服务,侵犯了消费者的安全保障权和知情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并接受行政处罚

此外,如果该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虚假宣传的行为,同样可能违反广告法。值得注意的是,涉事公司已两次因违反广告法被市场监管部门作出行政处罚,累计罚款金额达40万元。

相关报道

相关报道

从刑法层面看,该公司利用假数据欺骗消费者购买相关服务,可能被定义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当事人财物”,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根据我国刑法,当犯罪嫌疑人的诈骗金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时,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

回到这次的事件,虽然每个消费者的单笔损失并不算大,但在媒体报道中,该涉事公司采取加盟的形式经营,且涉嫌故意传授加盟商调控检测数据的方法,甚至上升为行业“潜规则”。该公司及相关责任人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诈骗金额如何认定,还有待有关部门进一步调查。

检测结果造假,何尝不是一种甲醛?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健全检测和治理领域行业标准,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监管体系,才是治本之策

总而言之,涉事企业为牟利不择手段,肆意践踏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必须付出相应代价。

消费者也应该擦亮双眼,选择有资质的检测机构,主动打破信息差,避免被不法商家收割。

【统筹】祁雷 张梓望 杜玮淦

【文案】南方+记者 孟健 南方+见习记者 李乾 黄子欣

【出镜】南方+见习记者 李乾 

【摄影】南方+记者 梁钜聪

【剪辑】南方+记者 金镝

【设计】吴颖岚 谭唯

编辑 毛帅楠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