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章启航,再攀高峰。在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启动2024年“名医绝活”——医院临床技术集中展示活动,彰显医院关键医疗技术力量。
医疗技术是医院赖以生存的基础,对改善医疗服务水平、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联合南方+健康广东频道,共展出14项医疗技术。快来为这些“绝活”点赞吧!
“名医绝活”等你来pick(可多选) 王业忠团队:难治性癫痫的迷走神经刺激器植入术或病灶切除术 刘世明团队:冠脉分叉病变优化介入治疗及其关键技术 朱康顺团队:钇90放射微球治疗肝肿瘤的获益人群及在转化切除中的应用 王业忠团队:脑深部电极刺激术DBS 区文超团队: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MitraClip) 陈正团队: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关键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 张智辉团队:全腔内修复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 江晓兵团队:三维打印技术辅助下截骨矫形技术治疗脊柱侧后凸畸形 周先虎团队:直接前方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术 杨辉团队:消化道早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蒋小峰、杨学伟团队:腹腔镜超声联合荧光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史文静团队:腹腔镜侧腹壁悬吊术 吴文起团队:前列腺剜除术 万丽团队:神经节调控治疗面部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提交
【技术介绍】
神经科王业忠团队:
难治性癫痫的迷走神经刺激器植入术或病灶切除术
难治性癫痫也称药物难治性癫痫,约占癫痫的30%。对于这类患者,我们通过癫痫术前评估后,采取迷走神经刺激器植入术或病灶切除术来控制癫痫。迷走神经刺激术,又称“VNS”。它是通过电刺激迷走神经来达到减少或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将小小的迷走神经刺激器放置到患者左侧锁骨下方胸部皮肤下面,刺激器与同侧迷走神经通过缠绕导线相连。手术完成待伤口恢复后,对植入的迷走神经刺激器进行开机启动,这样刺激器就可发出电脉冲来刺激迷走神经,从而达到减少或抑制癫痫发作的功效。大脑皮质致痫灶切除术总有效率为71%,其中癫痫发作完全消失者占43.2%,发作显著改善者为27.8%。
心血管内科刘世明团队:
冠脉分叉病变优化介入治疗及其关键技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仍然是冠脉介入治疗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病变之一。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高度依赖术者技术水平及团队支持。本技术基于冠脉造影、腔内影像学、冠脉功能学、3D技术等多模态技术及其融合技术与智能辅助技术,综合冠脉分叉病变的解剖学、斑块形态学、斑块组织学以及分叉嵴等的特征,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和先进的介入治疗理念,制定合适的、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与综合管理方案以及术后的长期随访与管理,联合多种介入治疗技术、多种创新介入材料,以冠脉分叉病变解剖学纠正为目标,以心脏临床终点事件为标准,完善边支药物球囊成形、主支药物支架植入的杂交介入治疗技术,为病人带来更显著的获益。
微创介入科朱康顺团队:
钇-90选择性内放射治疗肝脏肿瘤优势人群的筛选及其在外科手术转化中的应用
在我国,肝脏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位居前列。钇-90微球治疗是一种内放射治疗技术,俗称“肝肿瘤治疗的核武器”,通过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向肿瘤供血动脉注入钇-90微球,在肿瘤内部释放β射线,对肿瘤进行内照射治疗。该技术弥补了其他治疗技术的不足,使相当多的晚期肝癌患者从中获益,在国外已成熟应用20余年。该技术2022年1月正式在我国获批应用,我院于2022年8月成为华南地区首批开展此技术的医院,填补了省内该项技术的空白,至今已成功治疗71例患者。本项目将在此基础上拓展钇-90内放射治疗的技术优势,建立优势人群的筛选,推进不可切除肝肿瘤的外科转化治疗,改善患者长期生存。
神经外科王业忠团队:
脑深部电极刺激术DBS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又称“脑起搏器”,利用功能神经科立体定向技术将精细刺激电极植入脑深部特定核团,通过脉冲发生器释放特定频率电脉冲﹐对目标靶点进行电刺激,调控异常的神经电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DBS是一种神经调控技术,因其微创、安全、有效、可逆、可调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等运动障碍性疾病;同时也积极探索应用于精神心理疾病、认知障碍疾病、癫痫、意识障碍疾病等临床疾病。
心血管内科区文超团队:
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MitraClip)
二尖瓣反流是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75岁人群中有10%以上有中重度的二尖瓣反流症状。对于器质性二尖瓣返流,尽管二尖瓣修复或置换外科手术目前视为标准治疗,但很多患者手术并发症和死亡风险很高,不适合外科手术。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是一种创新的非开胸手术,旨在治疗严重的功能性及器质性二尖瓣反流。这种手术使用微创导管技术,经股静脉通过导管将特制的钳夹装置送至二尖瓣位置,精确地夹住并收紧松弛的二尖瓣瓣叶,以减少反流。该手术具有微创、恢复快的优点,手术无需心脏停搏或使用心肺机,通常仅需要2—3天的恢复时间,对于不能耐受传统开胸手术的高风险患者尤其适用。
移植科陈正团队:
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关键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
胰肾联合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首选方法。与单独肾移植比较,胰肾联合移植可以改善生活质量,阻止或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显著延长了移植受者和移植肾的生存时间。中心于2016年开展胰肾联合手术,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在胰腺功能评估、胰腺修整、血管重建、输尿管吻合方式、肠道吻合方式和胰腺外引流术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对围手术期免疫诱导方案、抗凝方案、营养支持方案和护理管理方案进行了系统化的经验总结,至今已完成230余例,年手术例数居国内前列,且手术均取得成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2021年成功开展了国内首例腹腔镜下移植胰腺活检和CT引导下移植胰腺病理活检。在技术推广方面,科室成功举办多次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培训体系建设项目—器官移植技术实践提升培训班,胰肾联合移植技术已在多家医院进行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业界反响,提升了科室和医院影响力。
血管外科张智辉团队:
全腔内修复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
复杂主动脉疾病,是血管外科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全腔内技术已成为主动脉非复杂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复杂主动脉疾病的全腔内治疗涉及重要分支动脉重建,精准定位困难重重,限制了其应用。本团队通过3D打印技术及虚拟融合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术前通过3D打印模型及CT重建更加直观、多角度认识疾病解剖特点;术前体外模拟支架释放过程;术中根据3D模型,在体外实现精准开窗;术中通过虚拟融合技术指导导丝的超选及支架开窗的对位,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辐射剂量及造影剂的使用量。
脊柱外科江晓兵团队:
三维打印技术辅助下截骨矫形技术治疗脊柱侧后凸畸形
脊柱侧弯、后凸畸形严重时导致患者躯体外观显著畸形、无法融入社会,严重者会导致严重疼痛、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导致呼吸衰竭、死亡等。截骨矫形手术是治疗这类畸形的主要手段,传统技术因畸形结构模糊、复杂使手术变得非常困难。团队采用术前原始影像数据完成1∶1三维模型打印,并利用三维模型术前模拟评估手术方案。利用模型中预制钉道、打印置钉模板、模型中预制截骨面等方法,可以更安全、高效、精准地完成复杂脊柱侧弯、后凸畸形的矫正。团队常规开展行业内最复杂的脊柱截骨技术—椎体切除重建手术,切除椎体后采用三维打印人工椎体作为支撑结构,可以起到快速完成骨愈合、坚强支撑、维持矫形效果的作用。
关节外科周先虎团队:
直接前方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术
平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AA)全髋置换术,通过臀上神经和股神经界面、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间隙进入手术区域,有微创、疼痛轻、恢复快、脱位风险低等优势,可保护臀中肌、闭孔外肌等重要解剖结构,对于大多数初次置换术后患者麻醉苏醒后即可行患肢功能锻炼,无特殊体位限制。术中运用前方髋关节囊切开锚定技术,完整切开前方关节囊,将其覆盖于软组织后缝合锚定至切口外下方皮肤从而有效地保护了髂胫束和阔筋膜张肌,并且能清晰暴露髋关节并保护各层软组织,进一步减少损伤,术毕紧密缝合固定前关节囊,加强髋关节稳定性,可充分结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加速髋关节置换病人术后康复,极大缩短住院时间,为患者带来福音。
消化内科杨辉团队:
消化道早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一项四级消化内镜治疗技术,该技术涵括经典ESD术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等衍生技术。ESD技术通过消化内镜直达病灶所在位置,再用电刀将病灶完整剥离,从而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主要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消化道癌前病变,消化道粘膜下肿物及食管贲门失弛缓症等。ESD技术由于可通过内镜下一次性完全切除消化道早癌等病灶,避免开腹手术的痛苦以及器官切除,因此具有以下优势:创伤小、恢复快;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可准确判断病灶深度。
肝胆外科蒋小峰、杨学伟团队:
腹腔镜超声联合荧光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是腹腔镜外科中最复杂、最困难的手术之一,近年来伴随着腹腔镜术者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腹腔镜器械的不断改进、创新,结合配备超高清3D荧光腹腔镜系统及多用途彩色超声系统,使得腹腔镜超声联合荧光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得以实施。该技术以超声系统为引导,荧光技术显影术中肿瘤及淋巴结,以确定手术范围内肿瘤侵犯情况,更精确定位肿瘤,已达到更彻底手术切除效果,极大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妇科史文静团队:
腹腔镜侧腹壁悬吊术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含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尿失禁等诸多情况,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进行盆底重建手术。本学科近年开展的腹腔镜侧腹壁悬吊术(LLS)是治疗中重度子宫脱垂及阴道前壁膨出(膀胱膨出)的新术式。其将特制生物网片裁剪呈T型,中段纵臂缝合固定于宫颈筋膜和/或阴道壁,两侧横臂经腹膜外至腹壁下,通过与前腹壁组织间张力提拉悬吊脱垂的子宫或阴道壁于盆腔中。在保留或不保留子宫的情况下,LLS均可避免其他盆底重建手术的严重骶前区出血、输尿管及直肠损伤等风险,具有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解剖复位成功率高、症状改善明显等诸多优势,从而能够更有效地保护患者脏器功能和性功能,使患者术后享有较高生活质量。
泌尿外科吴文起团队:
前列腺剜除术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困扰老年男性的主要疾病之一。增生的腺体会引起膀胱颈部出口的梗阻,导致排尿困难,容易并发尿路感染、出血和膀胱结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经尿道前列腺激光剜除术是从解剖学角度出发,找到增生前列腺腺体和前列腺外科包膜之间的间隙,用激光钝性推压的方式将增生前列腺组织整块剥离,然后再进一步增生的腺体组织粉碎吸出。相较于传统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TURP)而言,该术式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手术创伤小等优点,治疗效果更为彻底,更大程度地改善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疼痛科万丽团队:
神经节调控治疗面部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面部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难度大,往常采用外周神经射频或三叉神经半月节脉冲射频治疗,但往往治疗效果不佳,维持时间短。经三叉神经半月节或蝶颚神经节及分布区植入外周刺激电极,可明显缓解急性、亚急性期,甚至后遗痛期的疱疹神经痛,经过有效程控10—14天,采用兼频调控模式可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缓解效率高达80—90%,辅以一线规范的药物治疗,可有效预防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痛的发生,并减少口服用药量。外周神经电刺激神经节及神经支调控治疗面部带状疱疹神经痛,是有效治疗并预防带状疱疹神经痛及后遗痛的新方法。
南方+记者 陈子阳
通讯员 许咏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