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医疗、消防和公安等公共机构的基础上,社会个体自发的一股"全民急救"力量正在有序汇聚。他们点燃急救的火种,期待橙色火光连成片,可以照亮社会更多角落,用专业守护更多生命。
2021年《中国公共卫生管理》的数据显示,我国急救知识普及率为1%。《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发展战略提出,鼓励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到2030年将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比例提高到3%及以上。
全民急救机制的建设和发展关系着个体生命安全,还助力推动着健康中国的建设。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个体开始借助周边的支持,主动成为那个在危急时刻能搭上一把手的人。一股"全民急救"的力量也开始在企业及社会组织中像一棵棵大树般有序生长,只为在生命需要的时刻,为其遮风挡雨。
在这些分布于不同区域、成长时间也各不相同的"大树"中,有一棵自深圳发芽的大树已将种子洒在中华大地——来自中国平安的"橙心守护"公益社团志愿者服务项目,从201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急救公益培训、普及急救知识超过5万场次,将急救的火种传递到千家万户。
他们在日常中,用一双双建设生活的手守护着只有一次的生命。
守护的勇气:与死亡展开一场分秒必争的赛跑
急救的专业性,是一场急救能否发挥真正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简称AED)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能够掌握AED正确使用方法的社会人群在全民当中所占的比例则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准确的施救配合有效的外部工具,能大大提高生命后续恢复的质量。
一个月前,在天津生活的张雁斌,就在AED的支持下完成了一场生命救援。
7月13日,天津海洋博物馆内,平安人寿天津分公司代理人张雁斌正在博物馆餐厅用餐,突然身后传来一阵骚动。张雁斌发现一名大爷倒在地上,无论随行家属如何呼唤、拍打都无反应。下意识判断出大爷可能处在生命的危急关头,他立刻冲上前,告知家属自己是持证救护员,获得家属允许后便立刻观察大爷的情况。
"我一边拍打老人家的肩膀,一边看他的眼睛,但仍然没有反应。"经过确认其胸腹部在8秒内没有任何起伏后,他立刻开始了胸外按压。
▲张雁斌为老人进行心肺复苏
按压过程中,张雁斌还向周围的人确认了120正在来的路上,并提示工作人员到门口去接医护人员。在以每分钟大概100-120次的速率不间断按压三四分钟后,场馆的工作人员取来了AED。
使用AED进行心率分析时,外部对患者的接触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当AED播报告知"正在分析心率,请不要接触患者"时,张雁斌立刻告知围观的人群退后,确保无人接触到老人的家身体。在播报音发出电击指令后,他迅速按下绿色按钮。电击的一瞬间,大爷的身体被弹了起来。
之后,AED语音发出继续胸外按压的提醒。张雁斌迅速继续手上的按压动作,直到大约两分钟后感受到了手掌下的身体有了胸部隆起的主动对抗,便立即停止了按压。这时,大爷的胸腹开始有了起伏,也恢复了自主呼吸。不久,120抵达现场。亲眼确认医护人员接手后,张雁斌便离开了现场。
由于事发突然,抢救时精神高度紧张,叠加持续按压时体能大量消耗,洗完手出来的张雁斌差点瘫倒在地。当时他“心脏跳得厉害,不断喘着粗气,休息半小时才缓过劲儿来”。
三天后,天津市红十字会在官方公众号上发布寻人启事,寻找当天在天津海洋博物馆挺身而出的施救者,并赞扬称:"施救者表现得既冷静又果断,专业技能让人佩服。"
随着张雁斌的救人事迹被发现,不少人惊讶于在现场沉着冷静且手法专业的他竟然并不是专业医疗工作者,而是具备急救能力的志愿者。
张雁斌专业的急救能力是在公司组织的培训中习得的。自2008年加入平安寿险以来,一直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他逐渐意识到,一切生活的可能性最终都源自于生命的平安。希望能在生命最需要的时刻真正搭上一把手的他,在2020年、2023年两次主动参加平安组织的急救培训,并顺利取得美国心脏协会(AHA)颁发的国际认可的救护证。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仍高居榜首,每年有超过55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相当于每分钟就有一人因心脏骤停而死亡。而准确的施救却极有可能帮助他人起死回生,避免让一些生命在此种突发情况面前无奈流逝。
"我觉得学了这项技能,在关键时刻就能够帮助别人。"张雁斌也坦言自己属于"慢热型"学员,当初为了熟练掌握急救技能,还向公司申请了一套模拟人教具不断练习,"单是标准的按压动作,我就练了很长时间,不断反复练习,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关键时刻救人的张雁斌,正是万千"橙心守护"的志愿者的一个缩影,他们以行动诠释专业急救的价值,在平凡中守护生命平安,为社会投射一束束温暖之光。
守护的火种:从"我救人人"到"人人自救"
构筑全民急救型的平安社会,需要扩大掌握专业急救知识的人群基数,实现从"我救人人"到"人人自救"。
10年前,在深圳工作的卢新在路上目睹一位年轻女性突然倒地,因当时无人懂急救,最终眼睁睁地看着鲜活的生命陨落。 那一幕带给她的巨大冲击,让她直到今日都会在出行时刻意避开那个地方。
后来,也许是心底这份始终绕不开的遗憾,让她加入了"平安守护者行动",在没有任何医学背景的基础上,靠着对守护生命每个细节的执着和极致,逐渐成长为一名急救培训师,不仅自己有了救人的能力,还通过一场场培训,将急救知识的火种带给更多的人。
"第一年我差不多走了19个城市。"卢新回忆起每次外出培训的场景,"背着装假人道具、急救设备的沉重行李",在数不清的街头巷尾、在流动的大篷车上,将急救知识手把手教地传递给生活中的平凡人。
10年后,成为"平安守护者行动"首席讲师的她,足迹遍布全国大多数城市,主讲AHA持证课共计106场,发证人数3005人,讲授急救普及课超100场,听课人数近5000人。
"救人"念头经过时间的积淀、自身的行动,最终在卢新的世界里变成可以守护生命的强大翅膀。翅膀挥起时,她可以把脆弱的生命守护在怀中。她还将这双翅膀传递给他人,"掌握技能后,我想让更多的人懂得急救,我希望自己可以让身边所有人的环境都更加安全。"
每种有关急救的知识得到传递,都会让越来越多的生命得到守护。
2024年3月14日晚,在福州市某羽毛球馆内,曾是卢新学员的林巧丽碰到一名五十多岁的男子心脏骤停、失去意识。刚好在场的林巧丽经过几秒钟的情况确认,迅速对其开展心肺复苏抢救,在有限的时间内挽救了宝贵的生命。
▲林巧丽为男子进行心肺复苏
与卢新不同,林巧丽有着丰富的医疗工作经验,在医院担任产科助产士长达6年,对危急情况的处理有专业且迅速的反应。2020年,"平安守护者行动"心肺复苏项目在福建落地,林巧丽有幸参与了该项目,并取得美国心脏协会(AHA)认证的国际救护员资格。
"以前在医院见过非常多(急救情况),心脏骤停送到医院后能救活的概率往往极低,有的即使抢救回来也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林巧丽说道,在医院时,每天都忙于治病救人,却很少有机会去做急救技能的普及。而那次的培训却让她感触颇深,在导师们的鼓励下,她也走上了急救培训师的道路。
但公众的急救知识普及并非易事。很多人并未意识到急救技能的迫切性,"觉得急救这件事离自己很遥远,学了技能用不上或者不愿意花时间来学习。"
但多年的从医经历,让她深感全民急救知识的普及迫在眉睫:心源性猝死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是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一大杀手。自加入平安后,林巧丽自发面向社会公众组织提供急救技能公益讲座,每年坚持举办5-10场,希望以这种方式将急救的火种传递给更多的人。
▲林巧丽开展急救培训
在开展培训时,林巧丽发现,由于普遍缺乏急救知识,多数人在面对心脏骤停、窒息等紧急情况时往往茫然无措,不知如何正确地拨打紧急电话,更不用说完成初步的急救,"急救知识应该是人人必备的基本技能。我培训过的学员最小的才6岁。这个技能掌握了是能救人的,急救技能一定是分年龄层的。"
在她看来,除了学习急救知识,了解如何查找、使用AED设备也是挽救生命的关键之一。
AED又被戏称为"傻瓜式救命神器",可以自动分析特定心律失常并施以电击除颤,是非专业人员的有力武器。林巧丽建议,平时外出时,要多留意AED的位置。火车站、机场、地铁站、商场等各个公共场所的配置正在逐步完善。其外形类似于消防装置,上面标有明显的字样"自动体外除颤仪器",配合微信小程序‘救命地图’能快速查找、添加AED位置。
林巧丽知道,身为急救员,须在专业医疗人员到达前的"黄金四分钟"内,迅速采取措施以挽救生命。每一次现场急救,都是与时间赛跑,跟死亡较量。
但急救往往是突发状况,更加考验施救者的心态。林巧丽建议,平日里要将所有急救流程、关键点不断重复、烂熟于心,才能救人于危急之时,"微小的习惯,却是挽救一个生命、甚至一个家庭的能力。"
守护的责任:"橙心守护"惠及超百万市民
生命平安,是个体生活能够持续写入新故事的必要基础,也是整个社会能够发展进入新篇章的重要支撑。但在日常中,偶有发生的危急情况依然无法避免。因此,紧急时刻的社会救援提供着重要的解决方案。一个专业且响应迅速的路人,可能就是具体的生命在黄金救援时间内能抓住的救命稻草。
在平安的急救志愿者组成的这棵守护生命的大树上,年轮里的故事还有许多。
2020年7月,崔蕾在外出途中,见到一名女子躺在地上不省人事,判断其发生了心脏骤停后,果断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经过持续按压,该女子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2023年8月,张雪带领孩子参加兴趣培训班活动时,遇到老师突发心脏骤停,使用心肺复苏术对老师进行急救,为后续的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
生命的突发危急情况有多种,除了突发的心脏骤停之外,还有尚在成长期的小孩经常遭遇的呼吸道卡住的情况。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的急救处理办法,也考验着志愿者急救知识的全面性。
2021年10月,翟晓芳在超市购物时,通过海姆立克急救法帮助一位孩子吐出卡在喉部的糖球;2022年3月,业务主任姜志良在值班时偶遇孩子被干果卡住气管、无法呼吸的紧急情况,立即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对孩子进行救护,成功挽救了一条宝贵的生命。
▲翟晓芳科普海姆立克急救法知识
在生命的危急时刻,应急处理方案各异。但平安浇灌起这棵跨越中华大地、守护生命的大树,其坚定"金融为民"的底色却是恒久不变的。
自2019年起,中国平安联合深圳安全义工联开展"平安守护者行动"培训计划,以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脏拯救课程为基础,教授参与者专业的急救理论知识,并辅以实操演练。课程参与者在掌握5大类专业理论救护知识、7项场景化模拟救护实操之后,可通过考试获得具有国际认证的AHA救护员证书。
2024年5月,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授予中国平安“关爱健康”志愿服务培训基地,成为中志联开展关爱健康志愿服务的重要阵地。依托中志联及平安集团的优势资源,该项目升级成为平安“橙心守护”公益社团,旨在通过更规范、更高质的组织,让每一个参与者成为生命的守护者,通过让志愿者深入社区、学校、乡镇等,让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在急救知识普及率较低的当下,这样的生命救助前置不仅可有效缓解公共医疗资源的紧张,更有助于搭建起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爱的通道,让互助互救的社会正气更加凝聚。
随着"橙心守护"公益社团的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自发投身其中。他们用心肺复苏、AED、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急救技能,守护那些素未谋面的生命。在与死亡的赛跑中,他们也从一位平凡者蜕变成生命的守护者,激励着更多人加入到这一不平凡的事业。
截至2024年6月,"橙心守护"公益社团已累计培养超4000名具备专业安全急救能力的平安守护者。预计今年内将有1200名守护者顺利"毕业"。而从项目开展至今,这群志愿者已经开展培训累计超5万场,惠及市民超百万人。
如今,遍布全国的"橙心守护"志愿者正急人所急,用赤诚之心和专业技能,为身边的生命点亮一盏盏希望之灯,为社会持续输出平安力量,以平凡之心成就不凡的事业,守护着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的平安。
(专题)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