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侨批再“出海”,一纸批信荡起万千乡思

南方+

过去一周,东南亚接连掀起了“侨批热”。

今年是中国与马来西亚建交50周年,汕头启动2024年侨批出海计划,先是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了“三江出海一纸还乡”侨批历史文化展,展出近200封侨批及相关资料图片。紧接着,侨批出海计划第二站展览又走进柬埔寨金边,吸引了当地侨团商会、知名侨领、华文学校师生代表等逾千人参观,海内外反响热烈。

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家乡眷属的书信与汇款,尽管已退出历史舞台多年,但侨批文化历久弥新,2013年“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去年7月,汕头就曾在泰国曼谷举办为期一周的侨批历史文化展,吸引超1万人次参观,网络综合阅读量更超过2亿次。如今,汕头再度出国办展,希望充分发挥侨乡优势,通过这一“世界记忆名录”唤起海外华侨华人尤其年轻侨后代的家乡情,增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华文学校学生现场体验写批和寄批。

华文学校学生现场体验写批和寄批。

  首站走进马来西亚  

8月的马来西亚吉隆坡迎来了旅游旺季。位于市中心的马华大厦人头攒动,汕头“三江出海一纸还乡”侨批历史文化展在此举行。

步入展厅,一幅巨大的主题墙映入眼帘,“一来一回”两封批信搭载在手绘的红头船上,“欢迎回家”的潮语童声广播响彻耳畔,让人仿佛回到熟悉的家乡。近200封侨批及相关资料图片串起超百米长的主题展线,娓娓诉说着一个个马来西亚侨批故事。

“侨批不单单是亲情连接,还有华人在当地做生意的信誉。”马来西亚潮州工商总会会长吴源盛一早就前来参观展览。他说,以前写一封信、寄一点钱给故乡的亲人,也不知道他们收不收得到。要等好多个月后,他们寄回了家书才知道。放在今天来讲,他们的信用是非常好的,把每一分钱都交给那个人,那种情怀很重。

展览上,汕头侨批文化学者张美生捐赠的4件马来西亚回批和10封侨批资料,提及了汕头澄海程洋冈中药丸在马来西亚受欢迎的侨批故事,体现中医药在海外传播的深远历史。更有马来西亚华侨叶礼仁给母亲钟氏的批信,在令人动容的言语间,生动展现广大海外华侨出洋谋生、心系家国的移民历程和开拓进取、不忘根脉的深厚情怀。

“小时候我就帮家人写侨批,我对侨批并不陌生。”当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总会长林家光看到这些熟悉的批信时,往事历历在目,乡愁涌上心头。在他看来,侨批寄托了华侨爱乡、惦念家乡父老妻小的感情,承载了中华文化中的孝道,间接支持了当时中国的发展,后来的金融行业、邮政行业也是从侨批延伸出来。

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总会长林家光在现场写批。

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总会长林家光在现场写批。

此次展览的另一大亮点,是沉浸式的互动体验。

水布、市篮、甜粿“过番三件套”,让参观者现场体验“批脚”送批的经历;汕头文化艺术学校的“小梅花”演员专程从汕头而来,现场演绎潮剧经典选段《桃花过渡》《观灯》,唱出浓浓的亲切乡音;剪纸浮雕字“汕头”作为特殊的“非遗批”,在展览上成了拍照打卡的“网红顶流”。

马来西亚吉隆坡万达镇培才二校学生林楚涵对展览上的“出花园”场景最感兴趣。今年12岁的她,看到潮汕15岁少年要经历“出花园”仪式,她希望自己以后能体验一次。“我想到中国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回国后可以和马来西亚的朋友分享。”林楚涵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展览上,南方报业传媒集团GDToday还联手光华日报同步发起“五洲有yue·我和侨批的故事”征集活动。邀请五大洲的朋友写下与侨批的故事,循着时光的轨迹,体会字里行间那份对家人、故乡和祖(籍)国的深情。

 ▌ 侨领收到特殊回批  

“我小时候帮家里寄过侨批,记得那时我的父母做生意,收入的30%左右都用于接济祖籍国。”在柬埔寨金边,柬华理事总会会长方侨生看着一封封侨批感触良多。他认为,侨批寄托了华侨爱乡、惦念家乡父老妻小的感情,也是海外华人对祖籍国的反馈和贡献,支持了当时中国的发展。

今年是“中柬人文交流年”,汕头“三江出海一纸还乡”侨批历史文化展的第二站日前在柬埔寨金边举办。

展览上,近百封侨批及相关资料图片诉说着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侨批故事,将华侨华人的移居史、创业史和优秀精神娓娓道来。其中,柬埔寨华侨许巧音寄给潮州家中儿子的批信,在现场唤起了柬埔寨潮人海外联谊会执行会长、柬埔寨潮汕商会名誉顾问陈增阳的共鸣。

“上世纪60年代,我爷爷回过一次中国。那时我就听他说,村子里有华侨在国外的人家,如果收到亲人寄回来的侨批,都高兴得不得了。”陈增阳说,本次侨批展在金边展出非常有意义,既唤起了老华人对以前寄送侨批的历史回忆,也让柬埔寨青少年华裔能够了解并学习“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心系桑梓”的侨批文化。

此次展览同样设置了沉浸式的互动体验。柬埔寨端华学校高中生李宛容现场用中文写批,并精心挑选了一张印有汕头风景的明信片盖上红头船印章。

“我对侨批的理解是‘家用’。很早以前,华人来到东南亚地区打工,把赚到的钱寄回家,补贴家里。”李宛容告诉记者,通过本次观展,她学到了以前不曾了解的历史,而现场体验让她更深地感受到祖辈在异国打拼奋斗的不易。

方侨生则在现场收到一封来自汕头的特殊回批,打开后别有乾坤——一首他母亲当年在汕头求学时的打油诗被编成童谣,清脆的童声唱出百年前青春印记。批信卡片上还有方先生母亲的学籍档案和成绩单,以及广东汕头华侨中学学生创作的画,还原百多年前的求学情景。

“很开心,很激动。特别是听到被改编成童谣的百年打油诗,太有心了,太珍贵了,这份礼物无价!”方侨生说,他会把这份礼物跟家里人分享,会将这首童谣发给在世界各地的家族子孙听,并一直将这首打油诗传承下去。

■延伸

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原件馆藏量达8.6万封

侨批文化永不过时

从去年首次“出海”赴泰国展览,到今年先后在马来西亚和柬埔寨举办侨批展,汕头侨批频频“外访”的同时,背后也离不开各方不遗余力的保护。

在汕头,政府部门在制度、经费、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民间收藏家加入了侨批捐赠的行列;批局经营者后代回到老宅寻找与侨批相关的文物并捐赠;侨眷主动配合将家族先辈“过番”的历史录制成影像保存下来;侨批文化研究者加大对侨批征集、修复、数字化和研究的力度……

截至2023年2月,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原件馆藏量已达8.6万封。同时,汕头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侨批档案抢救修复,加强侨批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对3万件破损较严重的侨批原件进行了抢救修复,将新增加的侨批档案近5万件纳入“侨批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数据采取著录。目前,该部馆藏侨批已完成了数字化处理,整个数据库共有侨批档案数字化副本约14万件。

“我们现在挖掘侨批的内涵,挖掘侨批里边老一辈华侨浓厚的家国情怀,就是为了更好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名誉馆长林庆熙说,侨批虽然已成为历史的尘封,但是里边所隐含的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心系桑梓等侨批文化,永远不会过时。

在他看来,侨批文化“出海”意义非常重大,“把这种文化更好地在华侨圈子传播,能够凝聚他们的心、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力量。”

为了让侨批文化走出去、活起来,近年来,汕头市档案馆在完成侨批文物馆提质升级的基础上,还从馆藏侨批档案中精选并汇编《汕头市档案馆侨批资料丛编》,并在档案馆大楼举办“潮汕侨批档案精品展”,进一步彰显侨批档案世界记忆遗产的特殊价值。

汕头还借助侨乡优势,大力推动海外华文教育,将其作为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的一把“钥匙”。自2020年以来,汕头创新开设海外华文教育“云课堂”网络直播基地,服务海外多所华文学校,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海外新生代文化认同。

今年11月,第22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第10届世界潮商大会将在汕头举行,汕头承诺办好一场以经济、文化、青春、团结为主题的精彩盛宴。不难看出,当前的汕头正致力于把侨批打造成筑牢华侨“根、魂、梦”的精神符号,凝聚起新时代发展的“侨”动能。

【文/图】南方+记者 杨立轩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南方+ 郑淼鑫 拍摄


编辑 吴夏晴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