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广西德天瀑布登高观瀑魔毯“8·10”事故联合调查组发布初步调查结果。通报称,事发时,接近魔毯顶端出口位置的毯带钢扣铰接连接处突然断裂,毯带快速下滑,造成人员挤压、撞击从而引发伤亡事故。
尽管官方已发布通报,相关责任人已被控制,但1死60伤的代价,绝非一纸通报就能了结。魔毯伤人背后,仍有一些问题值得追问。
一问事故根本原因?
“飞天魔毯”,是一种传送带装置,主要起到登山代步作用,能够将游客直接传送到高处观景。此次事故中提到魔毯断裂,但因何导致断裂却没有定论。关注整个事件,其实有这样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一是“飞天魔毯”曾发生过类似事故。去年1月23日,该魔毯曾发生过“突然急速下滑”的事故,并造成现场人员受伤。由于伤者并无大碍,设备维修后当天就恢复了运营。
一年多时间里,便有同样事故两次上演,前车之鉴未能成为后事之师,是“飞天魔毯”本身就存在缺陷?还是景区防范措施不够、侥幸心理作祟?
二是景区刚刚进行了维修保养和救援演练。今年6月9日,该景区发布公告,称登高观瀑项目将于6月11日至7月6日停运并实施维护保养。此外不久前,该景区还曾开展登高观瀑应急救援演练。
这些安全防范举措看似十分周全,但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便发生如此事故,让人不禁生疑,所谓的维修和演练,有几份真、几份假?是否只是流于形式、走个过场?
三是“飞天魔毯”人流密度过大。据业内安全规则,景区通过魔毯运送人员,要求是两米一个人,按照该项目0.6~1.0m/s的运送速度,每小时可运送游客最多为1800人。但该项目的官方介绍却称,“飞天魔毯”每小时可运输约3000名游客上山游玩。且从当天游客发布的视频看,魔毯上挤满了人,并未拉开相应距离。
暑假期间人流量骤增,让“飞天魔毯”承受了不可承受之重。虽然尚不明确是否因为设备过载而造成断裂,但运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安全隐患,作为责任方的景区绝不能视而不见。
二问安全标准几何?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各类网红项目纷纷涌现。不仅是“飞天魔毯”,玻璃栈桥、河道漂流、飞拉达攀岩、岩洞探险等等在各大景区上新,可以说满足了一众游客的猎奇心和体验感。
但猎奇的底线是安全,体验的前提也是安全,不论是何种项目,缺了安全这根准绳,再新奇的体验也不值一谈。
8月11日,江西省萍乡市万龙山乡东坑村东河上游突降暴雨,导致下游河段水量突然增大,万龙峡漂流发生两名人员落水事件,致一死一伤。5月4日,有浙江温州雁荡山的游客发视频称,在体验飞拉达攀岩时被堵在半山腰一个小时。
频发的景区安全事故,也在叩问着这些网红项目,有没有相关的安全标准?
像“飞天魔毯”属于非标产品,没有国标只有团标,景区日常运营是否符合标准,检修是否到位,缺少相关的监督方。若是有些景区为了省钱省事,运载超负荷、检修不到位,很容易置游客于危险境地。
而最近火爆全网的河道漂流,也是地方自己来制定相关安全守则,但多是对年龄和疾病类型作出要求,对突发暴雨或涨水事件的应急举措明显不足。
缺少相关安全标准,或许是这类网红项目最大的安全隐患。
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完善总要经过一个过程,但我们不能总是用事故来总结经验,不能每次出了人命才开始整改。
游客是在充分信任景区的前提下开展体验活动,但其生命安全不应只系于景区是否自律上,行业和地方的监管同样必不可少。换言之,游客需要的不只是确认某项活动是否安全,而是一整张安全网的保障。
三问社会责任何在?
从当下来看,网红项目的安全责任方首要还是在景区。既然靠这类项目获取经济效益,景区就必须担负起应尽的责任,若是满眼皆是利益,忽视社会效益,终究无法长久运转。
增设网红项目,本是为了更好服务游客,增加游览体验感。但现实中不乏一些景区为了赚钱,吃相难看,直接或间接强制人们为项目买单,引发不少游客诟病。
比如,某景区游客中心距离核心景区足足有10km,游客无法开车进入核心景区,除了门票之外,还要支付往返观光车费用。
比如,某登山地故意隐藏上山捷径,或设置“此处上山还需2小时”等不合实际的“警示语”,让游客不得不选择索道或魔毯等方式上山。
比如,某地游船靠岸后游客需要走一段相当长的石头路,且无法推行行李箱和婴儿车,只能花钱乘坐当地人的电瓶车。
有的景区自以为聪明,“略施小计”便赚到了游客的钱,但实际上这只能是一锤子买卖,时间长了,游客安全感得不到保障,体验感也大打折扣,引不来回头客,更赢不来好口碑。
当前正值暑假期间,出行人数增多,对各大旅游目的地来说,这是一次重要考试,考得是安全,考得也是服务。用不用心、负不负责,游客最有发言权。可以看看,假期过后,有多少景区仍会是人们心之所向,又有多少地方留下一片声名狼藉。
(大众新闻记者 李岳岳)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