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时鸟瞰巴黎和埃菲尔铁塔。(视觉中国 / 图)
全文共4493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编者按:
我们即将开启一段城市形象传播的国际旅程。
过去三年,我们从隐秘的赤坎老街和丁真开始,追踪国内的“出圈”城市,已形成数十份样本分析案例。国内每座城市的突然“爆火”,每座城市走红后重大的传播转向,我们这支城市传播研究团队从未缺席。
在持续的研究当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国内城市的传播流变,与国外典范城市有着类似的逻辑。我们深刻认识到“睁眼看世界”的必要。为此,我们计划启动一组专项研究,讲述那些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如何被塑造、被理解和被认同。
这是《城市传播“国际范”》的第一期,我们讨论巴黎,当前因奥运会而全球最火的城市。在过去的奥运会当中,人们倾向于讨论主办国家和主办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相关硬件设施。而这一次,在开幕前,塞纳河的水质成为热点议题,塞纳河的流量比多数知名运动员还高。
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城市治理,为什么在巴黎奥运会进入核心议程,它又如何塑造不一样的巴黎?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特约撰稿| 吴婉茜 郑凝
责任编辑 | 李婧
平静的塞纳河河面上,卢浮宫的肖像画元素缓缓浮现,河畔独具法国风情的历史建筑倒映在水中,映出了法国文化底蕴厚重的一面。为了证明水质达标,巴黎市长跳下河,激起的水花和国内外质疑的声浪让平静的塞纳河河面泛起了涟漪,荡漾的河面又照出了另一面——城市治理。
在巴黎奥运会开幕前,巴黎市长在塞纳河游泳见诸全球媒体报端,频频冲上国际社交网络的热点榜。
城市治理一直是世界各国发展议程中的核心议题,但面对国际大型赛事,它的光环难免被掩盖。今年巴黎奥运会,困扰百年的塞纳河水质污染、“宕机”的交通、不容乐观的城市治安等问题也随着奥运会的举办被媒体和公众高度关注。对比以往的大型赛事,巴黎奥运会期间被报道和讨论的公共性议题不论是数量还是热度都达到了一个新高峰。这也让我们注意到,城市治理议题正借助奥运会这个舞台进入全球讨论的焦点。自巴黎始,国际大型赛事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又增加了新的可能:告知全球公众主办城市日常是如何运行的,并获得他们的理解和认同。
1
从赛事到塞纳河的水质
对主办城市而言,奥运会是难得的机会,让世界人民认识和了解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全球瞩目。这便是一次成功的城市形象宣传和改造的经典案例。亚特兰大通过奥运会的举办,巧妙地将自己塑造为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包容的国际大都市,向世界展示了其作为美国新南方的象征。
在奥运会前期,亚特兰大投资10亿美元进行基础设施改建,涉及道路、公共交通和场馆等多个领域,城市焕然一新。当时的《纽约时报》报道称,“当奥运准备工作进入尾声时,亚特兰大每一个角落都发生了改变。”这一系列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的面貌,也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奥运会吸引了全球近20亿观众的目光,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让亚特兰大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全球各大媒体的报道中。通过赛事,其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极大提升。
凭借奥运会带来的国际影响力,亚特兰大在《财富》杂志“全球最佳经济环境城市”、《世界贸易杂志》“拥有跨国公司最多的城市”等多项评选中名列前茅。奥运会留下的众多国际性体育设施,也继续吸引了众多国际赛事的落户,使亚特兰大迅速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体育中心城市之一。
从亚特兰大开始,城市的面貌和发展机遇成为全球媒体报道主办城市的惯例。主办城市也借助奥运会的东风,进行了经济活力和城市形象的营销。
到2024年上半年,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巴黎城市形象相关的话题也多次登上热搜。然而有趣的是,与往届相比,巴黎的公共议题尤其是城市治理,成为媒体和公众瞩目的焦点。
赛事,犹如一面高倍放大镜,将城市治理的每一个微妙细节,无论光辉抑或瑕疵,都毫无保留地投射在全球观众的眼前。聚光灯下,城市治理的每一个争议点和显著成就都无所遁形。
塞纳河治理问题成为不可回避的焦点。通过对“Seine(塞纳河)”这一关键词在Google Trends上的全球检索热度进行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巴黎奥运会期间,其检索热度实现了大幅增长,彰显了大型赛事对于提升城市治理问题的公众关注度的显著效应。
19世纪,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巴黎人口急剧增长,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被排进塞纳河中。1923年,巴黎市政府不得不下令禁止下河游泳,关停了浴场。塞纳河治理的愿望并不是因奥运会才诞生的,马克龙也不是第一个发誓要去塞纳河游泳的总统。1889年6月16日,《费加罗报》的记者埃米尔·戈蒂埃就发表了一篇文章,描绘塞纳河的水质状况,称之为“这是一条死物沤成的丑河”,这也是最早的对塞纳河水质问题的报道。百年里,无数人带着“重新去塞纳河游泳”的执念投入到治理塞纳河污染当中。过去10年,巴黎市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累计投入了逾1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8亿元),但到了比赛来临的时刻,仍然没有给法国民众和世界一个满意的答案。因为比赛场地的需要,奥运会作为过往治理问题的一个“宣泄口”,将这些问题推向了舆论的中心。
从2023年8月因水质问题被迫取消的游泳测试赛,到2024年4月非政府组织对河水状况发出的警告,塞纳河的每一次“呼吸”都牵动着全球公众的心弦。随着奥运会的脚步日益临近,公众和运动员对水质的担忧情绪也在不断攀升。为了缓解外界对塞纳河水质的疑虑,7月13日和17日,法国体育部长和巴黎市长安妮·伊达尔戈分别下水游泳,以实际行动展示对塞纳河水质改善的信心。然而,在7月28日,巴黎奥运会组织方与世界铁人三项联盟发表声明指出,因塞纳河水质问题铁人三项的游泳训练活动被取消。7月30日,世界铁人三项联盟再次发表声明称,由于塞纳河水质“不达标”,巴黎奥运会铁人三项男子个人赛将推迟至当地时间7月31日上午举行。部分网友认为是塞纳河水的原因,也有网友认为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确实容易出现呕吐,外界的争议再次将塞纳河治理问题推入舆论漩涡中。
塞纳河的每一次动向,不仅关乎其水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更牵引出巴黎城市治理的一系列其他议题。河道的维护与管理、城市排水系统的升级、污染源的监控与治理等,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巴黎城市治理的复杂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国别的媒体对巴黎奥运会的城市治理议题报道侧重点各异,这些多元化的声音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勾勒出一幅立体、多维的巴黎城市治理图景。
其中,美国“雅虎体育”对塞纳河的治理工程提出了质疑,指出15亿美元的巨额投资并未换来预期的成效,并将塞纳河形容为“风景如画的垃圾场”和“一座华丽的厕所”。
日本“每日新闻”则在报道中提到,塞纳河中的大肠杆菌含量竟是大阪道顿堀川的四倍,通过具体的数据对比,加剧了人们对水质的担忧。
而英国体育网站“inside the games”则捕捉到了巴黎市民以在塞纳河中排便的方式抗议水质问题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何以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社会声音。由此可见,平日里,具体的治理问题只是城市庞大的运作体系中的一环,但在大型赛事的聚焦下,这些问题被赋予了更广阔的讨论空间。
2
城市治理议题的巴黎时刻
在2015年里约奥运会的赛艇测试赛上,13名美国赛艇队成员在比赛结束后出现了肠胃疾病,队医怀疑与水质污染有关。2016年里约奥运会,露天跳水池也曾出现“一夜变绿”的问题,迫于压力,奥组委不得不取消当日早晨的跳水训练,紧急调整水质。2020年残疾人铁人三项世界杯暨东京残奥会测试赛,曾因比赛场地东京台场海滨公园水质不达标,中止了游泳项目。
城市公开水域的水质问题,塞纳河并非首例,但是像今年巴黎奥运会这样掀起轩然大波、引得国内外共同关注和讨论却是第一次。
奥运会虽是世界运动健将们汇聚的舞台,但同时,举办地所在国家和城市也想借此呈现自身的经济发展、文化荟萃和科技实力。城市治理内容则更多作为背景或辅助议题而存在,这虽然是贯穿一届体育盛会的核心理念,但始终未能占据舆论的中心舞台。
面对过往大型国际赛事中城市治理这一议题的弱化,巴黎也在无形中成了“先行者”。而巴黎城市治理的独特性,恰如一枚磁石,将其紧紧吸附在奥运会的聚光灯下。
此前法国政府立下承诺,要把这届奥运会打造成“历史上最负责任、最具可持续性的奥运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贯穿于赛事的筹备和举办过程中,也深深影响了城市治理的每一个层面。
巴黎致力于开创一个奥运会的新模式。过去的奥运会中,城市为了适应奥运会而进行转型和发展。但随着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2020议程》这个战略路线图的出台,适应这一模式的双方发生了对调,居于战略核心地位的可持续性理念和奥运遗产,使城市的实现模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奥运会应当适应主办国及其长期需求,这也成为奥运举办的又一核心理念。
国际奥委会可持续发展总监玛丽·萨鲁瓦表示:“通过树立环境和社会榜样并通过创新,在奥运会开始前就非常重视为当地社区创造持久利益,2024 年巴黎奥运会为奥运会和其他大型体育赛事树立了新的标准。”
圣丹尼斯的法兰西体育场、圣昆汀自行车场等广为人知的比赛场馆再次得到利用。埃菲尔铁塔下的空地搭建了沙排场,凡尔赛宫花园的中心广场也变成临时室外赛场,用于举办马术盛装舞步、三项赛越野赛和场地障碍赛。
此外,协和广场、荣军院等场地也被充分利用,成为临时赛场。对于居民和游客来说,在以古老建筑和独具风情的地理标志为背景的赛场观赛,绝对是一场沉浸式的生活和观赛体验,而这些场地、场馆在奥运会后会被拆除,以供将来继续使用。这些地标性建筑的“华丽变身”正是城市与人文的巧妙碰撞,是对城市和居民长期需求的投资,也是对城市发展中的城市服务满足公共性需求的诠释。
这无疑形成巴黎城市治理的精彩注脚。由此,人们对“浪漫的巴黎”又多了一重想象,在媒体的报道里,城市治理议题丰富了巴黎奥运的报道面。
然而,巴黎市政府也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奥运会是一个“引流机器”,为巴黎带来人流的同时,也将城市治理中出现的问题放大。积弊已久的塞纳河水质问题在这时爆发,城市交通设施无法承担巨大人流带来的压力,城市安保问题令人担忧。过往巴黎城市治理中出现的问题使得巴黎奥运会负面的议程设置“爆发式”地出现。
3
城市治理议题会继续吗?
城市不仅仅是砖瓦和混凝土铸造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生活舞台,而这座城市里的居民不仅是城市治理成果的享受者,也是不可或缺的贡献者。塞纳河治理的推动,民众功不可没。
法国民众始终渴望拉近与河流的距离,渴望再一次拥抱给予他们心灵慰藉的精神之城。众多市民通过社交媒体积极发声,表达他们借助国际赛事完善城市治理的期望。他们对城市公共议题的关注和参与,充分展现了巴黎市民的独特气质和蓬勃活力,为城市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元素。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使得城市治理更加生动、有趣,也体现了公众参与助推“城市治理”这一新的议程设置方向。
如果重新翻开城市治理这本书,我们会发现,在巴黎,城市治理不仅仅是一套僵化的规则体系,它更是一种不断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实践。这种实践为奥运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议题,借助奥运会这样的大型赛事所呈现的城市形象也更为立体。
在这个新的议题设置中,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城市治理的意义,探索更加人性化、可持续、包容性的城市发展之路。在未来的奥运会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关于城市治理的深入探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