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打造农安“1+3+2”治理模式 构筑大湾区生物安全屏障

《广东农业》
+订阅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提升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珠海毗邻港澳,是唯一一个与港澳陆路相连的城市。境内外双重生物风险叠加存在,给生物安全防控带来极大考验。珠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实施“1+3+2”珠海治理模式,助力构筑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安全屏障。

珠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横琴商事局开展联学共建活动。

“一面旗帜”引领

打造政治过硬素质过硬队伍

一是大力锻造政治文化影响力。落实支委会和领导班子会联席会议制度,推动领导带头讲政治;设置智慧党建平台、打造多功能党员活动室和党建文化长廊,引导全员深入学政治;创新实施“冲锋在前”支部法、“党群共建”工作品牌,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二是精益管理提升团队精气神。组织防疫技能“大练兵”、检测能力“大比武”,提升队伍专业素质;建立评比激励制度,积极开展季度岗位先锋评比活动,以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激励队伍干事创业、担当作为。

珠海市在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能竞赛上取得好成绩。

“三大利器”支撑

构筑珠海农业生物安全体系

针对动植物疫情暴发强、扩散快、危害大的特点,中心以“专业团队+先进设备+联防联控”构建防疫“快狠准”治理体系。一是配备动物疫病“狙击手”。紧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落实官方兽医队伍建设,强化“养殖-流通-屠宰加工-无害化处理”全过程防控,保障肉品安全。二是布设虫情预警“千里眼”。在高风险区域设置监测点,安装智能测报设备,重点监测农作物检疫性害虫的发生动态,数据联通全国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农业植物疫情监测预警体系。三是筑牢联防联控“防护盾”。加强珠港澳、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推进防疫信息互联互通;依托科研院校组建专家智库,开展动植物监测风险预警和防疫能力提升培训;联合各成员单位开展应急演练;联动“市、区、镇、村”构建群防群治的防控局面。

珠海市动物防疫员深入家禽养殖场开展抽样。

“两手齐抓”赋能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美好家园

一是紧抓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发展提质增效。聚焦“百千万工程”目标,紧扣“菜篮子”民生工程,积极建设“珠海智慧农业监管平台”,努力实现“全市一张网、登录一账户、遵循一标准、共用一个库、全市一张图”。二是狠抓机制创新,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以构建生物安全共同体为目标,大力支持和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联合横琴商事局开展联学共建活动,协同开展动物防疫检疫;深入港珠澳大桥人工岛、金湾机场实施红火蚁应急防控除治,保障国际航展、农民丰收节、草莓音乐节等重大活动顺利举办,全力守护大湾区美好家园。

珠海市安装高空测报灯开展病虫害监测。

来源:珠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