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多地兴起“飞地经济”,成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有力抓手。广东“飞地经济”发展较早,既取得显著成绩也面临发展瓶颈,特别是双向飞地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日前,南方日报调研组前往长三角和广东多个地区深入走访,探寻各地“飞地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成效,以期为做大做强“飞地经济”提供有益借鉴。
所谓“飞地经济”,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空间重构策略,“飞地经济”顺应了新时代跨区域合作新要求,日益引起各地重视。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首次明确支持发展“飞地经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鼓励探索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利益共享模式”。近年来,广东也将发展“飞地经济”作为推动粤东西北地区迎头赶上、加快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部署抓好产业有序转移,以拓展“双向飞地”为重要举措完善产业协作机制。
去年,广东印发《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到探索多种形式双向“飞地经济”模式。一年多来,从对口帮扶的产业飞地,到科创飞地、双向飞地,跨区域的产业合作在南粤大地生机勃发:由广州和清远共建的广清产业园不断释放产业发展新活力;粤东西北各市县纷纷在珠三角设立反向飞地;深汕特别合作区驶入“快车道”,为区域间协作共赢提供了成功经验……同时也要看到,“飞地经济”在广东区域协调发展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有一些难题待破解。向兄弟省市学习,有利于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推动广东“飞地经济”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推动“飞地经济”飞得更高,需要融入重大战略,明确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从浙江的山海协作产业园,到江苏的南北共建园区,再到安徽的合淮合作区,都是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模式的产物。飞地要真正实现市场主导、企业“唱戏”,前提条件是政府“搭好台”,从政策上予以扶持。对广东来说,补上区域发展不平衡这块短板,就要把发展“飞地经济”融入实施“百千万工程”这一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之中,坚持规划先行,做好顶层设计,在统一政策、执行机构、审批程序、调度过程等环节提供指引,重点发挥“飞地经济”在对口帮扶、协作中的积极作用,切实抓好产业有序转移。
推动“飞地经济”飞得更高,需要更加突出市场功能发挥,按照市场化原则和方式开展合作。“飞地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区域间产业合作需求,是先发地区经济溢出的效果,是城市向外辐射的具体表现。江苏的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浙江的衢州海创园的可借鉴经验都是发挥好市场作用,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去做。发展“飞地经济”,对于飞出地和飞入地来说,就要梳理好双方的优势与利益诉求,鼓励双方在市场利益的基础上达成协定,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同时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创新“飞地经济”合作机制,有条件地创新政策供给,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推动“飞地经济”飞得更高,需要强化合作发展理念,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发展“飞地经济”旨在打破原有体制约束,促进资源的跨空间配置,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利益分配难题。比如,由谁占据主导权?税收收入归谁,GDP统计归谁?土地资源供给、产业集中区建设及资金来源怎么办?在这些难题上,广东进行了积极探索,明确深汕特别合作区由深圳市全面主导、GDP统计纳入深圳;鼓励反向飞地所在地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方式供应产业用地,并将减免优惠政策作为正向激励因素纳入相关考核评价等,蹚出了一条发展双向“飞地经济”的新路,有力促进了合作各方良性互动、互利共赢。
发展“飞地经济”,既大有可为,也必定大有作为。期待各方积极参与到发展“飞地经济”中来,把握庞大市场机遇,扬优势、补短板、优环境、强产业,共同推动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王庆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