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已成为全球第三大主要死因1,是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明确的重点防治疾病。然而,由于认知程度低、诊疗欠规范、人才缺口大,慢阻肺病的防治和诊疗已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在此背景下,PCCM科在推动专病照护能力方面取得的进展,以及慢阻肺病指南的不断更新和对疾病炎症机制的深入探索,无疑为我们带来了希望的曙光。2024年8月9日,PCCM科规建-慢阻肺病专病照护能力提升项目全国巡讲在兰州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有多位名家齐聚一堂,在大会主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荣昌教授和冉丕鑫教授的精彩致辞下,会议正式拉开序幕。诸位专家在会议中共议领域热点,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共同推动我国慢阻肺病诊疗水平再迈新台阶。
陈荣昌教授进行开场致辞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荣昌教授指出,在各位专家的支持下,慢阻肺病专病的全流程管理已日臻完善、规范。希望借力“PCCM科规建-专病照护能力提升项目”,我国的慢阻肺病临床诊疗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造福更多患者。
冉丕鑫教授进行开场致辞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冉丕鑫教授对此次会议名家云集的盛况颇有感慨,并指出专病照护是医疗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如何提升专病照护能力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挑战。
多位专家共同参加发布仪式
“PCCM3.0慢阻肺病专病规建标准”发布环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荣昌教授、冉丕鑫教授,中国医科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康健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孙永昌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文富强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赵建平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玮教授共同见证“PCCM3.0慢阻肺病专病规建标准”的正式发布。
规范诊疗 助力学科发展
孙永昌教授现场演讲
在康健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孙永昌教授介绍了我国慢阻肺病面临的现状。我国慢阻肺病疾病负担及诊疗现状不容乐观,仍存在大众认知不足、诊疗欠规范、人才队伍缺口大等问题,慢阻肺病专病照护能力提升项目的开展更是进一步提升了慢阻肺病专病医疗团队的综合能力,推动了慢阻肺病诊疗水平的同质化发展。
王玮教授现场演讲
会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玮教授对PCCM慢阻肺病专病照护能力提升项目进行了介绍。王教授认为,慢阻肺病专病能力提升项目旨在全面提升综合能力,提高诊疗规范性及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同时,王教授对开展专病种医疗的基本条件、诊疗能力、教学科研、人才培养、PCCM科规建五大项指标进行了详尽说明,并强调了诊疗能力考核标准中加入了炎症分型内容。
讨论环节:文富强教授、赵建平教授、郑则广教授、陈荣昌教授(从右依次往左)
讨论环节在陈荣昌教授的主持下,文富强教授、赵建平教授、郑则广教授围绕如何更好更快地在医院层面落实PCCM科规建的要求,以及慢阻肺病专病照护能力有待提升的内容,结合自身经历各抒己见,与会者受益匪浅。
文富强教授参与讨论
文富强教授认为PCCM科规建,应从制度和规范建设、人才梯队建设、数据平台建设三个方面着手。其中,人才梯队建设是重中之重,而制度和规范建设方面,可通过不断的培训来推动技术规范及指南落实。
赵建平教授参与讨论
赵建平教授表示,更好更快地提升慢阻肺病专病照护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予以重视。同时,督导检查也是重要的一环,可发现不足,及时整改,期望在各方的努力下,慢阻肺病患者能够得到全程规范化管理。
郑则广教授参与讨论
郑则广教授指出,应提升基层医生的专业能力及积极性,在慢阻肺病患者的治疗及出院管理方面,对医生诊疗用药进行综合评估,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规范化管理,使患者真正获益。因此,指南制定后的精准实施与基层医生能力、政策落实等方面密不可分。
聚焦指南更新 探索治疗新选择
郑则广教授现场演讲
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蔡绍曦教授主持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则广教授强调,随着对疾病认知的深入及药物的发展,慢阻肺病国内外指南持续更新,慢阻肺病的评估从单一指标走向综合评估,不断细化更新,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慢阻肺病治疗长期以来以支气管扩张剂和吸入激素为主流治疗药物,而2型炎症机制的阐明为慢阻肺病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也为指南的更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2024年的GOLD指南中,生物制剂在慢阻肺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也得到了肯定。
马千里教授现场演讲
重庆松山医院马千里教授谈到,慢阻肺病发病机制复杂,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气道炎症,嗜酸粒性细胞是介导2型炎症性疾病的主要免疫细胞之一,IL-4和IL-13是驱动2型炎症的关键和核心细胞因子。GOLD指南虽尚未定义伴2型炎症慢阻肺病,但参考哮喘指南,EOS、FeNO等可作为识别2型炎症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数据显示,慢阻肺病患者中,伴2型炎症慢阻肺病患者占比较高,且其急性加重率更高,再入院风险也显著增加,而如何更好地实现个体化治疗或可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讨论环节:陈燕教授、赵丽敏教授、姚欣教授、冉丕鑫教授(从右依次往左)
讨论环节在冉丕鑫教授的主持下,陈燕教授、赵丽敏教授、姚欣教授围绕GOLD指南中ABE分组的更新及慢阻肺病中2型炎症识别的标志物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为与会者带来了新的启示。
陈燕教授参与讨论
陈燕教授谈到,GOLD指南的更新,为医生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治疗思路,将CD组并为E组,与基层药物的可及性、治疗策略等方面相匹配。此外,关于2型炎症识别的标志物在慢阻肺病患者诊疗方面的应用也是我们未来探索的方向。
赵丽敏教授参与讨论
赵丽敏教授指出,GOLD指南中E组的提出对于反复急性期加重患者的早筛、全程管理等方面均有较大助益。此外,2型炎症识别标志物的探索在哮喘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生物标志物及更多研究结果问世,进一步推动慢阻肺病的精准治疗。
姚欣教授参与讨论
姚欣教授提出,GOLD指南中将CD组并为E组,对炎症识别标志物在慢阻肺病治疗中的应用有巨大的推进作用。而慢阻肺病与哮喘的2型炎症在炎症因子及表达等方面的研究,或许可以成为探索的方向。
康 健教授、陈荣昌教授主持
蔡绍曦教授、冉丕鑫教授主持
会议总结
陈荣昌教授总结陈词
陈荣昌教授在总结中强调了精准医疗时代,配合标准病案落实规范化诊疗尤为重要,期待呼吸界同仁携手同行,共同探索慢阻肺病治疗新模式,未来向风湿科学习,从“用激素”到“少激素”再到“无激素”逐步发展,造福广大患者,推动慢阻肺病诊疗水平再迈新阶!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场PCCM科规建-专病照护能力提升项目·慢阻肺病专病巡讲!
会议现场照片
参考文献
1. 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2024 Report)
[MAT-CN-2415850] V1.0 批准日期:2024 年 8 月
本编号仅作为赛诺菲对本文章所涉及的公司相关药物所属治疗领域科学和临床数据来源真实性的确认,不作为赛诺菲对本文章全部内容准确性、时效性和完整性的确认和保证;本文章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所含信息不应代替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的医疗建议,也不建议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超出说明书范围使用所涉及的药物。
欢迎投稿至:nanshanhuxi_2018@163.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