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小马宝莉IP受到热烈追捧,不分年龄的男粉女粉纷纷加入了这个被称为“马圈”的大家庭。
小马宝莉的爆火离不开背后众多才华横溢的创作者。小马宝莉创作者之一——罗德岛设计学院插画系的Mary Jane Begin,她以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色彩,为小马宝莉的世界注入了独有的生命力。她的插画作品及绘本风格鲜明,深受全球读者的喜爱。
日前,Mary教授时隔五年再次来到深圳国际小燕工作室,为热爱艺术的学子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又极具干货的夏校课程。此外,8月8日至8月20日,Mary的插画作品展在巢·美术馆展出,期间还有绘本签售以及专题讲座等丰富环节。
据悉,Mary Jane Begin是美国著名插画家、作家,在罗德岛任教31年,拥有35年插画家经验,曾在美国国家插画博物馆举行过关于其绘本《小马宝莉》和《柳林风声》的个人展览。
丰富活动轮番上演,艺术之花绽放鹏城
此次深圳之行,Mary的行程可谓是精彩纷呈。除了精心安排的为期12天的夏校课程,还有令人瞩目的展览,展览上展出了Mary的 “小马宝莉”原作和新绘本《Ping Meets Pang》。在此期间,还接连举办了干货满满的讲座和热闹非凡的签售会,众多粉丝和艺术爱好者都慕名而来,期待着与插画大师近距离接触,活动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 “这是次很棒的经历,观众朋友们都保持好奇和探索,愿意了解和接纳我,我感觉好极了,这让我觉得我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朋友。” Mary说道。
时隔五年再次来到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深圳,对于Mary来说,既熟悉又新鲜。炎热的气候和热情的粉丝,让她在短暂的时间内,深刻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在深圳,Mary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像小马宝莉这类受人喜爱的艺术和文化,它们将不同国家、性别、性格的人聚集在一起。在这里,人们可以跨越种族、性别、年龄的界限,共同分享对艺术的热爱。这种现象让Mary深感开心,她很荣幸能够参与其中,为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添砖加瓦。
自2019年起,Mary今年是和国际小燕的第五年合作,国际小燕已经成为Mary接触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基于深厚的友谊与信任,她在国际小燕已经设立了自己在中国的首个工作室,未来也将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熊猫”新作亮相,绘就多元包容之美
在艺术的世界里,每一位创作者都有其独特的灵感来源。而对于拥有30余年插画创作经验的Mary来说,她的艺术灵感源泉可以概括为:仔细观察与敞开心扉。她擅长从周遭的一切事物中捕捉灵感,甚至从半梦半醒的状态中,她的潜意识也会为她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
为回馈中国粉丝的喜爱,Mary的本次展览不仅呈现了备受粉丝喜爱 “小马宝莉”原作,还展出了灵感来自中国的新绘本《Ping Meets Pang》手稿。这部绘本的灵感,源自于Mary曾经的成都之旅,那时她目睹了大熊猫和小熊猫的生活,它们的形态差异、习性特点,以及彼此间的互动,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让她一直在思考:如果大熊猫与小熊猫相遇,它们会如何看待对方呢?这个想法逐渐在她脑海中成形,并最终成为了她新书的开头。
在绘本形象塑造上,Mary力求做到既忠实于熊猫的本来面目,又赋予它们艺术化的个性。在Mary的笔下,熊猫Ping和Pang不再是简单的动物,它们具有了自己的性格和情感。在展览现场,观众们不仅能够欣赏到精美画作的细节,仿佛熊猫们就在眼前跳跃、嬉戏;还能够通过画作背后的故事感受到了艺术家背后的辛勤付出和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Mary认为孩子们无时无刻在受身边文化的影响,因此插画师应当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尝试用多元化内容来喂养孩子,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健康、有益的文化熏陶。在《Ping Meets Pang》的故事中,她就向读者们强调了友谊中的包容性,接受彼此的不同,是建立友谊的重要前提。
亲授插画秘籍,引领学员构筑新故事
Mary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插画家,更是一位热情的知识传播者,愿意将她的所学所知传授给更多有志于艺术创作的年轻人。8月5日起, Mary的2024国际小燕暑期夏校课程正式开课。与2019年着重塑造一个角色的课程有所不同的是,本次暑期课程以《Building Worlds: Developing Creatures + Characters》为主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尤其是自己的故事想法中,尽情挥洒创意。
课程中,Mary对每个学员都进行了耐心的讲解和指导,鼓励每位学员发挥无尽的创意,构想并绘制一个独一无二的生物角色,并深入挖掘每一个角色的背景故事,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视觉研究,为这些生物角色赋予生命与灵魂,从而沉浸于艺术的海洋。
Mary教授2019年第一次踏足国际小燕这片艺术教育的沃土便被深深吸引,她惊叹于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她认为看到学生们的改变和创造是一种无比有趣和动人的体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这里的人,人比什么都重要。这里的孩子们在本身优秀的基础上还在不停地创造,他们保持着前进的动力,夏校中有些五六年级的孩子都已经达到了高中生的水平。” 在国际小燕,她看到了一群有着开放学习态度、思想独立的年轻人。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他们充满热情,对知识的追求永无止境。
干货满满,面对面指点迷津
在Mary教授的夏校课程如火如荼地进行过程中,8月10日,国际小燕和顶尖卓越教育也邀请到Mary教授在线下的艺术分享讲座中与观众面对面交流。
Mary教授向观众分享了自己与艺术的渊源、在罗德岛设计学院执教插画专业超过三十二年的经历,揭秘在学院研习插画、沉浸书海的独特体验,并分享成为卓越艺术家的心得与路径。讲座过程中,2023年在罗德岛设计学院毕业,硕士被马里兰艺术学院的插画实验项目录取的学长也分享了自己在罗德岛设计学院学习插画的经历和经验。
分享会接近尾声时,观众们仍意犹未尽,纷纷向Mary教授请教问题,“Mary教授,我想问申请罗德岛设计学院时,面试官看重什么?” Mary建议申请人在创作作品集和撰写文书时,要真诚地展示自己,要展现自己的独特之处,无论是幽默感还是其他独特的特质。她耐心地解答每一个问题,让观众们受益匪浅。
针对想考取罗德岛设计学院的观众,Mary还特意介绍了罗德岛的插画专业,插画专业是罗德岛的一个大类,也是最大的专业之一。她表示,虽然学校对毕业有硬性要求,但插画专业会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去探索不同的艺术模式,还会提供3D打印等技术支持,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此外,在即将到来的8月16日,罗德岛设计学院的招生官将亲临国际小燕,与学员面对面交流。
想象无可替代,艺术冒险永不停歇
在深圳多日的连轴转并没有打消Mary的积极性,反而让她更加充满活力。她笑着说:“我喜欢忙碌,同时处理多项任务让我的大脑保持清醒。教书、画画、与人交流可能会很累,但我从中得到很多能量,所以我喜欢这一切。”
在浩渺无垠的艺术星空里,每个人都是一名探索者,而Mary正是这样一位拥有艺术家探索本能的旅者。她坚信,艺术家不会满足于重复,不会固步自封,而是时刻准备着跳出原有的框架,去寻找新的可能性。在她看来,每个艺术家的职责,就是不断思考,不断构思,勇于尝试那些让自己感到害怕的事物,走出舒适区,迈向未知的领域。
对于Mary来说,插画就像一场有趣的冒险和挑战。她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小孩,都需要留出时间通过画画或其他方式去创造,保持触碰和输出创意。
提及数字化时代和AI对艺术创作的影响,Mary表示她仍旧倾向于用传统的媒介和材料进行创作。“当回到传统的绘画方式之后,似乎可以回想起当年为什么喜欢画画。” Mary说。她喜欢和材料打交道,去感受、触摸、闻味道,这些直接的感官体验让她感到真实。同时,Mary认为AI无法替代人的思想和感受:“体验就是艺术,而不仅仅是为了一个结果。想象的过程很重要,是艺术本身,这才是人类应该做的。”
在艺术的道路上,Mary从未停止探索。接下来,她将涉足与儿童绘本完全不同的领域,为成人创作插画,尝试完全不同的风格,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带来新的惊喜。
采写:南方+记者 刘倩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