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濛濛溪水头,长洲莫即是瀛洲。凭君为拨群峰看,似有玲珑十二楼。”这首出自明代诗人、书画家伍瑞隆“香山八景”之一的诗作,描写的便是“长洲烟雨”,如此奇观,源自中山市西区街道长洲社区。当前,西区街道正以头号工程的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长洲社区也在乘势发展,浓墨重彩书写“长洲烟雨醉西区”的新篇章。
中山长洲古称烟洲,是南宋时属香山县(今中山市)仁厚乡下辖的一个小海岛。每当朝暮夕昏或雨天,人们从远处遥望烟洲,眼前便呈现一幅烟雨朦胧的景象,犹如仙境。元代时,人们便将此定为香山八景之“长洲烟雨”。明代诗人黄仲翁曾这样描述过长洲:“柳暗溪桥路,云封古洞门。牧童村外笛,驱犊下黄昏。”那时的长洲,可谓是岭南水乡景致的代表之一。
长洲多秀色,自古出风流。史料记载,长洲已建村700多年,历史上名人辈出,涌现“菊花状元”黄绍昌、著名报人黄冷观、航天专家黄焕章等仁人志士;如今的长洲社区,地处中山城区的西边,与石岐隔河相望,东邻后山大街、南连富华道、西界翠景道、北接狮滘口河。长洲开村姓氏为张、欧两姓,后加入黄姓,为长洲三大姓氏,故有“三家村”之称。而黄建也是长洲人,现黄健故居被定为中山市第三批革命遗址,被中共中山市委定为“中共中山市委党史教育基地”。
长洲文脉深厚,这个面积仅5平方公里的小村落,存有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黄氏大宗祠和烟洲书院,诞生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舞(醉龙)。村中黄氏大宗祠和烟洲书院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村里还蕴藏着隐士祠(长洲战时服务团团部旧址)、西区非遗文化展示馆等5处不可移动文物。而让长洲广为人知的,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醉龙舞,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形成西区典型的特色民俗文化,也是中山一张绚丽的城市文化名片。
人们都用“东面马山扬青龙,西方白虎伏狮山,西河来水狮窖口,蜿蜒润泽四百年。”来形容长洲村的绝佳地理位置。长洲村虽然地处市中心,但依然保持着古朴的韵味。从村西的耀映长庚牌坊走进,直到村东的松柏林牌坊,沿着静谧的村道漫步,就能感受到淡淡的人间烟火气。
黄氏大宗祠(中共中山一区区委游击训练班旧址)。
黄氏大宗祠位于西区街道长洲社区西大街8号,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代、民国十九年(1930)、1998年重修。坐北向南,平面长方形,三间三进带两侧厢房,砖木结构,总面阔24.46米,总进深65.37米,总面积约1633平方米。硬山顶,灰塑博古脊,蚝壳外墙,麻石脚。头门前廊设花岗岩石台,次间前檐下采用木梁驼峰承托密集如意木斗栱,外檐板木雕人物花鸟等图案,屋脊饰瑞兽灰塑;二进为斗栱抬梁木架构,前廊次间施琉璃花窗,后廊金柱间设雕花隔扇。三进为穿斗抬梁混合木架构,中后部设木雕神龛。一、二、三进间夹两天井,两侧设有雨廊,廊顶女儿墙饰瑞兽花鸟等灰塑。二、三进左、右两侧建有厢房,二进左厢房曾是乡绅聚会的地方,右厢房曾作烟洲学校第三分校。祠堂内隔扇木雕与灰塑、砖雕装饰精美,均保存完好。黄氏大宗祠整体建筑和主体构架,保留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富有岭南建筑,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祠堂建筑的特色。
1939年,中共中山一区区委会曾在此举办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黄氏大宗祠是中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0年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烟洲书院(中共长洲乡支部活动旧址)。
烟洲书院(中共长洲乡支部活动旧址)。
烟洲书院位于西区街道长洲社区石台街4号,清同治十二年(1873)由乡绅黄虞臣等创建,距今已有148年的历史,是中山保存最好的古老书院之一,素有“百年书院”的美誉,2004年重修。书院坐西北向东南,平面长方形,三间三进,砖木结构,面阔13.07米,进深46.5米,面积约618平方米。硬山式顶,灰塑博古脊,青砖外墙,人字封火山墙,麻石脚。头门前廊施雕花博古梁架,外檐板木雕人物花鸟图案。檐下四根石檐柱支撑,檐柱间架虾弓梁,托脚、雀替施花卉、人物图案石雕。大门外砌花岗石框,上部悬挂木匾,阴刻“烟洲书院”。一、二进均为穿斗抬梁混合木梁架,两进之间天井中部设卷棚顶走廊,在清代书院等古建筑中极为罕见。
该书院是香山县清代时期21间书院之一。书院建立之初实行黄姓子弟免费入学,一直延续到1953年。据说这是中国最早实施免费教育的学堂。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该书院曾改名为“烟洲高、初两等小学堂”,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烟洲小学”,现为烟洲小学。抗战时期,中共长洲支部成立,以该址为活动基地,组织发动群众抗日。烟洲书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00年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隐士祠(长洲战时服务团团部旧址)。
隐士祠是黄氏宗亲的祠堂,始建于明末年间,矗立在长洲松柏林大街50号已有数百年历史。隐士祠大门前两侧檐柱上部正前方及近月梁下方均有人物石雕雀替装饰,月梁上托脚为石雕。
隐士祠大门两边建筑面积约330平方米,三进三间格局,1937年年底,执教于中山县一中的中共党员黄锦棠与其弟黄煜棠以在长洲组织的有100多名青年参加的体育会为基础,发动了300多家乡青年参加战时服务团,设团部于该祠。2008年6月,松柏林隐士祠被中共中山市委列为第三批革命遗址、中共中山市委党史教育基地。2012年,长洲社区隐士祠被列为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
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西区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醉龙舞”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洲扒仙艇习俗”“长洲左手棍”。为更好展示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决定建设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示馆选址位于长洲西大街39号,该处原为村中祠堂(西我祠),位于黄氏大宗祠与侯王庙之间,总面积约260平方米,内部空间较开阔。
改建自2017年10月开始,12月完成。通过对建筑物进行墙体屋面修复、防水补漏等修缮,以及进行内部设计布置,改建后的展示馆前半部分为非遗项目(醉龙及仙艇)的展示区域,后半部分则作为醉龙传承基地,同时兼顾长洲醉龙队的日常训练使用。
长洲抗战烈士纪念碑。
长洲抗战烈士纪念碑,立于1987年秋,原坐落于烟洲小学内,2004年迁移至狮山公园山上,纪念碑坐西北向东南,花岗岩材质,呈长方形条状竖立,底部设花岗岩基座。碑体高1.88米,宽1.07米,厚0.18米。碑体正面和背面均用隶书阴刻碑文,正面为纪念长洲抗战烈士碑记及抗战烈士英名录,背面为烈士黄中坚的生平简介,纪念碑共刻有15名烈士名字。纪念亭挂着对联“热血一腔化春雨,壮志千秋泣鬼神”,横批“浩气长存”,中间矗立着长洲抗战烈士纪念碑。2012年,长洲抗战烈士纪念碑被列为“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
长洲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便受到马列主义的影响,与中国共产党产生了联系。此后,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导下,设立了支部,并在斗争中不断成长。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立即激起全县人民的爱国热潮,在中共中山县委的领导下,全县各界掀起了抗日救亡群众运动。1939年秋,在日寇侵入中山前夕,党组织就有准备地掌握长洲的武装,发展了多名党员,控制乡警队在党组织手中,在接到中共中山县委发展抗日武装的指示下,支持一区区委在长洲乡开办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为建立敌后武工队培养骨干。1940年3月,中山正式沦陷,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地下党组织在一个夜晚,成功袭击了为日寇做事的“维持会”后,转移位置和其他地方乡警队汇合,组成了中山抗日游击队,成为开辟五桂山敌后游击根据地和东江纵队的主力队伍,于艰苦岁月中不屈不挠,卫国保家。
当时长洲的抗日救亡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村民积极配合党的工作,支持前线抗日。中山沦陷期间,长洲村旁的马山是日军侵略者驻扎的地方,日军经常到长洲村奸淫掳掠,但是仍然吓不倒长洲人民打击侵略者的决心,除了党组织在坚持地下抗日,长洲村的一些堡垒户也同时英勇抗日,黄锦棠等十五位英雄先后为国捐躯,以血肉之躯谱写出长洲壮烈之抗日史诗。
黄健故居。
黄健故居,是由黄健的父亲黄佩秋及其弟翰蔚、翰屏合资兴建于1920年,至今已有逾百年历史。2008年6月,黄健故居被定为中山市第三批革命遗址、“中共中山市委党史教育基地”,之后相继成为“中山市西区党员教育基地”“中山市西区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对全国的青年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山得思想风气之先,引领潮流之变,开展青年运动,培养了一大批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甘为革命奋斗终身的青年骨干,宁可把敌人牢底坐穿也不屈从于严刑拷打的黄健便是其中之一。黄健,中山西区长洲后山村人。1925年,依靠亲戚的资助,黄健入读中山县立中学。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时年国内的学生运动、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受革命运动进步思潮的影响和启发,黄健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与同校的刘广生、高宗濂等人在县内组织发起轰轰烈烈的青年学生运动,创办新学生社中山分社,成为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25年成立的“新学生社中山分社”旧址,后成为中山市第一中学校址。
2012年,西区党工委、办事处启动了黄健故居的修缮工程。同年6月,黄健故居正式对外开放。黄健故居内设图片展,以图片形式记载长洲人民从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史。一楼正堂部分,主要介绍黄健及其夫人杜岚生前爱国爱乡、致力教育的事迹;左侧偏厅部分,介绍黄健家族成员革命事迹,如黄健父亲黄佩秋等人追随革命先驱孙中山发起民主革命,胞弟黄鞅为革命事业献身等事迹;右侧偏厅部分则着重介绍西区长洲、后山民族英雄的革命战斗史。
醉龙舞展演。
“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正是用来形容长洲村的醉龙舞。“长洲醉龙”艺术风格独特,融合了武术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于一体,形成特有的表演艺术,是中山民间艺术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瑰宝。
醉龙舞,古代香山民间的特有舞蹈。它起源于宋,盛于明清,原先舞醉龙者在拜祀过程中随意舞动龙头、龙尾,称为“转龙”,后发展成一种民间舞蹈,今是活着的宋韵。据《香山县志》(乾隆)记载:“是日里人奉祠,锣鼓旗帜,歌唱过城市,曰迎神,家以钱米施之,或装为神龙,歌舞数日而罢。”当地人认为舞醉龙有驱疫逐害之效,到明清之际,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长洲人齐聚庙堂、礼佛拜神,舞龙狂欢已蔚然成风。
中山的醉龙舞虽已有数百年历史,一度几乎失传。1996年醉龙舞开始被发掘整理,沉寂了20多年的醉龙舞在慈善万人行上精彩亮相,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2005年,西区长洲醉龙队重建,越来越多村民开始舞醉龙。是年,醉龙舞荣获2005广东岭南民间艺术大汇演金奖,名震岭南。 2008年6月,醉龙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醉龙舞先后参加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以及中山慈善万人行等大型活动展演,还远赴澳大利亚悉尼华埠演出,并登上中央电视台的舞台,成为中山的文化品牌。2016年,《醉龙》纪录片荣获第22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片十佳作品奖。2024年,羊城晚报《岭南名家工作室》栏目也专门拍摄专题。
目前,在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的大背景下,中山“醉龙”展现出独特魅力,焕发出时代活力,在非遗手工艺品中栩栩如生,诉说着时代之声。长洲醉龙舞,未来将进一步结合创新、保护、利用等形式,在“百千万工程”中书写乡村文化传承故事,打造文化IP,从而延续长洲记忆、提升长洲人文价值,留住游子的乡愁。
【编者按】
中山古称香山。千年香山,宋韵悠悠。早在宋末元初,文人墨客依照当时的香山地貌,归结出“香山八景”——阜峰文笔、石岐晚渡、长洲烟雨、南台秋月、金紫岩溜、天池芰荷、浮虚春涛、金鼓朝阳。载着茶叶、香料等物产的航船,曾惊艳了伶仃洋的星光。
“百千万工程”东风浩荡。中山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联合南方+中山频道推出【“百千万工程”·瞰宋韵香山】栏目,带你一览藏在中山历史名村里的香山胜景风物。
采写:南方+记者 苏芷妍
通讯员 田博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