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国公冯盎:居功不自傲 有势不称王|冼夫人文化行第三季

南方+

近日,《谯国夫人》粤剧电影上映,引发观影热潮。剧中,冯仆英年早逝,留下冯盎等三孙。冼夫人抚养教导孙子,危难时刻,只身迎敌,护盎周全。

回望历史,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中原大地战火纷飞时,岭南地区依旧维持中原与百越之间的交融,绽放出独特的光彩。究其原因,岭南冼夫人和冯氏一族功不可没。

据史料记载,冯盎戎马一生,至少五次征战沙场,平定王仲宣之乱,力压五州僚人造反,跟随隋炀帝出征辽东,脱盔讨贼安抚百越,领檄文归顺唐朝……

站在历史的拐角,面对权力的诱惑,冯盎谨记祖母教导,居功不自傲,有势不称王。他是继承冼夫人遗志和精神的最忠实最坚决者,在隋唐的历史中,书写了冯冼家族辉煌的一页。

冯盎去世后,其像刻于唐太宗的昭陵,以扬其德。这是唐王朝对其忠勇表现的最高褒奖。

2024年8月13日《南方日报·电白视窗》第四版报道。

   受访者供图

平叛崭露头角

谨遵教诲护国安

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的冼夫人,主统反独,压服诸越,归顺隋朝,治理岭南,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她历经三朝不倒,死后被1500座庙宇供奉,光是广东茂名就有600座以上。

冯盎是冼夫人之孙,字明达。父冯仆,仆生三子,为冯暄、冯魂、冯盎,盎排行第三。冼夫人将年幼的冯盎带在身边,以身作则,悉心栽培,在三个孙子中尤为器重。

据《隋书》《旧唐书》记载,隋朝开皇九年(590年),晋王杨广以陈后主留信、兵符和犀杖作为凭证,让冼夫人看到陈朝灭亡。冼夫人悲痛欲绝,又聚集首领,审时度势,归顺隋朝。因她派孙子冯魂迎接隋将韦洸入广州有功,被册封为宋康郡夫人。冯盎年少时有武功谋略,受任宋康县令。

冼夫人虽归顺隋朝,但天下并不太平。隋朝推行新政触动了岭南贵族的利益,番禺越族首领王仲宣起兵造反,又要挟附近一带部落首领响应,率军突围广州,杀死朝廷命官韦洸等人。危急关头,冼夫人当机立断,派孙子冯暄率军救援。

冯盎画像。资料图片

冯暄与叛军将领陈佛智为旧识,便对其友善,故意迟迟不进兵,还抱怨道:盎弟是统辖兵马的将领,却派我来送死。冼夫人得知战场情况后勃然大怒,当即派人捉拿冯暄,关入大狱,另派冯盎率军讨伐陈佛智。

冯盎按照冼夫人战前部署,直达衡岭关下,击败叛军,将陈佛智斩于马下。再率军进至南海,与隋朝大将军鹿愿的部队会合,加上广州守将慕容三藏军队,合兵攻打王仲宣,至其溃败,解除广州之危。

之后,冼夫人披甲乘马,与朝廷使者巡抚岭南诸州,岭南再次安定。隋文帝念冯盎平叛有功,任命他为高州刺史,并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冯盎的果断、勇猛,让皇帝对冼夫人的用人、统兵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今冼夫人广为流传的“谯国夫人”称号,便有着冯盎的一份功劳。

隋文帝承认了冯氏家族在岭南地区的统治权,冼夫人把隋文帝赏赐的礼物藏在金箧中,与过去梁、陈两朝赐物放在同一个仓库里。每逢年节大典,召集子孙和家人查看,并教导子孙:“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俱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

冯盎将祖母的话记在了心里,在他之后的人生中,担当了维护统一和治理岭南的职责。

隋朝仁寿元年(601年),潮州、成州等五州的僚人造反,冯盎谨记冼夫人教诲,快马加鞭赶到京师,奏请朝廷出兵伐僚。

隋文帝看着眼前气宇轩昂的年轻人,破格设宴款待,又让左仆射杨素与冯盎讨论反叛形势以及平叛意见,冯盎对答如流。杨素对此感到震惊,说:“没想到蛮夷之中竟然有如此奇才。”隋文帝大喜,下诏命令冯盎率领江南、岭南的军队,进攻僚人。冯盎再展锋芒,运筹帷幄,身先士卒,一举平定叛乱。隋文帝任命冯盎金紫光禄大夫、汉阳太守,统领高凉郡。

冼夫人冯盎将军文化纪念馆中冯盎雕像。资料图片

仁寿二年(602年)正月十八日,冼夫人逝世。冯盎痛哭流涕,每一滴泪水都承载着对祖母无尽的敬仰与不舍。回忆起冼夫人在世时的点点滴滴,她用智慧和勇气,平息了无数战乱,保护了无数百姓免受战火侵扰。

冯盎及兄弟在墓前痛哭起誓,继承了祖母的政策和遗愿,成为岭南地区的领导者。

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杨广出征辽东,冯盎跟随,任先锋,在征讨高句丽的战争中立下了功劳,升任左武卫大将军。

“来自岭南的冯盎,出征北方,需要高强的武艺和应对能力。”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茂名市政协文史专员何火权说。

   受访者供图

返乡继承遗志

治理岭南有良方

隋朝末年,中原大乱,农民起义不断。隋炀帝钦点冯盎宿卫洛阳,保卫皇城,且准许冯盎儿子冯智戴留京,扩充精兵,护卫皇帝。然而,隋朝大势已去,冯盎父子拼命守城,却难挡义军的风起云涌。唐武德元年(618年),隋炀帝被相国宇文化等人所杀。

冯盎父子得知消息,心如刀绞,却也深知天下大势已不可逆转。于是兵分两路,带领高凉子弟逃回岭南。当地民众闻讯,携壶捧浆,夹道欢迎。

父子二人集聚民众,自号总管,统率部众五万人,主持当地的局势。他们击灭了番禺、新兴等地的割据势力,暂时依附义军领袖林士弘,维护了岭南地区的和平。

唐朝武德三年(620年),广州、新州少数民族头领高法澄、冼宝彻杀死原隋朝官吏,占据二州,引发叛乱,冯盎统兵击败了叛军。

不久,冼宝彻的侄子冼智臣重新在新州集聚军众,自立为王,冯盎再次出兵平叛。两军交锋,冯盎甩开战袍,脱下头盔,大呼:“你们认识我吗?”敌兵多是俚人,大多扔下武器,脱下战衣露出上身向他叩拜,反叛者的队伍溃不成军。冯盎生擒了冼宝彻、冼智臣等人,占据广州、苍梧、朱崖等地,自称总管。

当时,唐朝势力未达岭南,经过三年的快速发展,冯盎已经拥有中国两广、海南乃至今越南北部的20余州,管辖数千里,其辉煌程度不亚于冼夫人。

有人劝说冯盎:“自从隋朝走向末世,分崩离析,海内骚动不止。现在唐朝虽然应运而生,但影响力难以让人信服,南越之地偏隅一方,还没有定下一个名分。攻克平定二十个州,岂是赵佗的九郡能相比?请以‘南越王’名号自封。”

“我的家族留居在南越,到我这一辈已经是第五代了。本州牧伯长官的位置,只有我一姓。子女、玉帛我都有了,人间的富贵,像我这样的都少有。我时常担忧自己难当重任,如何才能无愧于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怎敢擅自称越王呢!”

冯盎按照冼夫人在世时所为,治理有方,岭南局势稳定,社会安宁,为岭南的和平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就像32年前祖母降隋一样,冯盎接受唐朝将领李靖的檄文,率领南越各部归顺唐朝。唐高祖李渊将他原先控制的20州领地中的12州割出,只保留以冯冼家乡高凉地区为中心,包括今广东西部、海南和广西部分地区,即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个州,任命冯盎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封“吴国公”,后改封“越国公”,任命冯盎之子冯智戴为春州刺史、冯智彧为东合州刺史。不久,唐高祖再改封冯盎为“耿国公”。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周泉根认为:“冯盎不称王是非常高明的,居其实而不擅其名,使得这个家族始终能够被各个朝代接受。岭南豪族虽是一支盘根错节的强大地方政治势力,但对抗中原政权则力不从心。所以,冯冼家族尊王而不僭越的传统,在政治上就显得非常高明。”

贞观元年(627年),有人告冯盎谋反,唐太宗欲派兵讨伐,魏征劝唐太宗派使者到岭南安抚慰问,冯盎让冯智戴随着使臣返回朝廷。果然,冯盎并未谋反。对此,唐太宗感慨地说:“魏征一席话,胜过十万兵。”

   受访者供图

往事如烟飘荡

轶闻谜团永流传

走进广东(电白)沉香博物馆一楼展厅,“往事沉香”板块记录了沉香历史典故,其中有一则与冯盎有关。

广东(电白)沉香博物馆展厅内冯盎印记。广东(电白)沉香博物馆供图

据《资治通鉴》和《新唐书》记载,贞观五年(631年),冯盎进京朝见唐太宗,唐太宗设宴接待,赏赐给冯盎丰厚的物品。

宋《太平广记》内容广博,记载了关于草木虫鱼、飞禽走兽的诸多逸闻轶事。该书还记载了这次唐太宗召见冯盎时,他借机进贡沉香的故事。唐太宗问冯盎:“卿宅去沉香远近?”对曰:“宅左右即出香树,然其生者无香,唯朽者始香矣。”

《太平广记》摘录关于沉香的故事。资料图片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副院长姚国军从史书记载推测,唐太宗久闻沉香大名,非常喜欢沉香,所以才有“沉香之问”。而冯盎介绍沉香树距离他家的位置,以及沉香结香缘由的回答,也被誉为“家有沉香,历久弥香之答”。

“在中原人的心目中,岭南是化外之地,是一个野蛮的地方,出现了冯盎这样出类拔萃的人物,唐太宗是没有想到的。”华南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周永卫说。

该博物馆讲解员介绍,据《茂名县志》《电白县志》记载,电白的沉香可追溯到南朝的冼夫人时期。冯盎所献沉香,极有可能来自茂名。

如今,沉香已成为茂名市重点打造的“五棵树”之一,沉香产业已经成为茂名的重要产业,电白更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沉香之乡”。

贞观二十年(646年),冯盎病逝于高州任上,朝廷追赠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其子恩州刺史冯智式将冯盎葬于州治东山南麓(今阳江城北山花厅村旁),陵园占地60余亩,筑三级拜台,修神道,列狮虎等石兽,立功德碑。唐太宗去世后,冯盎的雕像刻在了昭陵。

现有史料记载,冯盎在茂名及阳江各有墓地,何处是其骸骨墓暂难以断定。有学者认为,冯盎墓有高州良德说,有阳江东山之阳说,也有电白霞洞说。阳江冯盎墓自唐以后,历代有修葺拜祭,是岭南著名古迹。《大明一统志·高州府》载有“冯盎墓在旧良德县东南一十五里,今电白县境,有碑云‘冯府君之墓’”。也有学者认为,霞洞晏公庙后是冯家的家族墓地,而晏公庙是冯家的宗庙。又由于“盎”与“晏”音近,晏公庙可能原实是盎公庙。

霞洞现存有一座诚敬夫人庙(土称晏宫庙),有学者认为,该庙是冯家的宗庙。邓建青 摄

据了解,冯盎阳江墓曾被全毁,墓地周围建起了楼房。2007年,当地政府迁建于阳江冼夫人冯盎将军文化园。电白地区的冯盎墓仍在寻找中。

位于阳江的越国公冯盎之墓。资料图片

除了冯盎葬在哪?他是哪里人,故里在何处?这个问题也颇为后人关注。

《大清一统志》记载:“冯家村,在电白县境,以冯盎家于此因名。”冯家村位于电白区霞洞镇,那里有大量的唐代砖、瓦碎遗物堆积,也有旧城墙基等遗迹存在。有研究者钟万全在阳江《高凉文化研究》第五期文章中,描述此城曾被武则天派讨击使摧毁所留下的惨状。

2006年《高州县志》记载:“冯盎(566—646),高州良德(今高州县境东北部)人。”具体来说,他们认定在今高州东北的良德水库区,过去是良德圩,再往古代史上推是古高州良德县城。

茂名文史专家李爵勋在《冼夫人及其后裔研究文集》中认为,“冯盎是唐高州良德人”。另有学者也建议,茂名应该大力宣传冯盎,史书记载冯盎是高州良德人是确凿的,这是茂名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

“冯盎的故事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促进国家统一,利于好心文化传承方面有重要作用。冯盎的很多精神遗产值得挖掘,冯冼家族中他是能被正史单独写传的人物之一。作为当代人,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文化载体来传播冯盎故事,比如拍电影、电视剧,创作历史小说……还可以将冯盎故事与沉香文化结合起来,助力‘百千万工程’。”何火权说。

如今,电白区霞洞镇对冼夫人及其杰出后裔的纪念活动一般从正月十六一直延续到十九,最热闹的时候,看人坡前万人空巷。

   受访者供图

印记

《唐越国公冯盎祠墓记》

《唐越国公冯盎祠墓记》原载清代邑绅冯汝钦辑录之《阳江诗文述录》卷八。原文题为《江城冯越国公祠墓记》,清光绪二年(1876年),阳江直隶厅军民府余祚馨所撰。

该文记录了阳江城东北塔山下冯盎之墓墓葬、修缮相关情况。“同治壬申年间,冯盎后裔就其墓在江城建祠,集工备料,大家闻风而动。所建祠共三大厅,走廊、旁屋、左右相辅。中间大厅奉祀越国公,祠后有堂,奉祀他的先祖五代,各房神主附在祠中,借以表明本族长幼辈次,作为宗庙,加厚宗亲。”

墓记赞誉了冯盎继承冼夫人遗志,维护国家统一和岭南稳定。墓记写到,越国公安定境内,抵御外侵。禀承祖母冼太夫人的慈命,用文化教育启迪愚昧落后,化互相攻杀为相敬相亲。年志流逝,代代相传,至今已达一千二百年了。

   受访者供图

故事

宝刀不老 七箭平僚

冯盎进京朝见唐太宗不久后,罗窦各洞的僚民造反,云开山脉烟雾缭绕,地形地势奇绝险峻,僚人聚众守险要之地。朝廷官兵进攻数月难有进展。

据崇山峻岭为天险。唐太宗下令高州刺史冯盎率领军众二万人,前往罗州、窦州,担任进讨贼人的先锋。此时冯盎已过花甲之年,仍老当益壮。

那天,冯盎带领军队抵达山脚,布置阵法,鼓舞士气。虽在低处敌在高、身处明处敌在暗,抬头紧盯僚民,气势不输。冯盎单骑从阵中跃出,朝着山上敌人大喊:“你们速速投降,等我射完了手中的箭,胜负就已清楚。”

敌人叫嚣声不断,冯盎不再等待,蓄力拉弓,瞄准敌人,嗖的一声,一箭势如破竹,一击命中要害。冯盎趁热打铁,总共连射出七箭,击毙七人。敌人一时间没缓过神,同僚已应声倒地。

冯盎挥兵乘胜追击,斩首一千余人。僚人大惊,斗志全无,于是下山缴械投降,官兵大获全胜,一举扫清此前攻敌无所进展的阴霾。

冯盎的“七箭平僚”的英勇事迹,被老百姓口口相传,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赞赏冯将军勇猛果敢的声音传到了唐太宗耳中,唐太宗大喜,夸赞冯盎的功劳,下令派冯智戴返回岭南省亲慰问,赏赐财物不计其数。

冯盎所统领的地域辽阔无垠,纵横二千里,麾下奴婢众多,逾万人之众,且府中珍藏之宝物,琳琅满目。但他不骄奢,深谙治理之道,勤勉于政,亲自查阅财务、出纳簿册文书,揭露举发隐秘的行奸作恶的人和事,深受百姓和部下的爱戴。

参考文献:

[1]白雄奋 吴兆奇 李爵勋,《冼夫人文化全书》(第一、二卷)

[2]李爵勋,《冼夫人及其后裔研究文集》

[3]张均绍,《寻找冼夫人足迹》

[4]《隋书·列女·谯国夫人》

[5]《旧唐书·卷一百九·列传第五十九》

[6]《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列传第三十五》

[7]《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七》

[8]黄伟宗 戴国伟,冼夫人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贡献[J]

撰文:刘俊 颜志雄

编辑 苏斯铭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