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策阳春17镇街⑥丨合水:打好“非遗牌”,建强特色镇

南方+

编者按

中共阳春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决胜“123”,争先“百千万工程”,实现“十突破”的具体部署,统筹重点镇、文化旅游名镇、特色小镇建设。聚焦阳春17个镇一级行政区的发展现状与核心问题,南方日报、南方+策划推出《“百千万工程”·问策阳春17镇街》(简称“问策阳春17镇街”)系列深调研报道,以核心视角、敏锐观点,为镇街画像,为发展鼓劲,为问题参谋。


古墟熙攘庆佳节,文脉传承歌盛景。今年6月,“千年古墟·文脉传承”2024年阳春高流河墟非遗文化系列活动在阳春市合水镇举行,吸引游客超过40万人次,成为该镇借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打造农文商旅体融合IP的一场盛事。

这场“千年古墟”,通过深挖竹木器、冼夫人文化、非遗、美食、旅游、土特产等优质资源,全力打造竹木器工艺品交易盛会、粤西竹木器交易集散地、华南竹木器产业交易商圈,已成为当地的一张亮丽文旅名片,为合水镇“百千万工程”实施注入了新动能。

合水镇地处阳春市中部,因坐落于漠阳江上游与西山河交汇之处,故得名“合水”。全镇总面积240平方公里,下辖20个村(社区)和3个办事处,户籍人口约7万人,共有林地面积24万亩,耕地面积5.4万亩。

这里风景秀丽、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有春砂仁、阳春坚果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丝苗米、蚕桑2个阳江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拥有广东最大的蚕茧生产基地之一,被评为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蚕桑)专业镇,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示范点”“广东省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当前,合水镇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阳江市委“433”工作安排和阳春市委“决胜‘123’,争先‘百千万’,实现‘十突破’”目标任务,立足省级中心镇、蚕桑专业镇、农文旅创意小镇定位,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加速提质“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典型村培育建设,着力打造农文商旅体融合IP,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擦亮蚕桑非遗名片

发展富民生态产业

“匠心巧手浣云纱,绸缎绫罗染物华。”走进阳春市合水镇茶河村,映入眼帘的是红黄相间的香云纱晒场、宽敞平整的通村街巷、绿树掩映的村居环境,以及满脸惬意的村民……一派产业兴旺、村容整洁、文明和谐的乡村新气象。

香云纱,又称云纱、“响云纱”,因经济价值较高,被纺织界誉为“软黄金”,香云纱染整技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合水镇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蚕桑产业,高峰期种桑面积超过4万亩,是全省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然而,2022年以前受当地蚕茧精深加工能力滞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价格缺乏保障等不利因素影响,种桑面积及蚕茧产量不断萎缩。

“原来没有好销路,一公斤蚕茧只能卖到20元左右。”合水镇茶河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绍庆说,茶河村原来有约200户人从事桑蚕养殖工作,因为蚕茧价格低,不少人一度退出桑蚕养殖行业。

为扭转这一局面,2022年以来,合水镇与帮扶单位省政府参事室、广新控股集团深化合作,精心打造蚕桑香云纱生产基地和蚕桑香云纱产业生态农业示范园,进一步扩大香云纱产业规模,走出了“非遗+产业”的发展模式。据悉,该镇利用帮扶单位下属企业在蚕桑、丝绸产业方面的专业优势,推动企业与村合作共建,盘活了潭震、高河、茶河3个行政村闲置土地资源共192亩;投入200多万元建成面积约60亩的香云纱生产基地项目;投入840万元建成面积约130亩具有香云纱生产区、蚕桑种养示范区、休闲科普区的蚕桑香云纱产业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据统计,目前香云纱产业仅在茶河村就创造就业岗位150多个,每年增加务工性收入近千万元,村集体年收益约50万元。

蚕桑产业焕发新机,阳春坚果也在合水扎根生长。“轰隆隆……”去年9月,位于合水镇的阳春市星宝坚果加工中心落成,厂里的生产线忙碌起来。据了解,新建成的生产线预计每年加工阳春坚果鲜果量达3万吨,主要生产各种口味的坚果零食。

目前,阳春市坚果种植面积近20万亩,预计2024年鲜果产量4.77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已建成阳春坚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此契机下,合水镇适时引入坚果加工产业,有力融入了阳春坚果全产业链集群发展格局。据悉,待总投资约9000万元的阳春市星宝坚果加工中心项目建设全部完成后,年产值可达4亿元以上,创造就业岗位150个,每年带动农民增收360万元。

香云纱和阳春坚果这一“红”一“绿”,是合水镇大力发展富民产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镇做大做强传统产业,持续扩大蔬菜、水果、丝苗米种植规模,加快酿酒、编织、苗木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建成蚕桑香云纱产业生态农业示范园,加快完善坚果产业全链条发展;持续提升春砂仁深加工水平。春砂仁种植面积达到万亩以上规模,致力壮大培育专业合作社,着力孵化春砂仁自主品牌;积极引进光伏和风电产业,目前100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已并网发电,润龙陆上风电项目征租地工作有序推进;依托非遗、“土特产”等资源,合水镇还以金银湖为点,以春北山水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高流河风貌带、香云纱产业示范园为线,以漠水风情乡村振兴示范带为面,全力打造文旅康养和乡村休闲旅游产业。2023年,合水镇完成全年粮食播种任务5.29万亩,新增种植坚果2300亩、春砂仁1120亩、柠檬600亩。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精深加工程度不高,多层次开发产品较少等问题,仍是制约合水发展的重要因素。”谈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合水镇有关负责人坦言。

下一步,合水镇将继续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激发镇域经济发展新活力,赋能“百千万工程”。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继续做强酿酒、丝苗米、春砂仁等传统特色产业。紧盯项目建设,加快蚕桑阳江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进度,推动新兴嘉华凉果加工厂合水生产基地尽快投产,力促星宝坚果加工中心项目早日实现达产状态。盘活高塘小学闲置教育资源,建设竹编产学研基地,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全力做好今年24个驻镇帮镇扶村项目保障工作,推动广新绿美生态园项目以及蚕蛾岭农业生态种植示范园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培养更多农业营销和电商专业人才。鼓励农业企业、农户与专业的营销、电商团队合作对接,共同推动农产品销售推广,提高营销效率,促进全镇产业持续发展。成立合水镇强镇兴村公司,采用“运营公司+18个村级经济联合社+公益组织”模式,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和群众致富。

“千年古墟”融汇新机

打造农文商旅体融合IP

数十万人前来“趁墟”,品尝阳春当地特色美食,欣赏各类艺术表演,购买竹木器制品、优质农副产品、日用百货并感受璀璨的非遗文化、浓厚的节庆氛围……今年6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流河墟在阳春市合水镇展现新貌,人气创下新高。

高流河墟已有1400年历史,见证了阳春乃至岭南地区的繁荣与发展,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价值,被誉为“岭南第一墟”。

据悉,今年主办方围绕“竹木器”这一高流古墟传统特色主题,将活动时间延长为三天,不仅打造规模化的竹木器展销场景,还新增阳春特色“舞龙”“冼夫人”“武术醒狮”“‘百千万工程’成果展示”“采茶舞”以及“瑶族长鼓舞”六大文化主题方阵巡游,展现冼夫人历史事件与阳春文化民俗,为八方宾客带来文化盛宴,让“千年古墟”焕发新生机。

据统计,活动现场不仅有许多民间手工艺者,还吸引了来自阳春本地竹木器企业(作坊)和罗定、肇庆等地的近50家商户踊跃参展,布置集市摊位1200多个,包括各镇街土特产展销摊位、阳春特色美食摊位、非遗产品周边摊位、趣味活动摊位、旅游宣传摊位等,吸引游客超过40万人次,企业现场达成意向订单2500多万元,呈现购销两旺场景,带动了当地的文化、旅游、餐饮、住宿等消费增长,成为合水镇打造农文商旅体融合IP的有力抓手。

而在传承千年的“古墟”背后,孕育着集艺术性、实用性和经济价值于一体的竹木器产业。据了解,位于合水镇的宜顺工艺编制厂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带动全镇1000多名村民灵活从事工艺编织生产,每月增收3000到6000元;在合水镇河山村,当地每家每户几乎都会在农闲时期制作竹椅、竹梯等竹制品售卖,部分手工艺者传承已经超过20代,年产竹制品超过15万张,带动了本村及周边80多户人的就业——这也成了合水镇大力发展竹木器产业,赋能文旅发展的依托。

竹篮、竹椅、竹灯罩、藤制手包……在合水镇,形态各异、精美绝伦的竹制品不仅保留了传统竹木器工艺品的韵味,还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阳春市竹木器产业主要位于合水镇,从业人员超过3000人,共有企业8家,产品远销广州、东莞、上海、福建等地和希腊、克罗地亚、意大利、越南等国家,每年可创造产值近5000万元。

丰富的非遗和产业资源,为合水镇发展文旅产业提供了良好基础。

目前,合水镇在沿国道G234线高流河至阳春方向已形成以风姜鸡、艾头鸡、叶贴、艾玛、茯苓膏、钵仔玛等地方菜品为特色的美食街,带动100余人就业创业;合水镇营讯村引进180多亩菊花种植特色产业,发展“鲜花经济”,去年产值达330多万元,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有力带动了乡村旅游;该镇大力打造山水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合水段),总投资约2910万元,建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喀斯特山水田园特色风貌带,已成为乡村旅游新热点;此外,合水镇投入2352万元实施高河村风貌带提升示范项目,完成了鱼鳞坝、村史馆、风姜鸡美食街等设施建设。

镇村同治协调发展

全面加强人居环境整治

一大早,位于阳春市合水镇合南社区的“河堤临时摆卖疏导点”已人流如织,前来购买禽畜的群众络绎不绝。据悉,合水镇通过推行“引摊入市”,在这里设置了“临时摆买疏导点”以来,让流动摊贩有了固定的“家”,这不仅减少了以往沿路摆卖的现象,也进一步方便了群众购物,改善了圩镇面貌和人居环境。

合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天豪说,合水镇共设置了2个交易区和3个摆卖疏导点,提供了约280个交易摊位,实行“零费用”入场。接下来,该镇将谋划打造星光夜市,以优质圩镇人居环境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新动能。

这是合水镇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一步规范城镇管理,营造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镇域环境的一个生动案例。近日,2024年阳春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夏季攻坚大行动动员部署会举行,强调要狠抓人居环境建设,突出重点合力攻坚、强化督查跟踪问效、聚焦问题从严整改,全面改善群众居住生活空间,也为合水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按下了“加速键”。

会后,合水镇迅速行动,掀起人居环境整治热潮。合水镇开展了“六乱”整治专项行动,实施“包片+网格”机制,将镇区建成区划分为11个责任区,广泛动员各界参与整治行动;据统计,该镇共出动80余人,处置“六乱”案例700余起,清理垃圾杂物200多车次,没收乱摆乱放广告牌约150块,拆除遮阳雨篷约1800处,规范500多家商铺门前秩序。同时,合水镇还在辖区内国道沿线主要路口重点路段共设置14个交通劝导点,促进交通文明,以“有力度”行动创“有温度”乡镇。

今年以来,合水镇投入资金把平北麻塘角自然村打造成以杜鹃花为主要点缀的“美丽庭院”示范带,从平北村牌坊一路延续到塘面自然村,全长近3公里。截至目前,共带动67户家庭参与“美丽庭院”建设。

同时,依托“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创建,拟投入资金联动春北山水画廊示范带、漠阳风情亲水平台等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建设,精心打造高河村委会谷邦村和高塘村委会油麻地、凤凰咀自然村绿美乡村风景线,建成“美丽庭院”示范村,结合农村风貌建设“四小园”生态景观亮化工程,逐步形成“美丽庭院”示范户较为集中的示范带,带动合水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蓄力打造阳春市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的典范。

聚焦城镇建设、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合水镇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全力推进美丽圩镇、美丽乡村建设,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目前,该镇成功创建省卫生镇,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100%,全镇已有212个自然村合计建设200个生活污水治理相关设施,治理率近八成;总投资1105万元的国道234线样板路建设工程已基本完工,国道外立面改造提升工程已经完工;已实施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工程、平安乡村建设工程等21个驻镇帮镇扶村项目;大力开展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筹集资金70多万元拆除危旧房屋200余间,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完成自然村236个,实施中12个;2023年开展危桥改造项目4个,平南X802线以及军迳、留垌X592线“单改双”项目同步推进;完成镇综治信访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平北村正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高河村成功创建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为进一步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合水镇把绿美生态建设作为重点,成立了镇绿化工作专班,出台《合水镇村绿化规划方案》,指导18个行政村按照“一村一策一图”原则实施“四旁”“五边”绿化,累计筹措社会资金约35万元,累计种植各类树木8000余株,让绿色生态成为人居环境最鲜明的底色。

“坚持镇村同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合水镇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镇将围绕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目标,实施广新绿美生态园、美丽乡镇入口通道、美丽示范主街、美丽圩镇客厅等项目;持续加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全力推进剩余36个自然村新农村建设,巩固提升精品特色村,通过以点带面、特色带动,不断擦亮乡村振兴“底色”,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

●一线实践

非遗古村展新颜

文体小广场休闲舒适,村道路面宽阔平坦,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高流河畔河畅水清……走进阳春市合水镇高河村,一幅生态优、村庄美、集体强、乡风好的面貌展现在眼前。

高河村是阳春市合水镇下辖行政村,总面积约12.2平方公里,下辖15个自然村,总人口3071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流河墟所在地。2023年,高河村村集体收入突破60万元。近年来,高河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并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高河村的村集体收入从2022年的16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60万元,乡村人居环境、产业发展不断发生蝶变,这背后有何秘诀?笔者认为,这一切离不开强化党建引领、人居环境整治和善用非遗文化资源。

用好“谋”字诀,科学谋划项目寻求发展,全面建设宜居宜游和美乡村。目前,总投资4109.34万元的漠阳江源头区(合水镇段)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正在优化设计,今年下半年将沿高流河建设滩涂湿地、河口生态湿地以及生态绿道,为千年古墟注入新活力。加强村内交通路网建设,启动千年古墟“凯旋路”建设项目,切实解决群众和游客出行不便、交通拥堵问题。谋划打造集竹艺展示、竹业生产、竹制品销售、竹艺工坊等多功能的竹器文化生态博览园,盘活千年竹艺文化,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盘活闲置土地资源,谋划启动农耕文化体验农场项目,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走好“传”之路,用好非遗文化资源。深入挖掘高流河古墟和冼夫人文化,打造“千年古墟·文脉传承”文旅品牌,办好一年一度高流河墟非遗文化系列活动,带动农文商旅产业发展。坚持“高流古墟+文旅餐饮”发展模式,现已形成了以风姜鸡、艾头鸡、叶贴、白麻叶玛等特色饮食产业,建成风姜鸡美食街,带动200多人就业创业,不断促进村集体增收,村集体收入从2021年的6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60万元。

做好“建”之工。注重沿线连片推进乡村风貌增颜提质,大力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结合高流河风貌带建设项目,累计投入超过2500万元,打造谷邦、朗仔垌2个精品村,结合乡村“旅游+”打造鱼鳞坝、冼夫人文化广场、高河村史馆等小景点,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庄绿美建设稳步推进,动员广大党员群众筹集资金32.76万元用于村庄整治和绿化美化;利用“四旁”“五边”种植树木3100棵;挂牌保护古树6棵,打造一片“同心林”,目前正在推进建设绿化美化景观路。

提升“治”之效。整合党建、综治、三防等各类网格,打造基层治理“一网统管”,巧用“积分制”“农村生活垃圾收费”等制度激发乡村善治活力,目前高河村有8个自然村已收缴保洁费共约3.5万元,有效发动党员、村支书带领群众积极投身人居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高流河流域治理等重点工作。注重把普法用法融入基层治理,大力开展普法用法宣传活动,于2023年成功创建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乡村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下一步,高河村将紧抓“百千万工程”机遇,在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旅游新业态、环境整治再提升以及扎实推进绿美建设等方面接续发力,全力推动现有项目落地见效,活化利用古墟文化、冼夫人文化和竹艺文化资源,推动农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

南方+记者 罗天 通讯员 郑丽娟 陈维

编辑 何嘉琪
校对 王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