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 图)
全文共2198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寻,并没有那么容易。是虽然公司在城市,但人远在深山里的对比,是听上去高大悦耳,实则艰辛无比的劳累。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夏弋
责任编辑|温翠玲
年少轻狂的我以为,任何一份工作,只要我喜欢,我热爱,就能去追求。好奇和兴趣,是一切的原动力。
我的原生家庭不是很完美,甚至有点糟糕,从小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所以对我而言,亲人的意义就是他们。那时候刚大学毕业,想着他们年纪大了,也不知道还能见几面,希望在自己有限的人生里尽量少留一些遗憾,就选择回到家乡工作。
我的家乡在贵州,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遗留民间最多的省份之一。那时候,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理工科的学生来说,着实有点摸不着边际。但可能是从小的成长环境使然,我对文字有着不一样的情绪敏感。当我在网站上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策划的招聘信息后,我对“文化遗产”这几个字产生了好奇。
进一步了解后,才知道这份工作是去民间寻找那些遗留的民俗民歌、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曲艺、传统医药等,然后把它们编撰成册,记录过程,采访传承人,最后进行资料汇总,上报到当地的文化旅游局。
当时不明白这是一份怎样艰辛的工作,只是看到了感兴趣的点。我想要去了解那些遗落在民间的“瑰宝”。
这份工作的学历要求是研究生,对于本科毕业的我来说,并没有什么优势,并且,我还是理工生,更没有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沉淀。
可这挡不住一颗蠢蠢欲动的心。
我投了简历,天天守着消息,好在我有一张能叭叭的嘴。当老板回复我的时候,我居然傻傻地问:“你们招应届生吗?”老板回复:“能力OK的话也行。”这句话之后,老板后面就没回复我了。
我以为我凉了。可一个星期后,老板约我面聊。
这是我至今为止遇到的最尴尬的一次面试。原因有三,一是我没来得及洗头,二是我简历太垃圾,三是两个人一起面试。
风风火火匆匆忙忙赶到公司的时候,按照地点指示,我再次确认了下面前这扇门。
在一栋居民楼里,在一条漆黑的长过道里,这扇门显得尤为可疑。刚出学校的我,脑子里全是毕业前大课上教的防诈骗知识。我起码在门口犹豫了半个小时,其间多次查看公司登记、招聘等各类信息,企图从中找到一点安心的借口,还想要不要下去买点什么保护自己的东西。
但是最终回到那则招聘信息上,我还是没有抵制住心中的喜欢,按下了门铃。
打开门,真的,那是一扇打开我新世界的门。
两年后的今天,我依旧想念那个破落的小工作室。
面试的时候,老板说为了节省时间,让我和另一个小姐姐一起。他给我们泡茶,这是我接触过的,最亲民的老板了。
其间小姐姐一直在说,阐述自己在哪毕业,有过几份工作经历,能为公司带来什么,和这份工作的匹配度多么契合等等。我像个傻子一样坐在旁边,喝茶,微笑,始终找不到插上一嘴的机会。
终于,两人都说累了,端起茶杯喝茶的时候,我鬼使神差来了一句:“我家里也种茶,喝茶呢。”没想到老板眼睛一亮,问我:“那你家种的什么茶?”“额,苦茶。”其实就是最常见且最不贵的茶。他说:“不错啊,清热解毒。”
我以为终于到我表现了。可老板的下一句是:“好了,你们回去等消息吧。”
小姐姐从容不迫地站起来,道谢,走人。
我脑子里有一个声音,不能就这样结束了。我故意慢她两三步的样子,等她走出办公室,我对老板言辞恳切地表达:“老板,我是真的很喜欢这份工作,虽然之前没接触过,但是我好奇,感兴趣,想了解,真的希望能给我一个机会。”
老板笑笑没说话。但下楼后,我收到了老板的录取通知。
我以为我是热爱的,后来才明白,原来有些工作,真的是靠情怀在支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寻,并没有那么容易。是虽然公司在城市,但人远在深山里的对比,是听上去高大悦耳,实则艰辛无比的劳累。
秋天,到深山里记录医药采摘,蚊虫叮咬,我始终买不到一款有效的驱蚊水;冬天,在寒冬腊月里安排民族歌舞演出流程,考虑机器的位置,还要注意安全;春天,刚过完年就得奔赴不知名的村落,因为那里的年俗也是遗落已久的目标;夏天,去看手工艺人将腐朽转化为神奇,他们指尖绽放的,是我这辈子见过最不可思议的场景……
写策划,扛机器,奔赴山林,走过木桥,蹚进河里……
一年,我只坚持了一年。
我问过老板,这真的能赚很多钱吗?老板说:“不多,你看我这瘦瘦小小的样子不就知道了。”是啊,不多,我做策划的,怎么可能不知道。
有一次和传承人的儿子吃饭,老板说起,老人家还是要注意身体啊。我当这是普通的问候。
后来才知道,他们曾经记录拍摄过一个项目,当时由于那项手艺的传承人只有一位,并且已经是九十多岁的高龄了,拍得非常波折。老人的身体不行,记录拍摄得断断续续,但老人依然坚持,想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
可老人终究是遗憾了。因为拍到三分之二,差不多将近两年时间的时候,老人带着他学了一生,却传承不出去的手艺,永远沉睡。公司这边只有不全的手艺资料,听说后来尽管再难,这份资料成为孤本,值再多钱,老板都不曾上报到文化局,或者是出售。
我想,那也是老板一生的遗憾吧。
后来,我离开公司的时候,老板说:“外面的世界很好,但我们这里也不错呀。”
我当时没有明白,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挽留。如今我明白了,却反应过来,原来,是我的热爱,不够持久。
(作者为四川成都企业职员)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