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想拥有一双笔直匀称的长腿,肌肉线条可以通过后天锻炼,但如果“合不拢腿”,不仅整体的气质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影响下肢运动能力。
清远市人民医院骨科二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谭小波介绍,这种“合不拢腿”的情况被称为“O型腿”,O型腿患者由于膝关节内外侧受力不均匀,容易导致膝关节损伤。他提醒,O型腿可继发关节炎、骨关节畸形、软骨损伤等多种并发症,患者要尽早矫正治疗。
7-8岁以前的O型腿无需焦虑
谭小波介绍,O形腿,又称为“罗圈腿”,医学术语称之为“膝内翻”。它指的是在站立时,膝关节以下内翻畸形,表现为站立或下肢自然伸直时双足内踝相接触但两膝不能靠拢,形成英文字母“O”。
如何简单判断是否O型腿?谭小波介绍,当我们双腿自然伸直或站立时,如果两侧脚踝能相碰而两侧膝盖不能靠拢,双膝间隔距离两根手指间距以上,则为膝内翻。
衡量患儿膝内翻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是膝间距,双膝距离在3厘米以下为轻度;双膝距离在3—10厘米之间的为中度;双膝距离大于10厘米的属重度。
“如果是7-8岁以前的孩子发现有O型腿,不用过于担心。”谭小波提到,根据生长发育规律,大部分宝宝出生后会伴有O形腿,0-2岁会自然矫正,称为生理性膝内翻。随着年龄增长,2-4岁可能会转变为X形腿(膝外翻),继而在4-7岁时X形腿逐渐调整至接近正常成人的腿型。
因此,家长们无需焦虑,只要做好定期监控,观察下肢发育是否符合自然规律即可。
造成病理性O型腿的常见原因有布朗特氏病(Blount病)、佝偻病、骨骼发育不全、肿瘤、感染及外伤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骨骺、软骨异常发育,进而出现进行性加重的O型腿。
“O型腿也有一定的遗传性,如果父母是O型腿,那么孩子患O型腿的概率会增加。”谭小波说道。
可继发多种并发症
O 型腿的主要危害不仅是影响身体形态、外观,更严重的是因为下肢力线异常导致膝关节过早出现退变。谭小波解释,O型腿的人,身体重量多集中于膝关节内侧的关节面上,所以在活动时受到的摩擦力也会增大,导致膝关节内侧软骨面磨损,胫骨平台塌陷,可继发多种并发症。
“很多O型腿患者还会伴有红肿热痛等不适症状,久而久之就会行走障碍。”谭小波说道。由于膝内翻导致肌肉平衡失调和关节稳定性下降,会限制下肢的正常活动范围。患者可能无法进行高强度或高冲击力的运动,如跑步、跳跃等,从而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膝内翻引起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关节炎。相关调查数据显示,O型腿的人患骨性关节炎的风险较正常人高出40%以上。由于关节面不平滑,易发生摩擦和炎症,导致关节肿胀、疼痛、僵硬等症状。长期的关节炎可能进一步降低运动功能,甚至导致残疾。
软骨损伤:膝内翻时,身体重量分布异常,导致关节软骨承受过大的压力和磨损。长期的软骨损伤可能导致关节积液、疼痛加剧等问题,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骨关节畸形:膝内翻可引发一系列骨骼结构改变,包括股骨远端外翻、胫骨近端内翻等。这些畸形会加重膝内翻的症状,导致关节不稳定、疼痛加剧等问题。
步态异常:膝内翻患者行走时可能出现双腿交叉、摇晃不稳的步态异常。长时间的步态异常会影响患者的协调性和平衡感,增加跌倒的风险。
增加关节负担:膝内翻可造成下肢负担加重,导致膝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这些症状会进一步限制患者的活动量,容易引起关节软组织的磨损。
骨骺闭合前可以微创矫正
最近,父母发现9岁的童童走路步态异常,正值暑假,童童父母就带着他来到清远市人民医院就诊。谭小波接诊后,检查发现就是O型腿问题,童童的双膝距离超过了3厘米。
谭小波介绍,O型腿的矫正方法一般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内科保守治疗有药物治疗、佩戴支具等;还有外科手术治疗,如骺板阻滞术、截骨手术等。
“像童童这类患儿是遗传导致且年龄合适的患儿,可以用微创进行矫正治疗。”谭小波说,O型腿最主要的问题是膝关节内外端生长发育不平衡,可以采取骨骺阻滞术,将生长较快的一端骨骺进行钢板固定,阻碍其生长,这时等到两侧生长平衡后再去除钢板就可以将下肢变直。钢板在体内会留半年到一年,等孩子的下肢线恢复正常就能取出。
谭小波提醒,骨骺阻滞术主要适用于一些尚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所以,O型腿矫正要及早,尽量在孩子青春期发育中晚期之前进行,距骺生理闭合期至少一年,最好是2年以上。
因为孩子的骨骺未闭合,还处于生长阶段,可以通过八字版的固定减缓外侧骨骺的生长。“如果骨骺闭合,就只能采用截骨手术。”谭小波说道。
撰文:陈之瑜 刘秋宜 通讯员 彭可明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