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级无尘车间内,一台台智能化机器高速运转,几名员工在自动化生产线之间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这是由东莞市消费者委员会、东莞优品平台组织,东莞市人大代表、主流媒体记者及消费者代表组成的探访团走进东莞市海陆通实业有限公司(下称“海陆通”)所见场景之一。
1998年,海陆通始创于深圳市宝安区,前身为“深圳市海陆通电子有限公司”,2012年移驻东莞市黄江镇,是一家专注于智能终端充储电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AI智能物联网硬件、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拥有自主品牌“ARUN海陆通”和“ABS亚比仕”。历经26年风雨,海陆通如何一步步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日,探访团前往海陆通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现代化科技工业园进行“探秘”。
创新驱动
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海陆通品牌事业部经理谢运权的带领下,探访团一行参观了产品陈列展厅、高级无尘车间等。据介绍,海陆通工业园内有数百台先进的生产智能制造设备和自动检测设备以及多台注塑设备;主要产品包括家电控制器、塑胶壳体、电源适配器、移动电源、无线充、充电器、数据线、轻型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等。
作为国内生产通讯数码类以及轻型动力类产品的专业制造企业,海陆通的发展历史折射了手机行业发展的历史,时代烙印明显。
海陆通总裁甄超曾向媒体介绍公司名字的由来:“21世纪初,手机行业迅猛发展,开始成为普通人的通信工具,而那个时候通信行业都喜欢起个带‘通’的名字,比如世界通、小灵通。‘海陆通’朗朗上口,又容易被记住。”
据悉,2003年海陆通研发出了国内第一个拥有全球发明专利的万能充产品,引爆市场,一举成为行业知名品牌。随着时代的发展,充电宝取代万能充,成为手机必不可少的配件,海陆通迅速进行转型,通过产品创新、“机器换人”、加大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等方式,在红海里掘金。
“手机配件只是我们过去自主品牌的保留业务,公司另外两大业务板块分别是轻型动力、储能和智能穿戴硬件。”在产品陈列展厅里,各种系列各式型号的产品琳琅满目。谢运权边拿起一款设计独特的充电宝边介绍,“这是我们卖的比较火的充电宝产品。”这款充电宝正面为整块透明亚克力板,除了电量数显屏,记者还能够清晰看到PCB板上的电容与芯片等元器件,颇具工业设计美感。
2022年海陆通推出的卡塔尔世界杯联名充电宝ARUN Y73也采用此外观设计。“这个系列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多个电商平台还出现仿款,虽说有的价格很低,但是一分钱一分货,好不好用、耐不耐用,消费者试过就知道。”谢运权对探访团说。
除了吸睛的外观设计,海陆通很重视研发和创新,“公司每年投入研发的费用占销售额的5%,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公司能够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满足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消费者的新需求,”海陆通副总经理孙德凤说,“在产品性能、用户体验、成本控制等方面也取得显著优势,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研发及技术创新带来的产品竞争力,让海陆通打开了国内外众多市场。孙德凤表示,“目前公司重点开拓海外市场,国内、外市场份额各占50%。”海陆通全球共有100多家供应商,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得益于电池领域多年的深耕,海陆通的新赛道已经转向了新能源,并瞄准新蓝海——移动式的、便携式应用的储能产品。海陆通从传统的3C数码配件跨越到新能源赛道,更是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创新型研发。
由于每年在新能源领域上投入越来越多,并在电池领域内做到了独有专长,在产业链上获得整合优势,2021年,海陆通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的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人才兴企
为发展注入“智”动能
作为一家规模庞大的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通信数码类产品公司,近年来,海陆通将“人才兴企”作为发展战略之一,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拥有1千多名员工,其中核心研发团队达100余人,各类管理技术人才100多名。
自2012年起,海陆通以产业需求为本,陆续引入智能机器人,并开始创新培训机制,着手制度体系建设,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流程、规范经营活动和员工行为。孙德凤说,“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可以保障企业运作有序化、规范化,并降低企业的经营运作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据介绍,2016—2017年,海陆通投入100余万元成立的职工教育培训中心,每年培训新员工及技术管理人员千余人次。此外,公司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强强联合,先后成立广东省新型锂离子电池(海陆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莞市海陆通先进锂离子电池工程技术中心,通过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和“移动电源新国标符合性企业”,并大力引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企业的骨干研究人员,为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注入“智”动能。
“校企合作可以拓宽企业广纳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引进渠道,同时这些高级人才以师带徒,为公司提高创新研发能力奠定了基础。”孙德凤表示。
南方+记者 戴双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