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继业:如何理解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南方理论
+订阅

文 | 路继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现代宏观经济理论最新发展认为“政策一致性”是决定宏观调控科学性与有效性的重要条件,也是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统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关领域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理论内涵及其重大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不同宏观政策的取向要具有内在一致性,这是各宏观政策保持协调配合,提升政策合力的重要保证。理论上,宏观调控是由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等具体政策工具的调整所组成,不同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与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一般均衡理论认为不同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与政策效果会相互影响,并且有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只有增强不同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内在一致性,才能使各宏观政策工具的调整过程保持协调配合,并因而提升政策合力,提高政策的有效性。例如,通过积极财政政策扩张总需求,提升就业与产出的过程中,“挤出效应”会削弱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控效果;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增加经济中的流动性,适度降低政策利率,这会在较大程度上降低“挤出效应”对财政政策的不利影响,提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综合效果。在我国的政策实践中,宏观政策不仅包含财政、货币政策,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政策也是调整宏观经济运行,实现宏观经济总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和调控手段,这是中国经济的鲜明特征,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重要体现。因此,要将不同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纳入宏观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全过程,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第二,不同宏观政策的取向要具有时间一致性,这是引导政策预期、调整市场主体经济行为,提升宏观政策效果重要保证。未来的世界是由人们现在的预期所塑造:在理性预期被引入宏观经济分析之后,经济学界便开始认识到管理预期、增加政策可信性是提升宏观政策实际效果的重要因素,而保持政策的时间一致性是关键。所谓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问题,是指前期被承诺的政策行为被当期政策制定者实际贯彻执行。理论上,“声誉效应”“对政策制定者施加额外约束”“提升政策独立性”等方法均可加强对公众预期的引导与管理,防止由预期大幅波动而放大宏观经济的波动性,以提高宏观政策的有效性。在我国的政策实践中,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要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因此,西方学者所提出的政策制定者与社会公众间的动态博弈是导致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的问题根源,这一机制在中国并不存在。全会《决定》更进一步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因此,要提升我国宏观政策取向的时间一致性,就要强化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致性。具体地,要推动相关部门科学研判形势变化,抓好政策出台窗口期;切实强化预期管理,充分征求意见建议,合理设置政策过渡期,确保各项工作充分衔接、有序推进;加强政策实施过程中潜在风险的分析研判,防止层层加码、“一刀切”等问题,促进政策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意图。

第三,在外部重要经济体宏观政策取向与我国宏观政策取向出现分化的背景下,我国宏观政策要坚持以我为主,全力提升政策的内在一致性与时间一致性,通过提升我国宏观政策的有效性,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2015年以来,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不同步现象至少出现在如下三个时间段:2015年至2018年,美国处于加息周期,中国处于降息周期;2020年至2022年,美国处于降息周期,中国货币政策取向为基本稳健;2023年至今,美国处于加息周期,中国处于降息周期。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而美元又是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因此,美联储的政策取向和政策调整对全球经济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宏观政策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积极主动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等多种政策工具,防范化解外部冲击所带来的各种潜在风险,要具有坚定的制度自信,为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目标创造积极稳定的宏观经济大环境。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汕头大学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海报】程子宜

编辑 朱琦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