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鱼苗年产量超全省1/3,阳江水产种业有多牛? | 数说广东

南方+ 记者

鳜鱼苗产量占全国七成以上,海水鱼苗产量超过全省1/3,以种业创新保障“水产粮食”高质量供给;海上风电在建装机容量全国第一,春砂仁、阳春坚果年产量稳居全省第一,推动绿色成为经济发展“增长色”;阳江国际风筝邀请赛吸引国内外62支队伍参赛,特色文化活动不断激发文旅消费潜力……

当前,阳江持续推动“百千万工程”,从水产种业集聚成势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一个个数据深入递进,让城乡协调发展迎来了新局面,为推动综合实力加快实现新跃升注入了新动能。

水产种业“芯芯”向荣

从事海水种苗孵化生产的农户达1000多户

每年4月,在阳江市阳春市潭水镇,大大小小的鱼苗场就开始忙碌起来。“养鳜鱼的人没有不知道阳春的。”潭水镇干部自豪地表示,在鳜鱼产业,阳春是公认的全国最大、最优质的鱼苗孵化地。

“一般一批养殖200万尾,按照650—700元一万尾来算的话,一批收入能有15万元左右。”潭水镇竹塘村党支部书记张奕浪告诉我们,从事鳜鱼苗养殖产业,早已成为当地村民最主要的增收途径之一。

另一边,阳西县海水鱼苗同样炙手可热。该县沙扒镇渡头村是一个以养殖海水鱼苗为主的滨海乡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依靠“企业+农户”发展模式,该村鱼苗繁育面积超过2万亩,种类包含斑类、鲷科类、金鲳鱼等十多种,年产值3亿多元,带动了周边数千人就业。

沙扒镇有关干部介绍,目前,该镇海水鱼苗产业总面积超3万亩,年产量超20亿尾,产值超5亿元,吸引从业人员近6000人,是全省最大的海水鱼苗生产基地。

水产种业是现代渔业的“芯片”。以阳春市、阳西县为缩影,阳江水产种业优势明显。

淡水种业方面,阳春市是全国最大的鳜鱼苗生产基地,2023年孵化鳜鱼苗46.59亿尾,占全国鳜鱼苗产量七成以上,年产值达5亿元以上,带动全市14个镇(街道)32个村从事鳜鱼苗孵化产业。

海水种业方面,2023年,阳江市海水种苗(鱼苗、虾苗、贝苗)孵化生产的农户达1000多户,孵化场(点)500多个,已成功创建5家省级良种场和一家市级海水种苗产业园。全市年产蚝苗45亿粒、虾苗50亿尾、海水鱼苗28亿尾,其中海水鱼苗年产值9亿元,产量超过全省1/3。

阳江深入践行大食物观,从种苗到深水网箱,正在全产业链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

目前,阳江市拥有3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总面积684.4平方公里,为全省最大;创建了两个渔风融合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其中阳西青洲岛渔风融合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面积全国最大;已建成大镬岛、双山岛和青洲岛三个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全市重力式深水网箱数量达866口,深水网箱个数和产量位居全省第二。

春砂仁、阳春坚果产量均居全省第一

产业园区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当地水平27%以上

天刚亮,阳春市春城街道蟠龙村村民周伯就在山坡上的春砂仁地里开始了劳作。“去年我家种植了30亩春砂仁,一年收入近30万元。”周伯告诉我们,在当地龙头企业的联农带动下,农户种植的春砂仁不愁销路,一年的营收比之前外出打工还要高。

周伯所说的龙头企业就是阳春市恒豐实业有限公司。近年来,该公司以金花坑种植基地为核心,辐射带动当地农户及周边乡镇农户6000多户种植春砂仁达5万多亩,平均每亩为群众增收1万多元。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春砂仁是阳春市八大精新特优产业之一。2023年阳春市共种植春砂仁近10万亩,年产值13亿元,春砂仁产品加工企业15家,吸引从种植到销售等各环节的就业人员数量超10万人。

和春砂仁一样,阳春坚果也是当地促进农民增收的“致富果”。2023年,阳春市共种植夏威夷果(阳春坚果)约20万亩,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0亿元。夏威夷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辐射带动周边1.6万户村民种植阳春坚果,园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万元,高出当地水平27%以上。

“如今在家门口上班,既可以有稳定的收入,还可以照顾家人。”采访中,不时听到村民感慨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据了解,阳春市春砂仁、阳春坚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林业特色产业发展,让阳江绿色经济家底愈发厚实。

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为目标,去年以来,阳江率先布局绿色能源产业。建立起了以海上风电为引领,涵盖风电、光伏、水电、抽水蓄能等多能齐发的绿色能源供应体系。

截至2023年底,阳江各类电力能源建成装机容量超2000万千瓦,其中绿色能源占比超70%,海上风电在建装机容量全国第一。

当前,阳江正以建设绿能示范产业园为重要抓手,打造广东省绿色低碳外贸特色园区,持续发展壮大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产业集群。

特色文化赛事激活文旅消费潜力

阳江国际风筝邀请赛吸引国内外62支队伍参赛

8月9日,2024年阳江国际风筝邀请赛在海陵岛螺洲海滨公园开赛,来自美国、法国、丹麦、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内外62支队伍超210名运动员同台切磋放飞技艺,共赴风筝竞技盛宴。

现场,参赛选手们或单人操纵,或团队协作,将龙头蜈蚣、熊猫、灵芝等各式各样的风筝送入云霄,吸引众多市民群众和游客观看拍照。

据了解,本次风筝比赛为期两天,共设传统、现代、竞技、表演四大类共12个竞赛项目。当天,阳江市2024年文化旅游消费季活动同步启动,现场还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风筝制作与放飞体验、美食文化推广等系列活动。

“这是我们第二次来中国,第一次来阳江海陵岛参加风筝比赛,这里的氛围、绿化、沙滩都非常好。”来自土耳其的参赛选手说,他们来这里不仅仅是想获得好的名次,更是为了交流风筝文化。

风筝是最具阳江特色的文化名片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风筝“南鹞北鸢”中“南鹞”的典型代表,有“北潍坊,南阳江”之美誉。

自1992年以来,阳江已成功举办20多届各类大型风筝赛事。如今,阳江风筝已成阳江文化交流使者,每年阳江举办的各类大型风筝赛事,都会吸引欧美、东亚、东南亚等地区的风筝队前来参赛。同时,阳江风筝队也积极参加美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举办的国际大赛,出访过美、英、法、德、意等近10个国家。

一个地区的文化遗产蕴藏着这个地区的气质和灵魂。依托特色文化底蕴举办文旅赛事,阳江文旅发展红利正不断释放。2023年,阳江接待游客1459.52万人次、同比增长65.3%,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13.1%,餐饮收入增长10.6%,创历史新高。

今年初,阳江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提出,阳江将聚力“人文价值”,擦亮特色文化名片,打造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海丝名城。

当前,阳江正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工程,深度解码海丝文化、高凉文化、冼太文化、石湾陶瓷文化中的阳江基因;全力推动阳东、阳西与海陵统筹规划打造富有特色的海丝文化旅游廊道;江城坚持修复保护和活化利用打造历史文化街区;阳春依托山水资源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产业。以文商旅深度融合为抓手,阳江将全面推动文旅综合实力加快实现新跃升。

【策划】罗彦军 陈戈 林焕辉

【统筹】王会赟 汤凯锋 殷剑锋

【执行】杨世华 黄韬炜 李江萍 张志超 羊建溶

【采写】黄林 雷怡婷

【通讯员】姚寿高 李孔青  潘杰峰

【海报】莫迪

编辑 牛攀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