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红树林共生的村庄!湛科学子助推赤忏村点燃“绿色引擎”

南方+ 记者

郁郁葱葱,连绵不绝,红树林筑起了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赤忏村的海岸防线,林上鸥鹭齐飞,林下鱼虾蚝贝连片。坐拥长达47.6公里的海岸线,赤忏村涵养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也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挖掘海岸资源潜力,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助力“百千万工程”,近日,湛江科技学院湖光海岸先锋队实践团赴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赤忏村开展了实地调研活动。实践团实地考察和调研了赤忏村水产养殖、特色农业、生态保护及红树林保护等现状,在村史中感悟乡村红色文化,在海岸边挖掘水产养殖潜力,在农林里探寻生态农业前路,利用交叉学科知识为赤忏村发展添砖加瓦。

一路穿过村庄,实践团的足迹落在滩涂岸边。为深入了解红树林的重要生态价值,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实践团开展了一系列红树林保护与种植实践活动,助力赤忏村与红树林共生发展,点燃乡村“绿色引擎”。

护林:储蓄绿色动能

赤脚踩进滩涂地里,湿软的泥土没到了小腿,徒手深挖出一个坑,一棵细长的红树苗被安置进坑中,把泥拍实,这片红树林中便又添上了一抹新绿。实践团成员们拎着一棵棵精心挑选的红树苗走入滩涂地,手上、脚上还有衣服上遍布泥土的痕迹,脸上除了擦拭留下的泥痕和汗水,还有透露着喜悦和满足的笑容。

作为“红树林之城”,湛江的红树林面积达6398.3公顷,占全省的60.1%,全国的23.7%。近年来,湛江以建设“红树林之城”为抓手,持续加强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和集中连片修复。当前,麻章通过推进红树林系统保护和集中连片开发,全力打造红树林生态文旅品牌,全面推动麻章红树林生态旅游、滨海特色旅游、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打造红树林生态建设新名片,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通过参观赤忏村周边的红树苗培育基地,实践团成员们接触到红树林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学习了红树林保护相关知识,并前往当地的红树林区域亲眼见证了红树林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独特生态功能,实地考察和交流为他们的“植绿”实践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种植红树苗的现场,实践团成员整齐有序地排在山坡上,各司其职,成为运输种植流水线。一棵红树苗从陡峭山坡顶开启征途,在一双双温暖的手中流转传递,直至树苗“接力棒”传到滩涂边上,再由坚实的双手埋进泥里,这棵红树苗便拥有了在赤忏村边肆意生长的自由。

一批小树苗中满含实践团的热忱,植绿护绿从理念化为行动,实践团成员表示,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红树林的保护工作中,共同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贡献力量,为湛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绿色动能”。

用林:发动绿色引擎

潮起潮落,红树林有不同面貌。潮起,海水漫过红树林根系,仅翠绿的树冠露出水面,大量海水生物洄游歇息;潮落,林下的隐秘世界才显现。

红树林边,海面的蚝排在随风微荡,赤忏村洋山仔生蚝养殖基地在林下海上摸索着生态和农业之间的联系。实践团成员走进洋山仔生蚝养殖基地,近距离观察红树林的生态环境和生蚝的成长环境。农户介绍,生蚝养殖对水质要求很高,岸边连绵的红树林可以防风、消浪、净化海水空气,提升养殖环境质量。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一片“海上森林”里涵养着红树植物、伴生植物和水体浮游植物,也有鱼类、鸟类、昆虫、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等,同时红树林素有“海洋卫士”之称,可以涵养水土、防风固岸,为众多濒危物种提供绝佳的栖息空间。

红树林的根系能够有效过滤海水中的悬浮颗粒,提高水质;茂密的红树林则为生蚝生长提供了一个天然的避风港,削弱了海面风浪,保障了生蚝养殖的稳定性和产量;海水里丰富多样的微生物成为生蚝的食物,使得蚝肉肥厚多汁、味道鲜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林中经济生态两开花,赤忏村这种可持续养殖的模式展现了赤忏村劳动人民的智慧,“林下生蚝”的养殖方式既有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孕育出了鲜美可口的生蚝,推动产业发展,丰富了当地经济结构,村民收入亦是水涨船高。

游林:打造绿色天地

一步一个脚印的上山下海,历时9日的深入调研让实践团成员们对赤忏村的发展现状有了实际体会和了解,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实践团表示,赤忏村塘口众多,每天都有游客前来钓鱼,漫长的海岸线是其独特的生态资源。红树林和海岸资源不仅能促进水产养殖业发展,也有利于赤忏村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实践团提出,要紧抓钓鱼人群,发展以“钓”为主的生态旅游,通过多渠道的传播推广生态旅游的概念,进一步吸引游客。同时在村镇周边建立民宿或农家乐,并通过当地特色的鹅肉烹饪、美味的生蚝以及各式各样的水果,充分“钓”住垂钓者的胃,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成体系的旅游产业,将来可以引进或培训当地居民成为专业的旅游推广团队,多渠道宣传赤忏村的生态旅游资源,增加村民就业也拓宽收入来源,进一步开发红树林保护区合理科学的生态游线路,提供观光、科普教育等多样化的旅游体验,推动“乡村旅游+”模式。通过完善市场体系、加强技术支持、推动生态旅游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让自然带动赤忏村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撰文】林日清 周妍

【通讯员】黄濯清

编辑 邓安祺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