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鹊桥会,古村乞巧时! 这个七夕,在番禺凌边一睹非遗魅力!

番禺融媒
+订阅

银河倾泻,星桥鹊架,岭南乞巧已颂千年。

七夕,源于汉代,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传说,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不过,在汉朝,当时的女子并不会在这天祈祷爱情的长久,而是希望自己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因此,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关于乞巧的无数文化习俗也不断衍生。

广州人重视七夕这一传统节日,颇为悠久。而在番禺,也有这么一个古村落,为七夕乞巧传统文化守望了无数个春秋,并不断进行传承、创新,这就是石碁镇凌边村。

凌边村的牛郎织女雕像

作为远近闻名的“乞巧文化村”,凌边村的“摆七夕”传统习俗延续上百年,历久弥新。一开始,村民会在七夕当天,在自家的天井中摆放织品绣花,后来转变为在祠堂摆放以粤剧人物为参考制作的乞巧公仔,以求心灵手巧。到如今,凌边村的“摆七夕”习俗已经从小规模摆设演变为规模宏大、创意无限的乞巧展览。

凌边村乞巧展览

每年七月初五到七月初九,凌边村村民都会精心筹备乞巧展览,将一个个梦落人间般的乞巧作品限时展示。而今年的乞巧展览,凌边村更是与广州美术学院梦幻联动,创作出粤剧人物长平公主、冼夫人等乞巧佳作加入展览,吸引无数市民游客相聚,一睹乞巧作品“芳容”,让乞巧文化得以延续。

50多版乞巧作品齐亮相,共赏传统文化盛宴

七夕当日,在凌边村的乞巧展馆内,50多个乞巧作品已然布置完毕,每一个乞巧作品都宛如一座“微缩舞台”,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传说展现在世人眼前。

乞巧展览

精雕细琢的凌边牌坊下,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仿佛在将凌边村的故事娓娓道来;牛郎织女踩着白云、踏上鹊桥,奔赴一场跨越银河的爱恋;杨门女将英姿飒爽、奔赴沙场,书写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港珠澳大桥、凌边村创兴2号工业园开工仪式等场景唱响了新时代的赞歌……这些作品版式,贯穿古今,没有被束之高阁,足以可见“巧匠”思维之活跃。

各种乞巧作品

这些展品,几乎都出自凌边村乞巧传承人凌广聪、曾秀妃夫妇之手,他们制作的展品工艺精巧、惟妙惟肖,获奖无数。

大型乞巧作品《凌边》

以凌边村牌坊为核心创作的大型乞巧作品《凌边》,是展品中场景最隆重、氛围最喜庆的一个。凌边村牌坊被制作成微缩模型,精心放置于红色展台上,牌坊精雕细琢,上面金色的“凌边”二字熠熠生辉。牌坊下的人物形象和场景构造也极为丰富,有敲锣打鼓、舞龙舞狮的小童,有携带贡品前来祈福的人们,还有鲜花、水果、灯笼等喜庆元素……每一个人物、造景都被赋予了独特的装饰和细节,述说着属于凌边村的故事。

牛郎织女跨越银河相会

在众多展品中,名为《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动态场景版式最为引人注目,这个版式是凌广聪、曾秀妃经历困难重重,巧思设计出来的,也是他们对乞巧传统习俗的一次创新与衍变。场景中,一米多高的牛郎、织女公仔极为亮眼。当按下开关,六位仙女翩翩起舞,牛郎、织女便会在婀娜多姿的舞蹈助兴中,乘着白云、踏上鹊桥、携手共舞,上演一场跨越银河的相会。此时,天边圆月、河畔青牛,仿佛都在为牛郎织女双向奔赴的爱恋共情。整个场景栩栩如生,为这个七夕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韵味与深情。

牛郎织女的故事

展览还另外把牛郎织女的故事分为六版展出,分别为《初见生情》《相爱成婚》《七仙织布》《一夜万绢》《夫妻分离》《鹊桥相会》。每一个版式都制作得极为精致,生动传神的牛郎织女、腾云驾雾的七仙子、五彩缤纷的十匹锦绢、手持铁锤的天兵天将、跨越银河的鹊桥……一个个精致还原的场景,将牛郎织女从相知相爱到被迫分离的凄美爱情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

五华县“长乐烧酒”传统制作技艺跃然于乞巧展品中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凌广聪、曾秀妃全家齐上阵,通过再现制曲、蒸饭、蒸馏、选稻等酿造八大工序,将五华县“长乐烧酒”的传统制作技艺跃然于乞巧展品中。“长乐烧酒”素有“南粤佳酿”的美称,其酿造技艺发轫于晋,成熟于明清,纯青于当下,其酿造技艺在凌边村乞巧节展出,不仅传承发扬了非遗工艺,也促进了两地的文化交流。

《抢渡金沙江》

《农业大丰收》

除此之外,展览中还有许多不同主题、不同版式的乞巧作品可供参观,讲述红色革命故事的《抢渡金沙江》,描绘岭南农村生活的《农业大丰收》,记录新时代印记的《港珠澳大桥》……各种题材齐上阵,邀你共赏凌边村乞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旧风俗新创作,乞巧文化传承有人

如今,凌边村的乞巧节吸引了许多年轻力量的加入,大家乐此不疲,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心力。今年,凌广聪、曾秀妃夫妇与广州美术学院师生进行合作,创作出粤剧主题版式《帝女花》《谯国夫人》,并在乞巧节与大家见面。

粤剧版式《帝女花》

在粤剧版式《帝女花》中,以剧中人物长平公主为原型制作的乞巧公仔造型精致、表情鲜活,乍一看,仿佛剧中的人儿出现在眼前,正在展现一场精彩的演出。

粤剧《帝女花》由唐涤生根据古曲《妆台秋思》改编而成,全剧运用细腻的手法,讲述明末长平公主与吏部尚书之子周世显轰轰烈烈、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在戏剧结尾,二人为求清帝善葬崇祯,释放皇帝,佯装返宫,在乾清宫连理树下交拜,随后饮下砒霜双双殉国,情爱之外更添壮阔之笔。版式中长平公主的乞巧公仔,一颦一笑,均还原了剧中的形态,让人忍不住为之动容,这也展现了制作人的用心以及对文化的尊重。

长平公主与周世显

长平公主

“在参考了传统的乞巧公仔表现形式后,我们为了迎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观念,结合二次元风格对乞巧文化、粤剧文化进行了创新。用黏土作为主要制作材料,塑造出了一个微观、戏剧式的七夕乞巧公仔,对《帝女花》中长平公主与周世显的爱情故事予以歌颂。”广州美术学院美育中心副主任王丹教授说。

粤剧版式《谯国夫人》

而在粤剧版式《谯国夫人》中,传奇女性冼夫人的乞巧公仔惊喜亮相,她身着华丽的古代服饰,手持弓箭,英姿飒爽,服饰上的纹理和细节均经过精心雕琢,面部表情深沉、坚韧而又充满智慧,神韵飞扬。

粤剧电影《谯国夫人》巧妙融合传统粤剧精髓与现代电影技术,讲述了冼夫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岭南发展的传奇事迹。冼夫人作为一位女性,既有阴柔之美,又有带领军队行兵打仗的阳刚之气,因此,对其人物形象、姿态的塑造也颇有难度。

冼夫人乞巧公仔英姿飒爽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深入研究了冼夫人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在公仔的形象中融入她的性格特点和时代风貌。通过塑造冼夫人奔赴战场前与丈夫惜别的场景,加上色彩的运用、服饰和手持物品的选择,来传递冼夫人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广州美术学院学生黄佳琳说。在保持历史准确性的基础上,他们还为这款公仔增添了现代创意元素,调整了公仔比例和面容刻画,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同时也不失古代人物的韵味。在他们的精心刻画下,《谯国夫人》乞巧公仔俨然成为了一件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

“我是岭南人、举家事朝君、忠义筑铁骨、策马踏浮云、一生巾帼志……”默念着冼夫人在《谯国夫人》剧中的独白,看着面前充满神韵的乞巧公仔,冼夫人的成长历程和一千多年前惊心动魄的岭南风云仿佛再现眼前。

冼夫人奔赴沙场,与丈夫依依惜别

“这个作品是怎么制作的?用的新型黏土跟普通的黏土有什么区别?”两件作品一经亮相,就吸引了凌边村“巧男”“巧女”们的关注,大家纷纷围观,与创作者悉心交流、互相学习。新创作与旧风俗的“碰撞”,给乞巧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新的火花,也展现了越来越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创新,与传承。

如今,乞巧风俗诞生已逾千年,但乞巧文化仍可振兴于实践、弘扬于生活。期盼,在传统文化氤氲的今天,石碁镇凌边村能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多元的展示平台,营造出更多优秀的审美事象,唤起人们心中对传统文化的共同情感,把乞巧文化内化于心,代代传承。

热爱传统文化的你,不用犹豫,来石碁镇凌边村,这场乞巧文化盛宴值得奔赴。

来源:番禺融媒

策划:陈海生 孙轶英

文字:翁杏岚

图片:蒋剑鸣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