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余幅传统扇面精品亮相可园,扇起夏日凉风

南方+ 记者

夏日无凉风,何不持扇行。8月10日至9月20日,“挹览清芬——上海市松江区博物馆藏扇面展”在东莞市可园博物馆展出。

展览精选40余幅上海市松江区博物馆藏扇面精品,从“盈尺翰墨——扇面书法”“湖光山色——扇画山水”“鸟语花香——扇画花鸟”“情态传神——扇画人物”四个单元,展示扇面书画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历史传承,反映松江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

展览海报

扇子起源久远。据《古今注》中所述,最早的扇子出现于舜禹时期,但当时的扇子还为羽扇,由羽毛所制,意在障尘蔽日,增加帝王威仪。到了汉代,中国开始出现绢制团扇,亦称纨扇。团扇上可以刺绣,可以作画,从此有了扇面文化。“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里的“轻罗小扇”便是团扇。三国东晋时,在扇面上作画题字开始兴起。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都喜在扇面挥毫题字作画。

《停琴待月图》沈寿康

宋代时,中国的绘画繁盛,小品画尤其兴盛。扇面绘画的内容丰富,出现了大量的优质扇面,加之徽宗等统治者的大力推广,宋代扇面一度达到顶峰。扇面之上,大到亭台楼阁山水,小到花鸟虫鱼细草,都是精妙入微,令人惊叹。

《仿南田花蝶图》金廷椿

明代永乐年间,折扇作为贡品被朝鲜进献中国。永乐皇帝喜欢这种扇卷舒方便,让工匠大量制作折扇,一面命待诏学士书写诗词文句,另一面由画苑画师绘上花鸟、人物、水墨山水等精致画图,分赐给臣下,折扇开始成为风尚。

《墨牡丹图》张定

清代是折扇大发展的时期,折扇生产地江南本来就有很多名人雅士,他们以折扇为媒介,在方寸间潜心营造,题扇交游,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将书画入扇的传统推向顶峰。

《天姥纪游图》秦福球

南方+记者 马新杰

通讯员 东莞市可园博物馆

编辑 黎晗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