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一步”的佛山市南海区回到了“贺富”地,高举改革旗帜,昂首阔步再出发。
8月8日,在著名的“敲锣打鼓贺富”故事发生地——南海区丹灶镇南沙社区,一场以“丹灶万元户现象与三中全会精神”为主题的座谈会,在南沙棋盘村陈氏大宗祠内举行。政府、企业、村居、学界和媒体代表齐聚一堂,重温历史,展望未来。
彰显“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座谈会上,南海区区长王勇表示,南海要以改革实现更活更富。
8月8日,一场以“丹灶万元户现象与三中全会精神”为主题的座谈会,在南沙棋盘村陈氏大宗祠内举行。戴嘉信 摄
为什么要回到“出发点”?
为什么要在南沙社区陈氏大宗祠举办“丹灶万元户现象与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这要从46年前说起。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由此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但在改革之初,全国上下仍面临着诸多挑战,“穷光荣、富可耻”的思想枷锁首先限制住了人们前进的步伐。
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南海县主要领导带队来到南沙大队,为首个“万元户”徐才“敲锣打鼓贺富”,极大地震醒了人们的求富意识。南海以巨大的勇气和智慧,用“思想大解放”率先挺进了改革开放的大潮。
1981年和1982年,《人民日报》先后发表社论《象南海县那样把农村搞活变富》《象南海县这样坚定前行》。这样连续以高规格的头版聚焦一个县区,至今罕见。
1981年8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南海县生产上得快 社员生活富起来》,并发表社论《象南海县那样把农村搞活变富》。资料图
本次座谈会依托丹灶镇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举行,“敲锣打鼓贺富”的亲历者、徐才的女儿徐用芬首先发言。她回顾了父亲放弃广州工人户口,毅然回到家乡南沙,从无到有推动五金产业发展的奋斗历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徐才的带动下,丹灶五金产业从南沙、联沙起步,扩散到东联、西联甚至三水洲边等地,不断做大做强。
1981年1月26日,时任南海县委书记梁广大(前排左二)到小塘公社南沙大队“万元户”徐才家中贺富。照片后排左一为当年11岁的徐用芬。南海区档案局供图
过去20多年来,徐用芬也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从事日用五金生产制造。“在父辈的基础上,我们这一代人努力推动五金产品和工艺实现了升级,部分加工工艺已经实现半自动化甚至全自动化。”她说。
“今天我们在这里重温历史,也是要展望未来。”南海区委办(区府办)副主任丁坚认为,推动南海发展,最大的法宝就是改革,要把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南海改革精神发扬光大,要把搞活变富这一改革主线贯穿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去,要把全社会的发展活力都激发起来,如此的改革才会更有活力,这样的南海也才会更有活力。
如何以改革实现“二次创业”?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也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
彼时的南海,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跃上2000亿元大关,但也面临着产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城市发展空间受限等挑战。这些全区性的挑战,同时也是丹灶需要攻克的难题。从“杀出一条血路”到“二次创业”,该如何突围?
可以说,南海很多产业、城市、基层治理的问题,根源在于土地碎片化开发使用。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丹灶也在为南海积极探路。在一系列土地改革中,丹灶西城社区往往是那个“吃螃蟹的人”,首先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推动“水田改造鱼塘”,实现了“农转农”;第二次是2008年,率先开展“613”土地联合开发,实现了“农转工”;第三次是2022年,通过“集转国”,推动了土地连片整备开发。
“丹灶万元户现象与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前,南海区区长王勇等人参观“大潮起南海——南沙之路”展览。戴嘉信 摄
座谈会上,西城社区党委书记谭国樑说,土地改革的一大难点是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在区、镇党委、政府和村社的共同努力下,相关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由此也推动了仙湖氢谷南部园区的发展,吸引到百事、康明斯恩泽等一批龙头产业项目落户发展,反过来进一步带动整个片区的发展,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丹灶产业发展迎来了两大新机遇:一个是南海在丹灶前瞻性布局氢能产业,另一个是南海以丹灶为主阵地,大力发展安全应急产业,这为如今南海加快培育氢能和氨氢融合装备制造、智能安全应急两大新兴千亿产业集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丹灶镇集体土地整备中心主任张志军亲历了丹灶“大金智地”片区改造全过程。他认为,“大金智地”改造顺利推进,正是得益于南海先行先试,2007年在全省率先探索“三旧”改造,同时,丹灶借助2008年节能减排的政策东风,清退原有的低效、落后陶瓷产业,专门邀请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对该片区进行整体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智能安全应急产业为招商方向,真正实现了该片区“腾笼换鸟”发展。
借助丹灶完善的氢能产业链条,国内领先的机动车检测设备研发生产商广东康士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跨界发展,进入氢储能产业新赛道。该公司总裁郭颖斯说,丹灶是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希望南海区和丹灶镇提供更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继续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公司作为一家来自深圳的企业,也将会努力把深圳的改革精神带到南海来。
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经过过去十多年的跨越式发展,到2023年,南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接近4000亿元,丹灶地区生产总值也突破了200亿元大关,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座谈会上,佛山市委党校原副校长、经济学教授蒙荫莉首先从改革开放的缘起和初衷看万元户现象,认为最根本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他希望接下来南海能够坚守初心,始终把惠民生作为改革的落脚点。
从南海改革开放的历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来看万元户现象。蒙荫莉回顾了南海从“六个轮子一起转”到率先推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再到全省率先探索“三旧”改造以及直联制、三级党建网格化工程等改革发展历程,强调南海始终坚持用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作贡献,接下来要继续用实践回答新考卷。
省社科院研究员、佛山市“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专家委员廖炳光建言,南海要坚持实事求是,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满足人民对更好生活的追求作为改革最深层次的动力,持续提高治理水平。
“南海的改革是以开放来倒逼改革,因此接下来南海也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引导企业出海,背靠大湾区打造开放高地,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开放。”廖炳光还建议,南海要进一步增强基层干部、公职人员的担当精神,完善产权制度,稳定政策预期,为企业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并引导老百姓确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以此进一步激活改革的动力。
丹灶如何再创发展辉煌?
本次座谈会后,丹灶将如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座谈会上,丹灶镇党委书记何敏仪表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这两个关键节点,丹灶跟上了改革的步伐,把握了发展的节奏,从传统五金企业到攀业氢能、翔隆金属、康士柏等一批新兴企业,都是践行改革精神的鲜活例子;南沙、荷村、西城等丹灶村居积极探索盘活土地空间,拓展村集体经济发展渠道,同样在改革发展的路上阔步向前。
丹灶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南海打造氢能和氨氢融合装备制造、智能安全应急两个新兴千亿产业集群全力以赴。丹灶镇供图
在镇一级,丹灶抓住“百千万工程”的发展机遇,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围绕“中国氢都、科创丹灶”的城市总体定位,为南海打造氢能和氨氢融合装备制造、智能安全应急两个新兴千亿产业集群全力以赴;充分发挥仙湖实验室落户丹灶的优势,推动企业家与院士、科学家等一起创业;同时,丹灶积极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建成十二年一贯制南海实验学校,引入保利商旅、翰林湖五星级酒店,促成官府菜代表谭家菜回归,一步一个脚印实现自我突破。
“今天我们走进了贺富的发源地南沙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这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在这里再出发。”何敏仪表示,在南海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丹灶镇委、镇政府将会与企业家、村居等社会各界一起,努力让丹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走出自信的步伐,再创辉煌。
南海如何以改革实现更活更富?
“通过回顾万元户现象,追溯企业创业、产业转型、社会发展,研究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对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会有很大的帮助。”王勇说,接下来,南海要以改革实现更活更富,推动落实好“三个力”:一是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解放和激活全社会活力;三是解放和落实先导执行力。
回顾丹灶万元户现象,王勇总结了五个变化,包含了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与路径。
从锄头到锤头,无工不富。历史经验表明,南海从一个农业大县变成工业大县,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顺应发展规律的选择。王勇强调,南海的改革初衷,是为了让老百姓生活得更美好富足。
从作坊到集群,工业园区。改革开放以来,南海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只有从点到面铺开,产业才能形成竞争力,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如今南海已有16个年产值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正因为这些产业集群的存在,南海作为制造业强区的地位才牢不可破。
从五金到氢能,迭代转型。事实上,如果企业缺乏创新能力,不能根据时代发展变化,把原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这家企业迟早会被淘汰。“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是我们共同的选择、唯一的路径。”王勇说,只有顺应趋势,率先采取行动才能够抢占先机。
从劳力到智能,科创升级。从最初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到如今以创新驱动发展,知识、技术、信息、管理等新的生产要素越发重要。王勇认为,从地尽其体力,到物尽其“器力”,到现在要实现人尽其智力,并且要善于借力借脑,不断增强企业和产业发展竞争力。
从周边到全球,开放外经。丹灶五金从周边形成配套,抱团集聚发展,到现在一批五金企业积极走出去,推动产品出海,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王勇表示,接下来,丹灶乃至南海全区要延续这样的思路,走出更大的辉煌。
要解放和激活全社会活力,王勇总结了四方面变化规律。
从租地到分润,农村创新。2023年,南海区村社两级集体资产总额约600亿元,体量位居全国县级区前列。今年以来,南海探索建立“分润模式”,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引入的市场主体按比例共同分取经营利润、形成利益共同体,拓宽农村集体资产收益渠道,促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村社到新城,城产人文。王勇强调,新的发展不能只靠招商引资,要推动城产人文融合发展打造新城市。正如丹灶作为一个工业先发地区,近年有意识补强教育、医疗、交通、商业、科技服务等配套,南海各镇街要主动系统进行谋划。
从新屋到绿美,生态文明。如今社会各界越发认识到环境资源是最大的公共品,王勇表示,绿美生态建设包含绿色产业、绿色城市、绿色生活、绿色社会,这要成为全社会改革发展的一个共识。
从致富到共享,共建共治。近年来,丹灶积极引导乡贤返乡参与家乡建设,发动巾帼力量打造“四小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王勇认为这其中包含有很深的社会治理内涵,意义深远,接下来要改革创新,打造完善党建引领,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机制。
要解放和落实先导执行力,王勇总结了三点。
从家长到“三家”,科学决策。要实现从家长式决策到科学决策转变,要让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成为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支撑力量。
从自发到自觉,系统思维。王勇强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有全方位的规划,接下来要在上级精神的指引下,做好高水平的市场体制机制、全面的创新机制、科学的宏观管理机制、对外开放机制等系统谋划。
从埋头到领头,先锋意识。王勇表示,埋头苦干是每个人都可以具备的品质,但埋头苦干不等同于蛮干,而是要巧干会干,在此基础上,要敢于领先和敢于胜利。“今天大家一起回顾历史,致敬历史的最好方式是传承历史,超越历史,有大家的支持,南海要以改革实现更活更富,一定会变成现实。”王勇说。
撰文:林洛锋 张柏林
摄影:戴嘉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