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晚,湛江人的骄傲——全红婵站上巴黎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跳水决赛的舞台,再拿下一枚奥运金牌,成为中国奥运史上最年轻的三金王。
从60年前老电影看全红婵成长经历
60年前,长春电影制片厂在湛江拍摄的体育故事片《女跳水队员》也再度翻红。不少网友议论,电影中女主人公陈晓红的成长历程,正是全红婵成长的真实写照。
60年前在湛江拍摄的《女跳水队员》电影。来源网络
《女跳水队员》是1964年上映的一部彩色剧情片,由刘国权执导,张克镜、曾绍美、王应辅等主演。影片讲述了广东湛江市业余体校的跳水运动员陈晓红,在教练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从一名普通中学生成长为优秀跳水运动员的故事。
电影取材湛江运动员《女跳水队员》的原型之一,是两位从湛江走出去的世界跳水冠军郑观志和黄秀妮。后来,郑观志还培养出了奥运冠军、湛江籍运动员劳丽诗。
郑观志。图片来源网络
影片的取景地也是湛江。其中,片中故事的发生地,便被起名为“湛川市”。
赤坎游泳场。郭龙碧 摄
片中的“业余体校宿舍”是霞山工人文化宫,“训练场”是赤坎游泳场,“救人”和“5311高难跳水动作成功”的戏拍摄地在湖光岩,而片中凤凰花开的街景则在人民大道南拍摄。
“无意间”发掘的好苗子
影片中,跳水队的王教练在“训练场”无意间挖掘到陈晓红,把她带进了跳水队。
陈晓红。图片来源网络
而全红婵,则是湛江市体育学校跳水队教练陈华明,到乡村小学挑选队员时,在操场上无意间发现她的弹跳力特别好,随后被选入湛江市体育学校,开始学习跳水。
全红婵和湛江市体育学校教练郭艺。受访者供图
影片中,没有任何跳水经验的陈晓红,走上10米跳台后,勇敢地往下跳。
陈晓红勇敢地往下跳。
全红婵训练时“胆子也很大”。在同一批队员里,全红婵是第一个登上3米、5米、7米跳台的。教练将大家带上10米跳台时,望着脚下的“断崖”,小队员们心生畏惧,全红婵第一个跳了下去。
反复练习终现“水花消失术”
影片中,陈晓红认真完成训练计划,日复一日地练习基本动作。
陈晓红训练片段。
年幼的全红婵,也曾在大众看不到的训练场,一直默默努力,抽枝发芽。
全红婵在训练。图片来源网络
据教练何威仪介绍,全红婵非常能吃苦,她不断登上高台,跳下去,每日陆上跳200到300次、水上跳120次,难度大、要求高的转体动作,她一个个学习、掌握、消化。
在王教练的教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下,陈晓红进步很快。一年以后,她在全国少年级跳水比赛中获得冠军。
东京奥运会上,全红婵的满分动作。图片来源网络
东京奥运会上,14岁的全红婵从十米高台一跃而下,以决赛三跳满分、打破总分数纪录的方式,将金牌收入囊中,“水花消失术”成了她专属的标签。
突破5311,战胜207C
陈晓红获得冠军后,制定了新的训练计划,日夜苦练跳水高难动作,跳水成绩却未能提高,始终无法突破5311高难动作关。
陈晓红努力练习。
东京奥运会后,全红婵也遇到了发育难关。随着身体发育和体重的增长,她的很多动作需要做相应的改变。尤其是207C(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这个动作,一度成为她的“心魔”。
“有段时间,我站在跳台上,对这个动作感到恐惧。”全红婵曾经这样回忆。
要抵抗住身体发育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没有捷径可以走,只能“死练”。通过日复一日练习略显枯燥的动作,克服身体变化带来的困难,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
全红婵在训练。图片来源网络
教练陈若琳举过一个全红婵训练的例子:跳水队一般都是下午1点半开始训练,但全红婵几乎每天都会12点出现在训练房,提前开始训练。
最终,陈晓红突破了5311高难动作大关。
陈晓红突破了5311高难动作大关。
而全红婵在巴黎奥运会上,成功卫冕跳水女子10米台冠军。
全红婵突破207C。图片来源网络
陈晓红与全红婵的故事,跨越了六十年的时光,共同书写了湛江跳水的辉煌篇章。陈晓红和全红婵的成长之路,也正是湛江无数跳水运动员的成长之路。
全红婵巴黎奥运会夺冠。图片来源网络
年复一年的刻苦练习,让湛江跳水人才辈出,涌现了劳丽诗、何冲、何超、朱子锋、全红婵等跳水世界冠军。
如今在全红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到体校来学习。这当中不仅有本地家庭,甚至有黑龙江、新疆的家长不远千里将孩子送过来,再现当年《女跳水队员》在全国各地放映后,不少人纷纷前来位于赤坎游泳场的湛江业余体校,要求报名参加跳水训练的火热场景。
【文字】南方+记者 林日清
【视频】吴东俊 郭龙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