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斗门赵氏家族祭礼”、广东省首批古村落“接霞庄”、赵氏祖祠“菉猗堂”……近日,这些南门村地方志文化中散落的“珍珠”闪耀“新辉”。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助力乡村振兴IT科技实践团奔赴珠海市斗门镇南门村破解乡村难题,解码文旅融合的乡村样本,盘活斗门镇南门村地方志资源,挖掘传统村落鲜明的文化特质与精神标识,活化打造文化IP形象,并打造了一系列融合南门村文化精髓的衍生产品,让承载深厚历史文化的地方志“活”起来、“潮”起来。
广科院乡村振兴IT科技实践团。
以“新”为钥激活“方志南门”
“非遗+技术”跨界携手,以“新”为钥,激活“方志南门”。实践团借助“数字艺术”“融媒体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以精巧可爱的吉祥物形象为突破口,聚焦南门村方志文化,在承袭宋代公子“赵南南”与绿竹精灵“菉竹竹”系列文化IP灵感的基础上,创新性打造南门女子“宋清清”文化IP形象,深入结合“方志南门”文化内核和艺术表达,实现古老智慧和现代科技美妙邂逅,让地方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机”。
“非遗+创意”多元联动,以“潮”出圈,古韵新潮共生辉。实践团巧妙融合“诗礼传家”的古训精髓,将“诗礼之乡”的美誉与“南门女子纸笔墨”的悠久故事融入“宋清清”IP设计中,传递南门赵氏族人以梅南公为榜样,不忘历史屈辱,缅怀忠勇先烈的品质,积极传承与弘扬民族精神。
借助文化IP形象,实践团开发设计一系列文化衍生产品,并通过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线下活动等实现有效宣传和推广,增强曝光度和影响力,让历史“看得见、摸得着”,让文化“打包可带”,让南门村地方志文化“潮”起来。
与此同时,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助力乡村振兴IT科技实践团以镜头为笔、以光影为墨,绘制“方志南门”融媒体画卷,直观展示了南门村菉猗堂及其古建筑群、接霞庄、毓秀书房、传承居等南门村特色地标,用镜头记录南门村的特色建筑、村容村貌,并结合人物访谈和实地调研深入挖掘斗门镇南门村深厚的历史底蕴,让南门村文旅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新风采。
“智慧乡村”赋能文旅融合
搭建可视化数据大屏是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规划中的关键一环。实践团成员对前期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比对并图形化展示,运用先进的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对前年数据及大屏进行升级,匠心独运设计出数据可视化大屏并上传公开,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实现了南门村文旅资源的广泛覆盖、即时调取与深度剖析,保障数据直观可视化呈现,高效完整地传达各类调研信息,利用“数智”手段为南门村乡村治理效能的飞跃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慧乡村”赋能文旅融合。
“智慧乡村”数字服务平台是实践团依托省级移动应用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校企合作研发并创新推广的项目。今年,实践团基于前年的成果进行创新,升级系统并创新推广至微信小程序,着力构建集乡村治理智慧化和文化旅游沉浸式融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以村居古迹为灵魂、特色非遗美食为媒介、村居民俗为纽带,强化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机制,为乡村振兴建设铺设坚实的数字化基石。
今年“智慧乡村”数字服务平台引入游戏化旅游介绍,游客可通过便捷小程序,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穿梭于当地文化之中,全方位感受乡村文化的历史韵味与文化魅力。实践团以科技赋能,通过数字化手段解码文旅融合的乡村样本,生动呈现斗门镇南门村地方志独有资源。
实践团成员深耕南门村乡村文化旅游的数据富矿,从历史纵深、文化底蕴、传承坚韧等多重视角综合施策,唤醒数据潜能、激发创新思维、充盈乡村文化内涵,打造以地方志为主题的融媒体矩阵,让承载深厚历史文化的地方志“活起来”,打通乡村非遗文化立体式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有效串联为一体化的斗门乡村文旅规划,为乡村振兴装配上强劲的“数字心脏”,助力斗门镇建设特色鲜明、氛围浓厚、当地群众和游客认可的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
南方+记者 林郁鸿
素材由广科院乡村振兴IT科技实践团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