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座古墓囊括了广州两千多年历史!广州动物园又挖出宝

南方都市报
+订阅

8月8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广州动物园召开发布会,通报麻鹰岗墓地考古发掘现场最新发现:共清理各时期墓葬 148座,墓葬的年代自西汉南越国时期,历经东汉、东晋、南朝、唐、明、清、民国,一直持续至新中国成立初期,长达2100多年之久。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在发掘区域中北部发现了一座保存基本完整的东晋墓和一座保存较好的南朝墓。其中东晋墓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在长达10米的墓室顶部及四壁上未发现明显损毁,仅在封门上部有一个盗洞,是迄今为止在广州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东晋墓葬。

共挖出148座古墓,东汉带字陶屋模型很少见

广州动物园所在地属于广州市“小北-建设新村-华侨新村-太和岗-区庄-麻鹰岗”地下文物埋藏区,是广州市古墓葬重点埋藏区域之一。自1956年以来,配合动物园建设,市文物部门先后在动物园内30多个地点发掘古墓葬近500座。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强䘵在通报会上表示,根据文物保护法规,配合动物园麻鹰岗场馆建设,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场馆建设范围约1300平方米的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24年4月至7月对勘探发现的古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本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各时期墓葬148座,其中两汉墓葬4座,晋南朝墓葬8座,唐代墓葬15座,明清墓葬121座,出土陶器、瓷器、铜器、玉器、珠饰等各类文物196件(套),另采集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墓碑48块,其中出土的东汉“大吉间”陶屋模型、唐代陶鸡模型、清代翡翠翎管和朝冠顶珠水晶饰件及清代翠鸟银发簪,是近年考古发现的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

惊现迄今为止广州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东晋墓葬

张强䘵院长介绍说,此次发现的墓葬分布十分密集,晚期墓葬打破早期墓葬的现象较为频密。从清理的墓葬和采集的墓碑来看,墓葬的年代自西汉南越国时期,历经东汉、东晋、南朝、唐、明、清、民国,一直持续至新中国成立初期,长达2100多年之久。墓葬的排列也有一定的规律,特别是明清墓葬不仅规模、朝向颇为相似,墓葬的间隔也基本一致,说明这里是一处成规模、有规划的墓园。“本次考古工作最重要的发现,是在发掘区域中北部发现了一座保存基本完整的东晋墓和一座保存较好的南朝墓。这两座墓葬的发现,对研究广州地区六朝时期墓葬形制,墓葬分期和丧葬习俗以及晋南朝时期的建筑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调查勘探部主任、麻鹰岗墓地发掘项目负责人程浩则为南都记者详细介绍了这两座古墓的详细情况。“东晋墓(M130)的墓砖偏青灰色,墓的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墓坑与墓室的长度约10米,前面还有墓道和长约22米的排水沟。这座东晋墓珍贵之处在于长达10米的墓室顶部及四壁上未发现明显损毁,仅在封门上部有一个盗洞,是迄今为止在广州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东晋墓葬。这座墓因为被盗掘过,所以出土的随葬品非常少,只有两件,一件是滑石猪,另一件是一方残砚台。从墓的规模和形制,可以推测出墓主人的身份高贵。”

程浩指着标号为M28的南朝墓说,“这一座南朝墓的墓砖则偏红黄色,墓的规模稍小一些,长度6.5米左右,但其最大特色是双后室的夫妻合葬墓,结构精巧,除双后室顶部各有一个盗洞外,其他结构保存完整,也尤为难得。其墓内的装饰也非常讲究,内有砖砌祭台和直棂假窗,值得一提的是,这排假窗开在夫妻俩共用的墙壁上。这座墓对于我们了解南朝时期的墓葬结构以及砖室墓的砌法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据悉,这座南朝墓共出土了15件随葬品,除了三只滑石猪外,其它多为青釉瓷器,包括青釉四耳罐(带盖)、青釉碗等,其中最精美的莫过于青釉划莲花纹瓷碟。

逾百名青少年参与研学,考古工地变身历史课堂

考古工作过程中,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积极开展公众考古活动,与广州动物园密切合作,先后组织6批近百名青少年到工地参观研学,把火热的考古工地变成了生动的历史课堂。青少年们走进考古现场,学习“活化”的历史,近距离了解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加深了对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认知,也增强了对乡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广州动物园对文物保护工作亦高度重视、积极配合,主动履行保护职责,无论是犀牛区东汉墓的发掘和展示,还是熊猫馆等场馆建设区域的考古工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周佩文 (除署名外)

视频:N视频记者 吴泽嘉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