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148座古墓葬!广州动物园又“挖”出宝
南方+记者获悉,广州动物园又有重要考古发现。
8月8日上午,循着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人的指引,记者在广州动物园浣熊区和非洲狮区的中间地带寻访到了发掘现场。只见约1300平方米的发掘区域内,坐落着百余座古墓葬,还设有考古科普展板及出土文物展示区。
考古发掘现场航拍。
“这次的考古发现充分反映出动物园这一带作为广州古城的东郊区域,是一个重要的地下文物埋藏区,是蕴含广州古代历史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其中保存较好的东晋墓和南朝墓两座墓葬未来或将进行原址保护。”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强禄说。
发现广州地区规模最大
保存最好的东晋墓葬
记者了解到,从今年4月至7月,根据文物保护法规,配合动物园麻鹰岗场馆建设,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场馆建设范围约1300平方米的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勘探发现的古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
本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各时期墓葬148座,其中两汉墓葬4座,晋南朝墓葬8座,唐代墓葬15座,明清墓葬121座,出土陶器、瓷器、铜器、玉器、珠饰等各类文物196件(套),另采集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墓碑48块,其中出土的东汉带字陶屋模型、唐代陶鸡模型、清代翡翠翎管和朝冠顶珠水晶饰件及清代翠鸟银发簪,是近年考古发现的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
考古发布现场。
东汉墓葬出土的“大吉间”陶屋。
唐代墓葬(M43)出土的陶鸡及青瓷碗(按出土位置摆放)。
清墓(M113)出土的翠鸟银发簪
“这是我们在清代墓葬发现的文物,它是清代官员官帽上插花翎的翎管,以及朝冠顶珠上的装饰。”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调查勘探部主任、麻鹰岗墓地发掘项目负责人程浩向记者展示了清代翡翠翎管和朝冠顶珠水晶饰件,只见翎管约一节手指长度,表面还泛着翡翠的光泽感,而朝冠顶珠水晶饰件形制精巧,水晶质感在阳光下还会透光。
清墓(M112)出土的翡翠翎管。
清墓(M112)出土的朝冠顶珠水晶饰。
“此次发现的墓葬分布十分密集,晚期墓葬打破早期墓葬的现象较为频密。”张强禄介绍,从清理的墓葬和采集的墓碑来看,墓葬的年代自西汉南越国时期,历经东汉、晋南朝、唐、明、清、民国,一直持续至新中国成立初期,长达2100多年之久。墓葬的排列也有一定的规律,特别是明清墓葬不仅规模、朝向颇为相似,墓葬的间隔也基本一致,说明这里是一处成规模、有规划的墓园。
东晋墓航拍照片。
“我挖过很多墓葬,但在揭露这座墓葬的时候,心情依然很激动!”程浩站在东晋墓旁,指着墓室顶部的券拱说道。这座东晋墓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在长达10米的墓室顶部及四壁上未发现明显损毁,仅在封门上部有一个盗洞,是迄今为止在广州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东晋墓葬,也是这次考古工作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东晋墓内部。
记者跟随考古领队深入东晋墓中,只见墓内约有一人半的高度,可容纳约4到5人,四周砖块呈偏青灰色,整个墓葬形制完整。“这个墓葬的随葬品非常少,它的盗洞也打得很刚好,很可能是墓主人在下葬时就被‘惦记’了,下葬后不久就被盗。”考古队员猜测。
南朝墓(M28)航拍照片。
而在东晋墓的东侧,平行分布着一座同样保存较好的南朝墓,规模稍小,为双后室的夫妻合葬墓,结构精巧,除双后室顶部各有一个盗洞外,其他结构保存完整,也尤为难得。“比如墓内有祭台,夫妻墓共用的墙壁上有一个共通的窗棂结构,说明两人死后希望通过一定的方式达到‘相同’的理想状态。”
南朝墓。
据介绍,在广州11个区域的范围内,以往考古发现的南朝时期墓葬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墓顶的,这个墓葬虽有两个盗洞,但是顶部保存基本完好。这两座墓葬的发现,对研究广州地区六朝时期墓葬形制,墓葬分期和丧葬习俗以及晋南朝时期的建筑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地处广州市地下文物埋藏区
历史上频频有考古发现
事实上,这不是广州动物园第一次有考古发现。
广州动物园所在地属于广州市“小北—建设新村—华侨新村—太和岗—区庄—麻鹰岗”地下文物埋藏区,是广州市古墓葬重点埋藏区域之一。自1956年以来,配合动物园建设,市文物部门先后在动物园内30多个地点发掘古墓葬近500座。
为什么在广州动物园内有这么多墓葬?
麻鹰岗墓地航拍全景。
程浩指出,这和广州动物园的地理位置以及自身地形地貌是分不开的。从城墙范围来看,明清时期广州动物园所在的麻鹰岗就在广州城的东北侧,距离广州城的大东门也就是越秀路一带大约有3公里,距离汉唐广州城最东边也就是现在的仓边路一带大约不到4公里。“这个距离就很适合当时生活在广州城内的人去世后,家人亲朋为他们进行送葬活动,并埋葬在这里。”
而从地形来看,广州动物园是由不同的山岗组成的,北边是高耸的白云山和越秀山,往南可以看到珠江,这个区域对古代老广来说就是一个背山面水的形胜之地。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调查勘探部主任、麻鹰岗墓地发掘项目负责人程浩介绍出土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工作过程中,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积极开展公众考古活动,与广州动物园密切合作,先后组织6批近百名青少年到工地参观研学,把火热的考古工地变成了生动的历史课堂。青少年们走进考古现场,学习“活化”的历史,近距离了解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加深了对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认知,也增强了对乡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出土的滑石猪,古人下葬握在手中,象征财富。
广州动物园对文物保护工作亦高度重视、积极配合,主动履行保护职责,无论是犀牛区东汉墓的发掘和展示,还是熊猫馆等场馆建设区域的考古工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强禄接受采访。
“动物园的职责是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物种多样性;我们保护文物,是保护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遗产的多样性,‘保护动物’和‘保护文物’这两者原本完全不搭界,却在广州动物园场馆的提升过程中得到完美结合。今后到广州动物园不仅看动物,也可以看文物,这也会成为一个独有的特色名片。”张强禄说,此前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广州动物园对犀牛馆发现的东汉墓进行了原址保护展示,未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将对这次发现的东晋墓和南朝墓进行有效的原址保护和展示。
【新闻知多D】
动物园里曾挖出“动物”
广州动物园原地处麻鹰岗,所在先烈路一带属于广州市地下文物埋藏区,这里藏有众多鲜为人知的考古发现——
1956年,考古学家麦英豪在广州动物园发掘一座南越国时期竖穴木椁墓时,出土了一对鎏金铜女俑,同墓还出土“辛偃”玉印,考据为墓主名字,如今都保存在广州博物馆,为研究广州城区历史和岭南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年,麦英豪还在广州动物园发掘一座东汉砖室墓,前室为方形穹隆顶,后室为直券顶,保存基本完整,出土了陶城堡等器物,更重要的是发现了纪年文字墓砖,即一块写有“建初元年七月十四日甲寅治砖”的墓砖。
而仅仅1956年至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动物园内就发掘古墓葬23座,其中包括西汉木椁墓10座,东汉砖室墓5座,南朝砖室墓2座,唐代砖室墓6座;1997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先烈路扩建工程,在广州动物园东北区域发掘汉唐墓葬12座;2002年3月,又在广州动物园行政办公楼区域发掘南朝、唐墓3座。
值得一提的是,动物园里还挖出过“动物”。
2012年,广州动物园在犀牛馆进行场地施工过程中发现古墓砖,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立即进行抢救性考古勘探和发掘,共清理砖室墓4座,其中M1出土8个生肖陶俑,分别是鼠、牛、龙、马、羊、猴、鸡、狗。迄今为止,这都是广东发现时间最早的生肖俑。
广州动物园出土生肖俑目前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展出。
有趣的是,和中原、湖南、湖北等地的生肖俑身穿宽松服饰的形象不同,这些生肖俑穿的是“紧身衣”,非常显身材。仔细看会发现,只有鼠盘腿而坐,其他动物都是跪坐。专家推测,或是因为鼠是十二生肖中的“老大”,地位不同;另外也有可能墓主人属鼠。
2023年,广州动物园启动大熊猫新馆建设,意外发掘出古墓群。据已有报道显示,大熊猫新馆(原袋鼠馆)共发现47个遗迹,墓群从汉代到清代跨越2000多年历史,分别出土了东晋南朝唐代及明清等时期的文物,其中一座东晋时期的古墓更是出土了广州考古史上首件莲花纹饰墓砖。
为做好文物遗迹的保护展示,广州动物园在东汉砖室墓本体上覆盖玻璃罩,进行原址展示,并在上方建造了长廊式展棚,于2016年底竣工、向观众开放。据悉,这也是继西汉南越王墓之后,广州城市中心区原址保护并展示的第二座古墓葬。去年底,随着第二期升级改造完成,现场还增设了墙画和15个壁龛,放置有文物复制件,并对展板进行了更新。
【采写】南方+记者 黄堃媛 徐子茗
【摄影/摄像】南方+记者 仇敏业
【剪辑】南方+记者 杨奇
【通讯员】穗文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