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2024年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青春笃行”计划,引领青年大学生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助力乡村产业发展,7月15日-8月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侗乡新语实践团在广西柳州市三江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体验非遗之美、调研产业发展、创新传播方式、开拓宣传渠道等四大举措为三江县文旅高质量发展“树品牌、提效果、出创意”。
走进千年侗寨,体验侗族非遗之美
“番番装卡,尧多美嘎伦朗,赛晓听,多嘎伦朗赛晓听装卡(嘛),朗朗雷,朗朗雷,伦朗雷……”7月18日和7月29日,侗乡新语实践团先后两次来到三江侗族大歌文化馆,向侗族大歌非遗传承人吴春月老师学唱侗族大歌《蝉之歌》。
实践团向侗族大歌非遗传承人吴春月学唱侗族大歌(吴章娟 摄)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包括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等七大类别。侗族大歌主要以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由和声的演唱形式著称,展现了侗族人民对和谐之美的追求与创造。”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吴春月耐心细致地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侗族大歌的起源、特点、发声技巧、情感表达以及演唱时的呼吸方法,并亲身示范,逐句教学。在吴春月的指导下,实践团师生围在火塘边,以饱满的热情认真学习基础侗族大歌的演唱技巧,感受三江侗族大歌的天籁之音,体会歌曲中蕴含的情感与故事。
经过学习,实践团成员与吴春月老师共同合唱了无伴奏、三声部的《蝉之歌》,不仅在侗族大歌的演唱技艺上有了明显提升,对侗族大歌背后所承载的侗族文化也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实践团成员庄麒勋表示:“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它更是侗族人民几千年来的生活哲学、社会观念以及文化传承的载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被这种独特的多声部合唱形式深深吸引,它复杂而和谐的结构向我们展示了侗族大歌高超的技艺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7月17日、7月28日,侗乡新语实践团成员和身着侗族服饰的当地中小学生们齐聚三江县民族实验学校农民画学生实践工作坊,共同学习农民画。
实践团成员向陈玉秋老师学习绘制农民画(李婉霖 摄)
“农民画构图饱满,色彩鲜艳,大家要注意色彩的搭配,要慢慢进行点彩。”侗族农民画代表性传承人陈玉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绘画的工具,现场授课并指导同学们现场作画。她首先介绍了农民画的特点、绘制步骤和要求,随后拿出一幅大长卷画,让所有学员共同作画。学员们或给人物皮肤上色,或用鲜艳的颜料描绘着各色的民族服饰,或用勾线笔勾勒出人物的姿态。两个小时并肩作画,只完成了长卷画的一小部分。实践团成员宋依博表示:“看别人画画和自己去画农民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虽然我今天主要是给人物皮肤着色,但我感觉农民画上色的手法、颜色的饱满度和均匀上色,都需要一定的功底和热情。”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农民画不仅是表现个体情感的一种方式,更是承载着社会文化、侗族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宝贵载体。
深入探访“新工匠”,调研非遗技艺产业化发展之路
非遗之所以珍贵,不仅源于其所传递出的历史厚重感,还源于其精妙的技艺、高超的水平。为弘扬工匠精神,推动非遗的传承发展,7月15日至2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侗乡新语实践团赴三江县侗绣博物馆、清花绣坊、三江县文化馆、侗画馆、应溪油茶厂等地拜访侗绣、侗画、打油茶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调研非遗技艺产业化发展之路。
实践团采访三江侗绣博物馆馆长杨甜(全春丽 摄)
实践团拜访侗绣传承人覃桂珍(全春丽 摄)
7月20日至2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侗乡新语实践团赴三江县侗绣博物馆和清花绣坊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我建侗绣博物馆展示侗绣的制作工具、工艺和展品,也想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喜欢侗绣和参与侗绣制作,传承不能断了。”三江侗绣博物馆馆长杨甜向实践团谈到,她把博物馆作为培训基地培训绣娘,打破了“母传女、婆传媳”的家传局限,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技能传授给周边的妇女,让更多当地妇女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掌握一门谋生技能,不用外出打工,实现传承侗绣的梦想。广西非遗项目侗绣代表性传承人、绣坊创办人韦清花向实践团介绍到,“清花绣坊是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是2018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以我的名字命名成立的”,通过“企业+基地+传承人+绣娘”模式,清花绣坊大力传承侗绣文化,开创出了一条侗绣产业化的道路,带领数百名绣娘实现家门口就业,拓宽增收渠道,用非遗扶贫推动了乡村振兴。韦清花的女儿覃桂珍从小耳濡目染,接触侗族刺绣、织锦、剪纸、织染等技艺,大学毕业后,毅然回乡投入侗绣事业,积极探索侗绣产业规模化发展道路,将侗绣元素融入戒指、耳环、手镯等日常饰品中,不断推出文创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带动三江县3个乡镇6个贫困村300多名侗族妇女生产侗绣,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4人,有23人实现脱贫,人均每年增收6000至7000元。调研中,侗乡新语实践团被绣娘们亲手缝制的侗族服饰、腰带、头饰以及团扇、茶杯垫、抱枕等各式各样精美的侗绣文创产品深深吸引,也为非遗传承人对侗绣的热爱与坚持所感动。实践团成员文淼莹感慨道,“每每提到传承,非遗传承人总说‘做梦都想’,我深受触动也切身体会到她们渴望发展好侗绣的迫切心情。如今非遗传承的重担落在了青年一代的肩上,我们大学生有责任保护好、传承好这些民族非遗工艺。”
应溪油茶厂创始人杨应溪向实践团介绍侗族打油茶(霍子乐 摄)
7月24日至2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侗乡新语实践团先后赴三江县应溪油茶厂、文化馆和侗画馆开展实践调研,采访了应溪油茶厂创始人杨应溪、文化馆馆长韦茈伊、侗画传承人杨玉洁以及三江侗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三江县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负责人吴凡宇。杨应溪谈到,油茶厂一方面通过建立品牌、扩展销售渠道等方式,推广和传播三江油茶的独特魅力,实现了从文化遗产到经济产业的转变;另一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产品研究和开发,将传统的油茶制作技艺与现代生产技术相结合,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三江县文化馆馆长韦茈伊向实践团重点介绍了三江县政府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举措和成效,通过“非遗+活动”“非遗+教育”“非遗+产业”积极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三江县培育出了三江清花绣坊、侗乡应溪油茶厂等一批非遗产品企业,参与传承的群众数量已达到十多万人,占整个三江县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我们三江侗画馆目前开发了50多种6000多件产品,都是比较受欢迎的。今年的非遗研学体验班也比较火爆,比如我们的侗画簸箕画就特别受欢迎。”谈到探索侗画产业化发展路径,吴凡宇微笑着回答道,她的画馆通过“公司+基地+作者”的运作模式培育新生代传承人,传承非遗之美,对三江侗画进行创研、培训、展示、体验、生产、销售等活动,形成了全产业链式发展。调研中,实践团成员为三江县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程度所惊叹,也为其产业化过程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倍感责任重大。刘倩芸谈到,“三江县非遗产业已成为侗乡农民致富增收的新兴文化产业,实现了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的跨越,前景非常广阔。但是也存在如何在市场化的同时保留和传承非遗精髓的现实问题。我们实践团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信息收集等途径了解了三江县的经验做法,将帮助其凝练出最具吸引力和市场价值的文化特色,根据痛点和堵点提出方案,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为三江非遗传承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开展直播宣讲,创新侗族文化传播方式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桂、湘、黔三省(区)交界处,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也是全国5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县份,素有“中国侗族在三江”和“千年侗寨·梦萦三江”的美誉,拥有鲜明特色的侗族木构建筑和文化遗存,世界历史名桥程阳永济桥、侗族地区最大最高独柱鼓楼、规模最大的侗画民间艺术博物馆等,是中国侗族原生态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侗寨文化活态博物馆,但是目前还存在民族文化沉浸式体验不够等问题。为提升三江非遗知名度和美誉度,7月26日下午、7月27日晚,侗乡新语实践团分别开展了非遗文化直播宣讲和文创直播,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更多群体和单位关注侗乡非遗。
侗乡新语实践团在程阳八寨直播现场(邹春梅 摄)
7月26日下午,侗乡新语实践团在5A级景区程阳八寨以参与感强和互动性高备受年轻人青睐的沉浸式体验方式开展“走进程阳八寨,讲述侗族文化”直播宣讲。直播中,实践团同学行走在马鞍寨、平寨、岩寨等这八个自然村寨中,结合世界四大历史名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阳永济桥、典型的侗族吊脚楼、巍然挺立的鼓楼、独具特色的风雨桥等名胜古迹,将侗族文化、建筑风格、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一一道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景区人气,粉丝们纷纷在直播间留言,“小桥流水,世外桃源。”“完全是侗族原生态风情,值得一去!”“下次要来这里感受侗族文化的魅力。”
实践团成员对文创产品进行直播介绍(邹春梅 摄)
实践团成员对话农民画代表性传承人杨共国老师(李婉霖 摄)
“直播间的朋友们,大家好,我们是广州城市理工学院侗乡新语实践团。此刻,我们正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今晚我们的直播是一场助农直播,我们将带大家品鉴油茶滋味,欣赏侗绣风华,对话侗画非遗传承人。”7月27日晚,三江非遗文创直播热闹开场。直播间里,“侗乡新语”实践团邀请三江农民画代表性传承人杨共国老师介绍了农民画的历史发展以及他个人的学习经历,分享了他带来的十多幅农民画作品和每幅作品背后的色彩运用、画面构思及创作心得,带领观众领略三江农民画的精髓,探索三江非遗文创产品背后的故事,解锁文创“直播+销售”的新形式。侗乡新语实践团师生化身“新潮人”,将侗绣、侗画等文创产品及应溪油茶、三江油茶等三江特色非遗产品在直播间进行助农销售,以“内容+货架”的形式助力非遗好物焕发生机,2个小时内涨粉近千人,成交额达3359.45元,以青年人的方式年轻化的语态,激发非遗传承活力,带动侗乡非遗不断“出圈”。
依托融媒体,拓展县域文旅宣传渠道
三江县具有丰富的文旅资源,然而宣传渠道仍有待拓展。在实践开始前,根据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实际情况,结合“如何将侗族文化和县城旅游结合,提高三江旅游知名度”这一项目需求,侗乡新语实践团就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实地调研后,实践团通过挖掘典型形象和典型故事,根据侗族建筑“三宝”及侗族戏、油茶等特色非遗,专题制作了农民画、三江非遗文化等短视频,以新思路新方式新表达与非遗共振;与广西日报、广西云、央广网等各大媒体合作宣传,依托融媒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讲好三江发展故事,宣传三江探索民族特色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截至8月4日,已在中国网、光明网等权威媒体发布新闻稿二十余篇,让更多人领略到三江独特的侗乡风情,网友们纷纷为侗族非遗文化点赞,得到三江团县委的高度认可和当地百姓的赞许。
实践团在权威媒体发布的部分新闻稿(庄麒勋 提供)
“不错,都上了三江新闻了。你们为三江的乡村振兴工作和文化强县做出了很大努力。”侗乡新语实践团成员周美玲谈到,“这是我们团队结束实践任务时,旅店老板发给我的信息,看到时真的是泪目了,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和赞誉,特别感动。”
据悉,今年6月5日校团委发布《关于申报2024年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青春笃行”计划专项活动的通知》时,“侗乡新语”实践团就向三江团县委发送了项目结对申请书,以满满的诚意打动了对方。6月25日,侗乡新语实践团从20所高校实践团中脱颖而出,收到了三江团县委发来的结对确认函,顺利入选“笃行计划”。7月15日,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等学院12名学生组成的侗乡新语实践团(指导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蒋一娴副教授、邹春梅老师、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李大章)到达三江,受到三江县团委副书记左毅的热烈欢迎,为实践团提供了大力支持。实践团队长全春丽表示,“不论是三江团委领导、非遗传承人还是当地百姓都非常支持我们的暑期实践。我们的努力也得到了三江县团委副书记左毅的高度认可,他评价道,‘你们是我碰到极其认真、不走马观花的团队’,这给予了我们无限的动力。后期,我们还要持续推进爆款短视频及各类报道的发布、调研报告的整理以及相关活动的梳理等,继续推进各类成果发布,也希望能够与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展长期合作,为非遗注入青春活力,促进三江文旅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林滢淇 庄麒勋 文淼莹 宋依博 全春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