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广东夏天下冰雹算正常吗?未来三天还会......

广东科普
+订阅

昨天深圳、东莞、广州、河源

下起了冰雹,

让不少网友感到疑惑,

毕竟8月以来广东的高温愈演愈烈,

这一出“冰火两重天”也太小众了吧。

夏天下冰雹正常吗?

冰雹是怎么形成的?

夏天下冰雹并非异常

冰雹里虽然有个“冰”字,但夏天下冰雹其实很正常,反而在冬季,近地面气温很低,不能产生强大的快速上升气流,很难形成冰雹。

实际上,夏天水汽充足,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多,近地面极易形成不稳定的湿热空气,当高空有弱冷空气时,“上冷下暖”容易引起空气的强烈对流,湿热空气迅速上升,为冰雹的形成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已获授权图,转载有风险

已获授权图,转载有风险

冰雹是怎么形成的

冰雹的形成有几个主要条件,首先,大气层必须要有不稳定层结的存在,其次,积雨云中必须要有能使大水滴冻结的温度(一般为-12—-16℃)以及丰富的含水量(一般为3—8g/m3),还需要有强的垂直风,让水滴能不断凝结。

而广东最近高温持续,容易触发短时强对流天气,冰雹也是其中一种。冰雹是一种固态降水,它的形成主要发生在积雨云中,当水汽随气流上升遇冷时,会凝结成小水滴或冰粒。随着这些冰粒的重量逐渐增加,当无法被上升气流托住时,它们便会向下降落。

在下降过程中,冰粒会在较高温度区表面融解成水,同时吸附周围的小水滴,随后再次被上升气流抬升,表面重新凝结成冰。如此反复,冰粒逐渐增大,直至重量超过空气浮力,最终降落到地面。

冰雹不只是个简单的圆形

大家有没有留意过冰雹的形状?其实大多数的冰雹呈球状或椭圆状,直径一般为0.5—5厘米,小如黄豆,大如鸡蛋,最大的直径可达10厘米以上。

冰雹的中心是一个白色雹核,外面由透明与不透明冰层交替包围,这个结构是由冰雹形成过程决定的。上升气流携带湿润空气迅速遇冷,变成过冷水滴、冰晶、雪花冻结在一起,由于过程十分迅速,内部留有空气,这个就是冰雹的白色核心。

雹核在上升气流携带下进入生长区,在水量多、温度不太低的区域与过冷水滴碰撞合并,长成一层透明的冰层;再向上进入水量较少的低温区,与冰晶、雪花和少量过冷水滴粘并冻结,就形成一个不透明的冰层。

这个过程不断循环,有点像用米粉滚着做汤圆,由于四周与冷水汽相遇的机会相等,加上降落过程中冰雹会不断翻滚和相互碰撞,这都有助于把它塑造成一个圆形。不过也有冰雹在碰撞融合中会形成其他形状,比如表面形成不规则冰峰等。

下冰雹带来的凉爽很短暂

下冰雹可以缓解广东最近的高温吗?冰雹颗粒会在降落过程中与大气热量发生交换,使得周围空气的温度下降。此外,当冰雹降落到地面时,因为它的温度比周围环境低,所以还会将地面的温度降低一些。不过冰雹通常只是局部短时间出现,所以带来的凉爽只是暂时的。

广东高温天气的幕后推手——副热带高压,依旧罩在江浙沪到华南一带上空。截止到8月7日11时,全省有4个高温红色预警、87个高温橙色预警、12个高温黄色预警正在生效中,本轮高温天气估计要到8月12日前后,副高减退,才会有所缓解,不过天气依旧比较热,只是没这几天热,未来三天,广东局地仍有出现小冰雹的可能,要注意防范。

冰雹天的注意事项

下冰雹的时间一般只持续1—3分钟,但它的破坏力不容小觑,一颗鸡蛋大小的冰雹从高空落下时,能量相当于从三层楼高度抛下的带土花盆,足以对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

强对流天气高发时要注意留心天气预报,冰雹气象预警共分为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冰雹橙色预警信号,表示6小时内可能出现冰雹伴随雷电天气,并可能造成雹灾。冰雹红色预警信号,表示2小时内出现冰雹伴随雷电天气的可能性极大,可能造成重雹灾,户外行人应立即到安全的地方暂避。

当冰雹天气来临,应尽量留在室内,并妥善安置易受冰雹影响的室外物品。若身处室外,应迅速利用雨伞、挎包等物品保护头部,并尽快躲避到建筑物或坚固的遮挡物下,避免被冰雹砸伤。没有合适的遮挡物则应背风蹲下,双手抱头,全力保护头部、胸部及腹部等重要部位。

同时,车辆也应在冰雹来临前尽量驶入地下车库或带顶棚的停车位,以减少损失。若冰雹来临时正在开车,首先应该降低车速,千万不要加速行驶,因为加速行驶会使冰雹与车辆撞击一瞬间的冲击力加强,并寻找合适的停车地点暂时躲避,尤其要小心冰雹砸裂挡风玻璃,危及车内人员生命安全。

冰雹对我们的生产生活,

都会造成影响,

日常生活中,

要及时关注气象预警信息,

科学防雹远离灾害。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