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长岐镇肖山村里,金黄色的稻穗在微风下摇曳,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轰隆轰隆”奏响丰收之歌。
与普通的水稻不同,肖山村这一片土地种着的是“巨型稻”。“巨型稻身形高大,长得比人还高,约2.2米,而且穗长粒多,穗粒圆润饱满。”肖山村党支部书记吴华龙说。去年底,肖山村引进巨型稻试验项目,流转村里316亩农田,全面种植巨型水稻。经过一定时间的筹备和种植,今年七月,巨型稻丰收,亩产达到1100斤左右。
图源吴川融媒。
“禾下乘凉”的美梦成真,是吴川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缩影。下一步,肖山村将会进一步探索“稻田+”的新型种养型模式。
试验
撂荒地变希望田
如今丰收的金色海洋,之前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长岐镇位于吴川西北部,地处鉴江河畔,有吴川“北大门”之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但有部分区域属于低洼区,容易积水。肖山村就位于低洼地区。
“我们之前试过种植过果蔬、水稻、莲藕等,由于雨水丰富,倒灌到低洼地里,这些农作物产量都很低,基本养不活。”回想起之前探索农业种植的经历,吴华龙愁眉不展。于是,这片土地逐渐失去生机,一片荒芜。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对确无人耕种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途径种好用好。近年来,广东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重要抓手,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以土地要素创新性配置努力构建“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土地保护利用新格局。各地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作为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此基础上,肖山村也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努力推动撂荒农田复耕复种,盘活农村土地资源。
图源吴川融媒
吴华龙响应号召,号召村里的年轻人,寻找让这片沉睡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的方法。肖山村村民,也是湛江市聚然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诚超抓住了这个机会。去年,他去长沙调研,发现了一种适合在低洼地种植的农作物——巨型稻。
巨型稻是在现有优异水稻种源基础上,运用一系列生物遗传育种技术获得的超大生物量水稻新种质材料,在湖南、湖北、广西等多个省市均有试种。“低洼地低产易涝,巨型稻抗涝性强,刚好可以盘活肖山村荒废的低洼地。”吴诚超认为。
吴诚超的想法得到了肖山村党支部的大力支持。吴华龙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引导家里有撂荒农田的群众前来登记,排查了解村里的撂荒地情况,同时劝说村民出租这些荒地。有些村民开始不理解复耕复种的重要性,以为撂荒农地也可以用来建房,不愿意出租。“我们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村民们最后也都理解了复耕复种的重要性。这些地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整片出租出去作为农田,还可以统一管理、提升产量。”
最后,通过土地流转,316亩撂荒农田回归“良田”,引进巨型稻试验项目,该项目由湛江市聚然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
经过科学管理和精耕细作,今年七月,巨型稻丰收,产量是普通水稻的两倍。吴华龙惊喜地说,“巨型稻的种植成本虽然相对来说高一点,但由于产量高、品质好,种植巨型稻的经济效益显著。”而且,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优化,巨型稻亩产量有望进一步提升,有助于推动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巨型稻试验项目的成果令吴华龙充满信心,下一步,肖山村持续推动复耕复种工作,让更多撂荒地变成“致富地”,带动村民过上红火日子。
前景
开展“稻田+”模式
巨型稻身形高大,茎秆粗壮,宛如稻田中的巨人。它们宜疏植和淹水深度大的特点,为稻田创造了一个新的生态环境,可以为鱼、鸭、鹅等动物提供优质的栖息环境和肥料。吴华龙分析,充分利用巨型稻种养结合的这一特殊优势,可以打造可持续循环发展的立体种养农业新模式,提升稻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吴诚超调研时也发现,长沙的巨型稻试验田已经做起了立体种养试验,实现生态与效益的统一。在立体种养模式中,巨型稻下可以养殖青蛙、泥鳅、甲鱼等,实现全链条绿色生态种植。由于巨型稻丰收后产出大量的秸秆,经处理后可作为动物饲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借鉴其他地区丰富的种养经验,肖山村正小范围试验“巨型稻+禾花鱼”的新型种养模式。“禾花鱼是我们平时比较常吃的鱼。养在巨型稻下,以稻穗为食物。目前,试验还在观察,不知道这种种养模式是否真的适合,我们会持续进行一些测试。”
图源吴川融媒
近年来,吴川多地成功试点并推广“稻田+”种养模式,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亩产值,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金黄稻田如诗如画,动物的欢叫声交织在一起,绘成了一幅充满活力的田园美景画。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去年9月,“稻虾共作”落地浅水镇。据悉,“稻虾共作”是将普通稻田单一的种植模式提升为立体生态的种养结合模式,即在水稻种植期间养殖罗氏沼虾,罗氏沼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该模式充分利用生物共生原理,养殖和种植相互促进,保证水稻不减产的基础上,增加水稻的综合效益。
走进樟铺镇下村村委会博厚村,只见一群可爱的鹅摇摇晃晃地冲向稻桩里觅食。位于该村的中稻农业白鲨鹅孵化养殖基地是吴川较大的肉鹅孵化养殖基地,面积约120亩。养殖基地处于连片的稻田中,水稻收割后可以大面积放养鹅群,形成“鹅稻共作”的新型种养模式。
在天然肥料和富有营养的池塘水滋润下,稻田的肥料成本降低,土壤肥力增强,水稻的亩效益随即提高,产出的大米品质更优。在此模式下,白鲨鹅养殖成为下村村委会“一村一品”产业,年产值超900万元。以粪肥田、以稻养鹅,一养双收,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吴阳镇则引进“高端丝苗香稻+禾虫”的种养模式。水稻收割后,可以看到水田的土壤里密密麻麻的洞。这些洞里都藏着一条禾虫。
水稻与禾虫是天然的共生关系。禾虫以土壤微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禾虫钻洞可疏通土壤,其粪便是优质的水稻有机肥料;腐烂的稻根和茎叶可为禾虫提供营养,水稻根系及中空的茎可为禾虫输送氧气。
未来,吴川市还将积极探索“稻田+”模式的多元化应用路径,如结合乡村旅游等要素打造田园综合体项目,进一步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
【撰文】姚瑶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