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不好能上北大?她说:“能!我的数学曾经也不及格!”

东莞石龙政法
+订阅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1998年以来,北京大学秉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积极参加团中央、教育部等联合组织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先后有25届449名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走出湖光塔影,扎根祖国西部大地,深入一线教学基层,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追求理想、磨砺青春、绽放芳华,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3年,北京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27名志愿者分赴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云南、河北雄安等地,以“用我智慧奉献爱”的志愿精神在教育育人一线辛勤奉献、播撒希望。一年的支教生涯迎来尾声,志愿者们在这段珍贵的经历中锤炼了意志品质、提升了思想境界,镌刻下一段段难忘的感人故事。

丝绸之路分为南北两条,北出玉门关,南出阳关。过了阳关便是西域,于是有了王维的那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年西部行,一生西部情”,在新疆支教的一年,让新疆以另一种方式成为我“心中的故乡”。那里有早晨九点的月亮,有晚上十点的夕阳,有晨光熹微中的书声朗朗,有黄昏余晖下的晚课铃响。星霜荏苒将初识变作故人,一弹指顷间昨日成为纪念。一年的时间将青春与西部相连,初心为种扎根在西部大地,青春之花绽放在天山一角,一代代研支团志愿者怀着赤诚与热忱坚定地迈向这里,而我也有幸在南山脚下追寻前辈的脚步,刻印下新的足迹。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2023年毕业季,那时的我即将离开校园,前往我完全未知的新疆。临行前,前辈们都勉励我说,接下来的一年将会是一场难得的、难忘的经历。可我当时并没有深思,这一场经历何以难得,为何难忘。

新疆分团比往年多了两人,来到庙尔沟中学之前,我以为这仅仅是数量上的变化,直到真正来到这所县域内唯一的完全中学,我才意识到,数量的变化背后是什么。我在庙尔沟中学担任高中部的语文老师,与志愿者地理老师来美星共同负责高二文科班的教学。团长王则予则任务更重,担任了高三毕业年级的语文学科教学,另外还有三人分别担任高一数学老师、初三毕业年级数学老师和初中道法老师。哪一门学科缺少老师,我们就要去当哪一门学科的老师,“哪里需要哪里搬”。这对于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不小的挑战,我需要教学我已经四年没有接触的语文学科,我们团队当中甚至有志愿者在短短一学期换了三四门科目,从物理教到地理又换成道法。这些都让我意识到,这所学校师资力量缺失的问题是多么严峻。这个难得的经历,确实是以“难”起始的。

庙尔沟中学

同学们的课间操

开始正式教学之后,我也面临了我支教当中的第一个难关——成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已经四年没有接触过高中语文学科,对于现有教材的体系和知识不太熟悉。但参照前辈和网络上的经验,我也按部就班备好了课,却发现站上讲台易,站稳讲台难。最初的几周我很是挫败,我在讲台上讲得激情澎湃,但同学们不是迷茫地看着我,就是“小鸡啄米”。在和前辈请教后我发现问题所在:我不会和学生互动。课堂上的我像是在唱一出独角戏,同学们因为缺少主动参与感而成为被动的“听众”,而这也与我对教学内容掌握还不够自信有关。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我开始寻找解法。我不断寻求前辈老师的建议,一次次旁听他们是怎么上课的,也在网络上学习名师的授课方式。一开始我并不能游刃有余掌握课堂,那么我便记住这些老师提问的关键点,也学着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我会在每次下课时问同学们,这节课我哪里讲得不太清楚,哪里讲得不好,去问同学们希望有什么样的课堂。我选择去直面我以前逃避了的问题,而在与同学们接触交流的过程中,我也逐渐与同学们拉近了距离。

其他援疆的校友前辈们也给了我很大影响。他们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医生,他们刚来的时候也都在面临新岗位的适应难关,但他们牢记自己的使命,迎难而上,“自找苦吃”,在解决一个个全新难题的过程中磨砺自己,深刻理解乡土中国。这时候我意识到,学长学姐口中这一年难忘的支教,可能也是这样,起始于难,经历于难,方能称为“难得”。

携手同心,行而不辍

随着与同学们在课堂上的问答交流增加,我也遇到了支教当中的第二个难关。县上的孩子们基础并不是很好,我在课堂上接收同学们的回答反馈时,也慢慢对同学们的基础进行“摸底”。我起初会责备他们,为什么不认真背诵,但后来我逐渐发现他们在文化常识和语言基础上都有待学习,这也让他们背诵古诗、古文难度很大。所以我逐渐改变了课堂节奏,将对于基础的巩固提到课前,加以课堂的提问,倒逼同学们温故而知新。

然而这一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当我第六次讲解“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一句古诗时,班级上的一位同学仍然在朗读过程中读成“倚佳树”,我深受打击。于是我下课后把他叫到办公室,我原以为他会不耐烦,可是他在办公室一直低着头,不敢看我。在我的鼓励下,他正确朗诵古诗数遍后,终于成功地背出了《李凭箜篌引》。背出古诗后,他便狠狠松了一口气,他说他总是怕自己读错,所以平时不敢读,现在他知道了,他是能够做到的。

《离骚》的背诵一直是同学们的“老大难”。我布置一次背诵作业之后,发现效果不佳,于是决定拿出一部分课堂时间,一点点带同学们来背诵。一天几句,拆分进行,一周下来,同学们便已经背完了一大段。同学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克服难关,从一开始一提到背诵就唉声叹气,到后来语文课上课铃声一响,我在办公室就能听见教室里传来的“长叹息以掩涕兮”,真正“不见学生便闻其声”。同学们在这个过程当中的成就感、收获感让他们形成一种内在的动力,随后的几周,同学们又自行用同样的方式背诵下来《蜀道难》《陈情表》等古诗古文。

很多同学因为自己基础薄弱,难以得到学习的正反馈,容易给自己消极暗示,长此以往导致了厌学的恶性循环。虽然我陪伴他们的时间只有一年,但我想真正帮助他们,我想走进他们的内心,想他所想,难他所难。我一直在努力让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可能性,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做得更多,能够做得更好。虽然一年的时间里,我能够帮助他们背诵的篇目有限,但是我希望学习习惯的养成、自我驱动力的形成,能让他们长久受益。而这个过程,我和我的学生在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我们都可能会在一开始囿于恐惧与不安,我感到很幸运也很幸福,在我向他们伸出手的时候,他们愿意牵住我的手,一起向前走。

课堂教学中

向下扎根,向上生花

随着学生们一点点信任我们,他们开始来问我们一些其他科目的学习方法,也会和我们谈论以后与未来。为了帮助他们更好认识自我、树立远大理想,我们在学年上半学期办了三期励志讲堂,分享我们和身边北大人的成长故事。同时我们注意到有很多同学对以后入伍参军很感兴趣,我们邀请到“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北大毕业生宋玺学姐,来为同学们分享自己在军旅中的见闻。

“励行军营梦 铁血凌云志”全民国防教育日主题讲座

青春期生理知识讲座

在教育科研月、文化节,我们也联合北京大学的科研资源、文化资源等等,来合办一些科普类活动,比如联合北大口腔医学院口外临床研究生党支部进行的口腔健康知识科普讲座、邀请北医三院的援疆医生侯征大夫为女孩子们进行的青春期生理知识讲座。我们也会举办各类课余活动,比如课本剧、相声等文艺类节目的编排和手抄报、绘画、书法等作品的展览。

学生绘画作品

一次帮助学生排演相声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表演相声的两位同学是我班里的学生,他们完全是零经验的新手。一开始讲相声难免紧张不自然,两位同学内心挫败,一度退缩,甚至想在表演当天溜之大吉。我鼓励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发动班里的同学们一起想点子,和他们一起排练。表演前的一周,两位同学利用每一个课间时间对稿子,一点点打磨,研究如何表演得更到位。彩排前,两位同学套上了褂子,拍着胸脯和我说,“问题不大!”我看到他们眼中闪着自信的光。正式表演时,两个人毫无压力地抖出一个又一个包袱,惹得现场的师生笑声不断。表演过程中不免失误,但两个人仅仅相视一笑,化危机为下一个包袱,游刃有余,与一开始生硬的表演截然不同。表演中很多包袱都是班上同学们集思广益共同加入的,我不禁佩服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经过这些活动我也发现,他们的身上有无数的宝藏等着我去挖掘发现,我愿做那个发掘出他们潜力的冒险家。

学生相声表演

最让孩子们感兴趣的仍然是北大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们也经常会问我,北大的校园生活是什么样的,北大的课堂是什么样的。于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少年发展中心、中共乌鲁木齐县委员会统战部、共青团乌鲁木齐县委员会、乌鲁木齐县教育局、乌鲁木齐县工商业联合会、乌鲁木齐县庙尔沟中学的大力支持下,在北大团委的鼎力相助下,我们在6月带着新疆的孩子们前往北京进行研学活动,让孩子们的好奇变成现实,从庙尔沟中学走入北京大学,从南山走到什刹海,从乌鲁木齐走到天安门。

研学团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

在北京大学校园参观的过程中,有同学好奇地问我,“老师当时考了多少分才考上了北京大学?”我看到她的眼里有期待,也有失落。我反问她,“那么你想考多少分呢?”她挠头笑笑,“老师,我数学上次考试都没及格,还是不要问我了!”我随手从手机的历史相册里翻出我高中的成绩单,“我高二的期末考试,数学也没及格。”同为高二学生的她瞪大了眼睛,我继续说道,“所以即使现在开始也不晚,你还有一年的时间,只要你敢去想,用心做,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她立刻充满斗志起来,“那我先设立一个小目标!下一次一定及格!”未名湖的湖光塔影之下,她的步伐更加自信了。希望他们在广阔的天地看到更多样的人生,希望在他们心里种下知识改变命运、努力会有收获的种子,希望他们能明确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希望天高地远,他们可以自由飞翔。

研学团在北京大学

翻山越岭,无远弗届

同学们经常与我交流以后想去哪里读大学,学什么样的专业。来到新疆之前,我有幸参与北大研支团口述史的整理,并借此机会采访了我的前辈们以了解他们当时的支教生活与支教收获。在采访过程中我注意到,支教于祖国各地的学长学姐们关注到的一个共同话题是孩子们要如何“走出大山”。我时常在想,孩子们心中的“大山”究竟是什么,又应该如何走出大山,他们在走出地理意义上大山的时候,就能在心理意义上走出“大山”吗?

与同学合影

前辈们给了我不同的回复,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二十年前赶赴西藏支教的一位志愿者学长的回答:“你想深入了解一个地方,必须要在那个地方扎下去。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深度”。我们不能猜想支教地的孩子们需要什么,而是要真正到达他们的山里,走到他们的心里,去叩响他的心门,找到他内心所畏惧、所疑问、所需要。自信的缺乏与对未知的恐惧就像他们心中的冰雪,形成了高大的“冰山”,而一代又一代的支教人就像雪中的那一棵棵常青树,帮助他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这一年的时间也许不能让他们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希望我们的努力可以让孩子们可以更加勇敢地面对自己和世界,我想尽力成为他们的一架桥梁,通往远方,面向未来,翻山越岭,无远弗届。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临行前的一周,我收到很多来自同学们的留言,有的附在向日葵花束上,有的藏在相框的背后,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把时间铭刻成记忆。我不禁想起我刚来到新疆的那段日子,那时候的我面对陌生的环境,还有些不知所措,同学们却是不怕老师的,一开始他们会在下课的时候把几颗糖塞进我怀里,然后笑着跑开,后来熟悉起来,我甚至会收到香喷喷的烤馕。晚自习的时候时不时有学生找我聊天,说得最多的还是考试和分数。我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去帮助他们找到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日常的时间。传统节日过后,办公室的老师们会带来自己家里做的糕点、马奶与我们分享。学生们经常盛情邀请我们到他们家里,还想拉着我们去山上骑马兜风。南山的冬天很冷,学校的领导们常常关心我们宿舍暖不暖,每次见到我们都要提醒几句,穿厚一点,不要着凉。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给予我家一样的温暖,真正让新疆成为我“心中的故乡”,无论我走到哪里,这份情谊总会伴我穿越千里,熨烫我心底的温度。

我在满山青翠的时候踏上这片土地,经历了白雪皑皑,等到这片土地再次青翠,等到那片山野间的草原再现生机,等到牛羊又走到夏牧场,就到了我离开的日子。临别前,我与来美星老师赠送每一位同学一个卡套,上面刻印着我们对学生们的祝福,“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心中有丘壑,眉目望山河,将祖国的山川装入胸怀,他们的明天是星辰大海。

与两个教学班全体学生合影

一年过去,阳关以西的那片土地不再陌生,那里有天山山脉中的南山,寒暑不移,岁月不败;那里有庙尔沟中学的领导、老师们,坚守南山,教书育人;那里有庙尔沟中学的学生们,向阳而生,炽热灿烂;那里有学长学姐们留下的印记,大道不孤,众行致远。我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找到了心中的故乡。这里见证着我们的成长,也蕴含着未来的希望。而我也将赓续薪火,奋楫笃行,回报心中的这片热土。即使身处千里之外,我心中的故乡也永不遥远,西出阳关之外,总有故人相忆。

资料来源:共青团中央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