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屋顶做光伏了吗?”近年来,屋顶光伏已成为梅江区群众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
屋顶光伏通过利用闲置资源,不仅可以美化天面,还能推动村集体与群众增收。随着越来越多群众从中得到实惠,这种变“闲”为“宝”、屋顶生“金”的模式日渐受人青睐。
2021年,梅江区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公布的676个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借助这一机遇,近年来,梅江区结合“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和重点区域攻坚,因地制宜推进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推动乡村能源革命与农房风貌提升、富民兴村一体融合、相互促进,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目前,梅江区光伏并网发电1727户,并网总容量114.83兆瓦,累计发电量1.56亿度。
坚持一个理念
盘活闲置资源发展光伏
“当日发电1219度、当日收益499.79元。”夜幕降临,梅江区城北镇上村村驻村第一书记余广庆掏出手机,点开APP,查看当日的光伏发电收益。
在余广庆工作的上村村村委办公楼楼顶,覆盖着一大片深蓝色的光伏板。只要有阳光,屋顶就能发电,“看收益”已成了他的习惯。
即将结束三年帮扶回穗的余广庆期待着村里的第三期光伏项目并网发电。“一二期我们利用现村委会大楼屋顶建成了237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年收益可达12万元,第三期我们在原村委会大楼建设142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后可再为村集体增收4万元。”余广庆说。
在梅江区,装光伏已不是新鲜事。若用数年前梅江区的俯瞰图与如今作对比,就会发现越来越多屋顶已经装上了光伏板。这种现象无论城区还是农村地区均可见。
将视野投向梅江区城区,昔日杂乱无章的铁皮瓦已被换下,新安装的光伏板让城市换上了新颜;将目光转向长沙镇小密村,当地利用村委会楼顶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在太阳照射下熠熠生辉……这些分散式、装机规模较小的“充电宝”,便是分布式光伏发电站。
为何要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站?于梅江区而言,这既是顺势而为,更是主动作为。
首先从政策来看,《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大力提升光伏发电规模,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开发并举,积极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鼓励发展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
其次从光照条件来看,梅江区位于北纬23°27′至23°95′、东经115°72′至115°97′之间,夏长冬短、光照充足,年总日照时数在1821.9小时—2391.2小时,具有发展分布式光伏的天然优势。
再从梅江区实际用电需求来看,作为中心城区,梅江区电网用电负荷大,现阶段电力能源结构难以满足用电需求和电力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积极开发利用该区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已势在必行。
如何推进分布式光伏建设?梅江区坚持一个理念——盘活闲置资源,即充分利用农房、公产房、公共设施等屋顶资源,打造屋顶上的“充电宝”。
“以前家里楼顶盖了铁皮瓦,闲着也是闲着,一到夏天还非常热。现在装上光伏板,不仅遮阴、省空调费,还能收到租金,一举两得。”家住梅江区江南街道梅江社区的李文坤表示,他已经将天面出租给了第三方公司。
作为“阳光样板”试点的西阳镇,当地在村(社区)办公楼、乡村小学等公产房屋顶建设49个村级光伏发电站和2个联村光伏发电站,着力打造“光伏小镇”,为富民兴村增收插上“充电宝”。
在各个党政机关单位,由区属国企梅江控股实施的屋顶光伏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开展中。2023年,梅江区采取EPC+O的模式,由梅江控股对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筑屋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项目自2023年7月17日开工建设以来,目前已完成50个单位(85栋楼)光伏板铺设,总装机容量6.87兆瓦,向区财政上缴公共资源有偿使用费1.3亿元。
瞄准两大目标
推动“颜”“值”双提升
装光伏有什么好处?在西阳镇莆田村党委书记丘红娇看来,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提升农房风貌,二是推动富民兴村。而这,也是梅江区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要实现的目标。
西阳镇莆田村原是省定贫困村,2019年时村集体经济收入仅有2万多元。“当时我们不知道怎么发展产业,结合村里地少人多的实际,经过多方考虑,决定发展光伏产业。”丘红娇介绍,2019年至2020年,该村利用帮扶资金,在村委会、原小学、敬老院等闲置公共资源,共打造了250多千瓦的光伏项目,平均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3万元的收入。
与此同时,借着西阳镇推进农房风貌管控的东风,莆田村从2020年开始积极鼓励农户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目前,该村S333沿线的25户农户享受了奖补政策。
“按照当时的政策,100平方米的屋顶,有了政府奖补和村委会支持农户的低息借贷,村民只需要出两万多元,三年多就能回本。”丘红娇介绍。
农户李万坚就是享受奖补政策的其中一人。原先他家屋顶是铁锈斑斑的铁皮瓦,如今已变成了200多平方米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站。“自己只出了4万多元,光伏每年发电收益有1万元,比存银行强多了。”李万坚说。
李万坚所享受的奖补,是梅江区推进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近年来,梅江区结合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和客家民居外立面改造,出台客家民居外立面改造奖补方案和光伏电站建设专项奖补政策,累计投入资金4400万元,对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农户给予每平方米250元、每栋最高不超过3.5万元的奖补,有效激发群众安装光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中西阳镇发动300户农户安装户用分布式光伏,累计拆除铁皮瓦2万余平方米,改造2.1万平方米农房屋顶,总装机容量约5.8兆瓦,平均每户每年可增加收入1万多元。
坚持“颜”“值”双提升,结合“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梅江区串珠成线建设绿美光伏景观带,持续提升农房“颜值”,做强“阳光经济”,推动富民兴村。
周溪村联动5村发展光伏产业。 南方+ 何森垚 摄
2023年12月,位于金山街道周溪村的周溪河粤海水务水质净化厂楼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为助力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按下了加速键。
作为金山街道目前最大规模的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00万元,安装光伏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总装机容量803.52千瓦,预计年发电量104.5万度,将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逾40万元。
金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古焕青介绍,项目由周溪村、东街村、龙丰村、月梅村、芹洋村、福长村6村共同出资建成,撬动村级闲置资金320多万元,实现抱团发展。
按照业内人士的计算,光伏发电板的寿命可达25年,成本回收周期约为8年。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由于缺乏资源和经验,各村偏向于保守稳健投资,对于一些要资源没资源、要产业没产业的村来说,发展光伏产业成了不少乡村“保底”或稳定创收的选择。当前,越来越多乡村开始把目光投向这种只需盘活闲置楼顶便可晒着太阳把钱赚的“阳光经济”。
发动多方力量
持续壮大“阳光经济”
“2021年时,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是24万元,位居全镇倒数第一。通过发展光伏产业,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7.2万元,排名全镇靠前。”讲起村里的光伏产业,三角镇三龙村党委书记黄增有说不完的话。
三龙村大力建设机场扩建安置区绿色低碳小区“百千万工程”示范项目。图为项目效果图。 受访者供图
三龙村全域处城市规划区内,紧连梅州机场,受机场限高、国土空间规划等因素制约,耕地分散零碎、建设用地少,发展阻力重重。
发展受限不意味着不发展,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三龙村党委明晰了“推动发展绿色产业打造幸福宜居乡村”的发展定位,将机场扩建安置区光伏项目作为未来几年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并以27号楼为样板,拿出村集体“老本”,试点推进光伏项目,以点带面来形成全面效应。
“一开始村干部还是有所顾忌,担心效益问题。我们给村里算了一笔经济账,三龙村最终决定放手一试。”驻三角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镇党委副书记张伟介绍。
俯瞰三龙村机场扩建安置区,连片楼房天面已装上了光伏板,看起来别有一番风景。“目前,我们已建成2500平方米光伏且已并网发电。”黄增介绍,三龙村机场扩建安置区共有51栋楼,目前13栋已装光伏,剩余楼顶租赁给纵向组团帮扶单位华电集团发展光伏产业。
“有了华电集团的加入,我们发展光伏产业可以实现零投入、零风险、稳效益,带动居民、村集体增收。”黄增介绍,目前村里已集约了村民共计5000平方米的闲置屋顶,交由华电集团建设光伏,预计每年将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
“华电三龙村机场安置区光伏项目预计今年8月开工,年均发电量214万千瓦时。”华电广东公司派驻梅江纵向帮扶工作队队员方水鑫介绍,该公司将发挥能源央企主业优势,坚持推动产业帮扶,以盘活低效资源、提升地方可持续造血能力为目标,助力梅江区“百千万工程”建设,下一步计划在梅江区推行工商业屋顶光伏项目,盘活企业闲置的屋顶厂房资源。
广东盈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盘活闲置的厂房屋顶资源,铺设光伏板,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受访者供图
事实上,在推进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方面,梅江区早已在行动。近年来,梅江区积极引导盈华、嘉应制药等30多家企业在厂房屋顶安装屋顶光伏,装机容量约15兆瓦,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下,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在盈华电子公司厂房楼顶,深蓝色的光伏板排列整齐,在太阳的照射下为工厂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绿动能”。“目前我们项目一期已经建设完成,建设面积1.2万平方米,年发电量大概是250万度,每年节省用电成本大概125万元。”广东盈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魏福莹介绍,公司二期光伏项目也已在谋划建设中,建设面积约2万平方米,年发电量可达400万度以上,预计每年节省用电成本达200万元以上。
随着越来越多社会力量参与,当前,梅江区正以“点线面”全覆盖的工作格局,有序推进光伏开发利用,助力强区促镇带村。
●相关
在更宽领域推动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
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推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从五大方面提出十七条措施明确广东分布式光伏开发重点、拓展开发模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并强化行业发展规范管理。梅江区将立足前期打下的基础,抢抓政策机遇,在更宽领域推动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助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全面突破。
一是抓推广,打造和美乡村新亮点。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建设过程中,一体推进分布式光伏规划建设,结合农房风貌管控、老旧小区改造等做好典型宣传和政策解读,支持强镇富村公司、强村富民公司采取“公司+镇村+农户”等模式,打造连片统一、整齐美观的“阳光乡村”。
二是建集群,培育县域经济增长点。抢抓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机遇,发挥省纵向帮扶单位华电集团的资源优势和梅江地处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拥有225户光伏发电类市场主体的产业基础优势,围绕光伏配件、新型储能等重点领域实施“链式招商”,着力引进一批行业领先的重点企业和延链补链的上下游企业,打造光伏产业集群。
三是强配套,打牢产业发展支撑点。持续扩大电网建设规模、完善电网网架结构,提高能源输送和接纳能力。对照太阳能光伏、储能电池等产业需求,借力梅江(荔湾)智创共享中心,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不断探索新技术、新路线。推进“光伏+”融合发展模式,以园区、商超、景区为重点推动工业、商业领域清洁电力转型,引导新建公共机构、厂房屋顶、住宅小区光伏板一体化建设,丰富光伏发电应用场景。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魏丽文
通讯员 钟戈 钟伟才 陈绮冰 卓柳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