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
也是秋季的起始。
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
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
“立”,是开始之意;
“秋”,意为禾谷成熟。
立秋,是“四立”之一,表示秋季的开始,禾谷开始成熟,收获的季节到了。《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根据《黄帝内经》的养生理念,养生应顺应四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那么,在立秋节气,该如何养生呢?
#立秋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立秋时节是调整身心,预防秋燥,储备能量的重要时刻,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都应以“养收”为原则。以下分别从衣、食、住、行、情志五个方面提出一些养生的建议。
01 着装养生——防秋疾
立秋后,降雨逐渐趋于下降,湿度也在减少,但气温仍然很高,还处于暑热之中,天气闷热,衣物仍以轻薄透气为主,不宜过早添衣,避免长时间暴晒,防止中暑。
02 饮食养生——防秋燥
《内经》中提到“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秋季燥邪当令,易伤肺阴。饮食应以清淡滋润的食物为主,可食梨、苹果、银耳、蜂蜜等润肺食物,同时适量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如瘦肉、豆制品、新鲜蔬菜等。避免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秋燥。故药膳汤的选择应遵循清淡、滋润的原则,同时可适当进补健脾益气的食物,以下推荐两款药膳粥与养生茶。
食材与用量:莲子10g、百合10g、银耳20g、枸杞5g、糯米50克、红枣10克。
制作方法:莲子去心,百合、银耳、枸杞和红枣用温水浸泡30分钟后放入锅中,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15分钟左右。
适宜人群: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
禁忌人群:无特别禁忌,但糖尿病患者应适当减少糖分摄入。
食材与用量:乌梅2个、生姜2-4片、红糖适量。
制作方法:乌梅去核切碎,生姜切丝,与红糖一起放入保温杯,沸水冲泡半小时。
适应人群:口干舌燥、饮不解渴,以及平素容易上火的人。
禁忌人群:胃酸过多或胃溃疡患者应避免饮用。
注意事项:选择药膳汤时,请根据个人体质和健康情况,适量饮用,并在必要时咨询专业医师。
03 起居养生
立秋节气之后,应早睡早起,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居室要保持干燥通风,避免潮湿,以减少细菌滋生。气温仍较高,晚上睡眠时,仍需打开空调或风扇,注意避免对着空调风或风扇直吹,防止发生面瘫及受凉。
04 运动养生
《内经》提倡“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立秋时节,可进行适量的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八段锦操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但应避免运动过度、出汗过多,以免耗伤阴液。
05 情志养生——防忧郁
《内经》中说秋三月,应“使志安宁,以缓秋刑”。立秋节气万物收敛,人的情绪也应随之平和。应重视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可以通过阅读、听音乐、绘画等方式,陶冶情操,宁心安神。
专家介绍
阮永队
副院长、主任中医师、硕士、广东省名中医、岭南名医、东莞市医学领军人才、东莞市名医、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及东莞市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东莞市阮永队名中医药专家工作室”指导老师。全国著名老中医李可及著名中华文化学者刘明武先生的亲传弟子。
学术任职
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常委,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社区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自然医学研究会中医经典与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诊疗专长:
临床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注重发挥纯中医特色,充分运用中药内服、外用、针刺、艾灸、刺络放血、火针等中医治法,擅长治疗中风、肺病、急慢性心衰、冠心病、肝胆病、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痛风、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疑难杂症。尤其在运用纯中医治疗急危重症方面,如急性脑出血、脑梗塞、肿瘤、重症肝炎、急性心衰、高热、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哮喘等,积累了有效经验。
业绩成果:
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省级科研课题及东莞市重点课题4项,参编学术著作3部,主持获得东莞市科技进步奖3项。
出诊时间:
周四上午
出诊地点:
门诊二楼中西医结合多学科精准诊疗
马春玲
中医经典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全国第五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岭南名医、东莞市名医、东莞市医学杰出青年人才、东莞市医学学科带头人,博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市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东莞市马春玲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广东省卫生厅“青年岗位能手”。阮永队主任医师学术继承人,全国著名老中医李可及著名中华文化学者刘明武先生的再传弟子。
学术任职: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委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经典传承创新中医学术专委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自然医学研究会中医经典与临床应用专委会常务委员、东莞市中医药学会中医糖尿病专委会主任委员等职。
诊疗专长:
临床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注重发挥纯中医特色,充分运用中药内服、外用、针刺、艾灸、刺络放血、火针等中医治法,在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中风、冠心病、肺病、鼻炎、脾胃病、失眠症、月经病、不孕症、皮肤病、强直性脊柱炎、血小板减少、儿童反复感冒、咳喘及各种疑难杂症,尤其是针对心、脑及四肢血管的管腔狭窄类疾病,积累了有效的经验。
业绩成果:
发表论文20余篇,省级及市重点课题5项,获东莞市科技进步奖3项,参编著作3本。
中医门诊:
周二上午、周四上午,门诊二楼中医诊区名中医工作室。
特需门诊:
周六上午,地点为中西医结合多学科精准门诊。
-END-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供稿:中医经典科
通讯员:罗美
编辑:罗毓灏
责编:谢家明
复核:罗衬章
审发:李玉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