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首个“万元户”村、旧村改造的成功典范,到新时代的深圳首个一体化党群服务中心,渔邨社区何以写就这份共同富裕、幸福和谐的民生答卷?
下至1楼的“暖蜂驿站”,上至44层的党群服务中心,作为深圳地标之一的京基100大楼,是如何成为楼宇党建标杆,将服务阵地植入商贸核心区域的?
近日,南方日报深调研团队走进深圳罗湖,围绕组织工作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展座谈,调研采访南湖街道渔邨社区、罗湖桥社区,桂园街道京基100联合党委等,通过优秀案例与经验,探寻这座超大型城市中心城区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独特路径。
渔邨社区渔民村村史馆
巴士场站“变身”暖蜂食堂
“十几元就能吃2荤1素,实惠又营养!”“附近有洗手间,还能简单休息休息。”……最近,在深圳的士司机的聊天群里,一个“宝藏食堂”火了。这个占地100平方米的社区暖蜂食堂,就藏在罗湖的一个巴士场站内——位于建设路与嘉宾路路口南侧的公交总站。
暖蜂食堂
南方日报深调研团队来到罗湖桥社区,走进刚启用不久的暖蜂食堂,干净整洁的50余个就餐座位映入眼帘。“16元吃饱、20元吃好”,食堂每天提供四荤四素规格的菜品,除了服务新就业群体外,还面向全体居民开放,并引入罗湖区长者助餐服务系统,为辖区老年居民提供用餐补助。
“有时候找不到吃饭的地方,在这把电动车一停,进去吃完了就能继续跑单。”从事外卖快递行业3年的晓斌(化名)感慨,此前最让他不便的,就是在饭点总是找不到既能吃饭又能停车的实惠饭堂。
暖蜂食堂
如今,由罗湖区南湖街道牵头提供初期经营资金,由深圳巴士集团提供场地和运营队伍,建立的这个暖蜂食堂,破解了基层政府在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中“小马拉大车”的难题,同时降低了参与服务提供企业运营成本。
让快递小哥暖心的不仅有“暖蜂食堂”。在不远处的渔邨社区,南方日报调研团队感受到了“渔邨伙伴暖蜂驿站”的用心细节:“热了能乘凉”“冷了能取暖”的字样贴在玻璃上,屋里的灯塔设计与小鱼吊灯,无不彰显着渔村文化的包容。空调、冰箱、饮水机、书桌书架、储物箱、工具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驿站,为许多人或许艰难的瞬间提供了喘息的空间。
暖蜂驿站
“3C 暖蜂生态圈”是罗湖针对新兴领域党建的全新探索。罗湖区依托全区71家暖蜂阵地,统筹街道、社区、社会等方面资源,形成“70个固定暖蜂驿站+1个移动驿站”的全覆盖无死角暖蜂服务体系。同时引导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积极发挥快递物流群体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共同打造“共治朋友圈”。
如果说这里是落脚点,那么百米开外的“渔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便是乐园。
渔邨社区渔民村村史馆
健康服务区专家定期坐诊,长者服务区医养融合、公益书画培训人气爆棚,爱心超市开展美好共创、治理决策室开展民主协商……调研团队惊喜地发现,作为深圳市首个一体化的党群服务中心,这里的所有功能室从设计、到取名、到使用,包括Logo,都是老百姓说了算,是一个真正由社区居民全程参与建设的党群服务中心。
渔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为了激发社区治理的创新创造活力,我们组建了9支社区群众自治队伍,引导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我们还通过渔邨新伙伴计划,通过服务项目运营的方式组织这些队伍开展各类活动,让队伍能实现自我造血功能,实现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推动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创新社区党委领导多方参与的党群共享新模式。”南湖街道党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服务“最青年群体”的“云端阵地”
“花开万场”沙龙、京基100垂直马拉松比赛、京基100单身白领派对……在京基100大厦44楼的党群服务中心,书柜上相框里的一张张照片,记录了青年白领们在这个“云端阵地”的收获点滴。
南方日报调研团队第二站来到这个高标准建设的超400多平全新党群服务中心,是罗湖区“两新”党建的代表。会议室、活动室、漂流书屋一应俱全,共享商务空间、新时代大讲堂、云上港湾、党建书吧、电子书法台等功能区域,构成了特色鲜明的楼宇“红色家园”。
京基100党群服务中心
此前,京基100联合党委曾率先在通达便利、人流密集的京基百纳商业空间打造300多平的党群服务中心,作为服务联合党委党员及商业空间群众的红色阵地。罗湖区京基百纳商业空间二楼,通往党群服务中心的四层走廊,罗湖特区建设40年的光辉历程和京基100楼宇党建的探索实践一一呈现,党建文化成为商业空间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调研团队发现,与别处不同的是,该党群服务中心的受众群体具有显著的年轻化特点。京基100联合党委便以线上线下活动为媒介,设身处地为这群“最青年群体”定制活动。
京基100党群服务中心
比如,从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区设置开始,就充分考虑青年群体的需求,更多地运用互利思维和柔性方式。结合楼宇党员的作息时间,利用中午12:00-14:00的两小时开展“午间工作坊”党建工作,为支部开展组织生活提供场地、指导和学习资料。
京基100联合党委书记陈小斌认为,楼宇党建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不能完全套用国企的做法抓非公党建,也不能套用物理空间内的做法抓互联网虚拟空间的党建,而是要基于楼宇人员特别是青年群体移动办公、聚少离多、思想活跃、独立性强的特点,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服务好楼宇内的主体人群。
连续七年举办垂直马拉松,第七届大赛吸引了来自中国、意大利、德国等 10 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 500 名选手,共同向 441.8 米高度、2576 级台阶发起挑战;联合罗湖区“同乡村”党支部,打造“驿路有你”爱心品牌,利用96楼观光层,连续4年开展关爱外来务工人员“留守儿童夏令营”……党组织的活动吸引青年人加入,党的工作吸引青年人参与。
京基100党群服务中心
京基 100 联合党委通过形式多样、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组织活动,把楼宇内近 2 万名从业人员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青年人成为楼宇党建工作的主力军。
值得一提的是,京基100联合党委还创新打造“空中课堂”学习品牌,以此为抓手提升学习效能、拓宽学习边界。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在七一、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党员到东门红色记忆馆、深港之窗、深圳改革开放纪念馆等实地学习,让宣讲既“接地气”又“冒热气”。截至目前,京基100联合党委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党课讲座等160多场次,参加学习的党员达4000多人次。
【采写】南方+记者 郭悦
【摄影】王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