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市选调生:让青春在基层沃野绽放

南方日报

每个工作日的清晨,广西女孩王璇早早地踏出家门,手握一张精心制作的简易村落“导航图”以及一本“方言宝典”,行走在塘㙍镇上圩村的蜿蜒田埂上。与此同时,湖南姑娘彭晟嘉也驾驶着她的“小电驴”,准时出现在覃巴镇对面坡村,开始她充满活力的一天。

王璇和彭晟嘉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吴川市选调生。毕业后,她们毅然选择深入基层,扎根吴川沃土。从村民们初识时的陌生面孔,到逐渐融入当地,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新村民”,她们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

近年来,吴川市高度重视选调生在基层一线和急难岗位的培养和锻炼,先后选派了5批次共计75名选调生到各个村庄任职,极大充实了村“两委”的力量。同时,吴川市积极引导选调生参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事业,让选调生们在“驻村”的同时,更能够“助村”。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选调生,像一颗颗种子,播撒在吴川这片充满希望的红色土地上,为乡村振兴贡献着他们的青春力量。

青春力量在吴川大地书写动人故事。易康平 摄

青春力量在吴川大地书写动人故事。易康平 摄

推行导师制

组织关怀让“外来客”扎根基层沃土

吴川市注重发挥“传帮带”作用,推行“1+2”选调生导师制,每名到村任职的选调生均由镇分管领导和选调生所在村党组织书记作为“导师团”进行结对帮带。导师制的贯彻落实让选调生有人教、有人带,有效地避免了派出单位“放养式”管理和选调生“单打独斗”的尴尬局面,让选调生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去。

2023年底,吴川市组织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选调生春节前走访慰问,给驻村选调生送关怀、鼓干劲,激发其干事创业热情。今年以来,吴川市又先后组织召开选调生工作会议和选调生座谈会,协助选调生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其快速适应基层工作。

“姚大叔,早安!”王璇沿着乡间小径,轻车熟路走向村委会,远远地便与正忙碌的村民姚伯热情地打招呼。作为外乡人,初来乍到,语言成为王璇和村民们沟通的第一个障碍,也让她吃了不少闭门羹。王璇庆幸道:“得益于‘导师制’的联动传帮带机制,镇党委副书记陈小雅和村党支部书记杨峰常常带我进村入户。慢慢地,村民们也熟悉我了,称呼也由‘欸’变成了‘小王’。我已经从那个‘外来客’变成了半个‘本地人’。”

王璇跟随村干部入户慰问村里老人。受访者供图

然而,实际村务工作的纷繁复杂程度远超王璇的想象,作为一名“外来客”要融入成为“村里人”,还需要付出更多真心和情感。

2024年春节前夕,安静祥和的上圩村被一起土地使用纠纷打破了宁静。村里规划用于道路建设的公用土地被一户家庭占用,并建起了毛坯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杨峰带着王璇多次与该户村民协商,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王璇如何处理农村土地纠纷问题。通过和村干部处理此次纠纷,王璇收获了一个和村民相处的“秘诀”:和村民们打交道,要尽量保持冷静,换位思考,与他们和和气气地对话,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避免冲突,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王璇不是个例,在“导师制”的帮助下,吴川选调生在导师们的“言传身教”下快速掌握工作方法,实现了从校园到基层的角色转变,更加深入地了解村情民意,掌握群众工作技巧,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振文镇低垌村委会选调生林沛妍在村党支部书记林若鹏及其他“两委”干部带领下,进村入户,协助数百名群众缴纳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帮助百余名村民完成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王村港镇覃寮村委会选调生王映雪协助镇驻村干部及村委会干部调解埇尾村虾塘纠纷、那夭村宅基地纠纷等村民矛盾纠纷10余件。

狠抓“管育培”

压担历练让“村里人”淬炼青春本色

近年来,吴川狠抓“管育培”关键环节,有计划地安排选调生到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任职历练,让他们在困难环境中经历风雨、锤炼意志。

吴川坚持将选调生到村任职同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等工作相结合,带领选调生扎根基层、奔赴一线,激活选调生培养新动能,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其中,塘㙍镇杨屋村委会选调生杨志衍就切实扛起了肩上的“担子”,解决了难题,做了实事,得到了锻炼。

杨志衍丈量被征收房屋外立面。受访者供图

杨屋村委会位于湛江空港经济区起步区内,自2022年起,辖区内空港物流仓储项目、沈海高速互通连接线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与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地区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与此同时,这些项目的实施也伴随着复杂的征地拆迁安置任务,其挑战性与难度均不容忽视。除了承担村委会日常工作,挂点杨屋村委会的杨志衍还面临着征地拆迁工作的挑战。

“征迁工作涉及众多不同群体,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精准施策。要多思考群众最忧虑的事情,拿出恰当的方案,只要群众满意了,征收难题就迎刃而解,征迁进度也自然加快了。”杨志衍说道。

杨屋村村民杨伯由于担心拆迁补偿过少,生活没有保障,对搬迁工作产生了强烈的排斥,甚至拒绝了工作人员的测量与沟通。但协助拆迁工作的杨志衍并未因此而气馁,多次上门给杨伯解释宅基地置换方案,打消其疑虑。在前后奔波十几趟之后,终于在大小两村交界处找到理想地点,并初步制定了详尽的宅基地置换方案。杨伯被他的耐心和诚意深深打动,最终,在2024年1月,按照规定的程序,与征迁工作人员签订了协议。

征地先征“心”,杨屋片区工作组细致而扎实的前期工作,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暖心的服务换来了许许多多被征收群众的支持和配合,获得了群众的由衷点赞。

同时,杨志衍在征地工作中深深认识到,随着机场和空港经济区的建成,杨屋村成为从乡土社会过渡到城市社会的“先行者”,可持续发展、留用地开发、“村改居”村庄转型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这些不单单是塘㙍镇杨屋村的特有问题,而且是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

于是,杨志衍以杨屋村为研究蓝本,采取横向比较和纵向延伸等方式,与毕业高校师生合作研究上述相关课题,撰写了关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权衡影响、“离地”如何不“失地”探索留用地开发新模式等方面的学术论文3篇。今年2月,他以主要作者身份发表影响因子为2.1的中文核心期刊一篇,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资助各1项,真真正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你提我办”促成长

实绩导向让“生力军”绽放力量

选调生作为组织部门选派到农村的基层后备力量,身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最终端、政策落实的第一线、贴近群众的最前沿,是助力乡村经济产业发展的新生人才力量。近年来,吴川高度重视发挥选调生主观能动性,注重实绩导向,全力支持选调生立足岗位实际,扎实开展村情要素、产业发展等实地调研,把专业知识、先进观念运用到乡村发展实践当中贡献智慧。

2023年,吴川探索建立“你提我办”模式,在10个乡镇组织开展“基层锻炼选调生服务群众系列活动”,让选调生自主确定主题、设计方案、组织实施,向上主动对接高校、科研所等人才平台,充分培养选调生独立思考、沟通协调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促进选调生更好成长、更好地服务基层,持续推动选调生扎根基层、服务社会。该系列活动共计开展“水产养殖创新创业”“圣女果种植技术”等培训10余场次,组织了种养大户、种养能手、村“两委”干部等乡村振兴人才代表438人参加活动。

在该种模式下,吴川选调生们还因地制宜,为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出许多可行性意见。例如,选调生庄晓晴协助村干部建立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浅水镇高栈村集体经济发展;选调生吴佳光开展电商助农直播活动,帮助王村港镇碌西村当地特产广开销路。

“现在是智能手机时代,电商平台的用户量非常庞大,如果能够通过电商直播对本地农产品进行宣传和销售,将会打开一个更广阔的线上消费市场。”王村港镇碌西村委会主任助理吴佳光介绍道。

吴佳光协助村干部直播。受访者供图

在吴佳光提议下,村委会巧妙利用3个办公室精心打造了3个直播间。在明亮的直播间内,吴佳光与村“两委”的干部们并肩而立,在镜头前如数家珍地介绍各类产品的特色和品质,如牛奶水果玉米、碌西红薯、钦记月饼、牛耳饼、乐和海产海鲜丸等,并在线进行试吃。妙趣横生的互动、专业详细的讲解,数小时的直播吸引了超过两万余人次的观众在线观看,王村港的特色产品因此得以被推广至五湖四海。

“直播结束后,我们接到许多咨询电话,有来自不同领域的企业家,有来自辛勤耕耘的农民朋友。这些电话的背后,都承载着他们共同的期望——借助直播这一平台,为他们的产品插上翅膀,飞入千家万户,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知名度。而这也恰恰是我们的梦想。”吴佳光满脸激动地表示,这次的直播尝试,不仅是一次展示,更是一次难能可贵的锻炼。

今年以来,碌西村已经成功举办了12场电商直播活动,为58家农户解决了3万余斤碌西红薯的滞销问题,这一数字背后,是吴佳光直播团队辛勤付出的见证,也是碌西村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以兴村富民为目标的成功实践。

南方+记者 麦思容

通讯员 曾穗 陈政豪 梁城 梁晓静

编辑 陈文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