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飞地经济”发展无疑是令人振奋的。但是任何新模式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其间自然存在顾虑和杂音。
“挖墙脚”是大多数飞入地所在的发达地区持有的顾虑。后发地区在发达地区设立的飞地,具备科创孵化器功能。飞出地一般要求项目孵化后在飞出地注册并产业化,岂不是会造成发达地区优秀科创项目的外流?
对飞出地欠发达地区来说,也有顾虑。“后发地区资金本来就有限,投在当地修桥建路不好吗?为什么要投到发达地区?”这是记者在走访中听到的一种声音,他们认为,飞地带动的是发达地区的就业和消费,飞地建设的资金和用地指标用于后发地区更有价值。
飞入地和飞出地的顾虑都客观存在,但区域发展着眼的应该是长远和未来,而不是一时的得失;要算“大账”,不能算“小账”。
浙江省科技厅合作处负责人认为,“飞地经济”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前的‘星期天工程师’就是发达地区科技人才利用周末到后发地区开展技术支持。如今产业发展对创新和人才需求更大,因此飞地经济是顺势而为。”
该负责人表示:“飞入地和飞出地不能存在‘既要、又要’的心态。对于发达地区,要知道‘鸡妈妈孵化的鸭宝宝,还是认鸡妈妈的’。无论是从短期还是从长期看,‘飞地经济’对飞地双方都是利远大于弊。”
作为政府,要做的是尊重市场、打消顾虑、有序引导,并防止大包大揽。此外,对于飞入地和飞出地的顾虑,新一轮飞地模式改革指向的双向飞地模式也更能兼顾到飞地双方利益,减少双方分歧。
对于后发地区来说,既飞到发达地区建科创中心、孵化项目,为本地企业服务,又引入新的产业回来;对发达地区来说,后发地区的研发中心和新科创项目的研发总部会留在发达地区,也会进一步增强研发和总部功能,这对双方来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双赢”。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赵文君 张俊 吴思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