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生态环境局:做好要素保障 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南方+ 记者

编者按

2024年以来,韶关市生态环境系统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围绕绿色发展目标、啃硬骨头抓治污、结构优化抓“双碳”,聚焦“三大战略”“六大行动”“三大提升”,坚持底线思维和产业思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成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生态环境部门应有的贡献。

为展示工作成绩,展现工作成效,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激发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即日起,韶关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南方+陆续推送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分局、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单位2024年上半年工作成效与亮点,推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指导、服务、沟通……今年上半年,韶关市生态环境局一对一专人服务,全力做好要素保障工作,助力韶关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2024年1—6月全市办理各类新建项目环评审批129件,规划环评3件,登记表备案管理737件。审批通过的建设项目总投资102.8亿元,环保投资3.37亿元。

这份要素保障成绩单是如何完成的?

“我们按照‘守底线、腾容量、保发展’的工作思路,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韶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韶关市生态环境局制定印发系列工作方案,在严守生态环境底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韶关市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支持,强化环保要素保障,助力韶关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了解决在环保要素保障方面可能遇到的新形势、新问题,韶关市生态环境局成立了政策研究、技术服务、现场监管、监测分析、作风监督等5个工作专班,并出台相应的工作方案,持续助力韶关市新质生产力发展。

——提前介入加强指导服务。坚持把关与服务并重,主动指导,健全协调服务工作机制,提高环评审批服务水平。一方面加强环境准入引导,充分发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产业布局、园区规划、项目选址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科学合理引导产业与项目布局。另一方面强化项目环评要素保障,派员参加市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工作专班,提前介入、提早研判项目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相符性,指导建设单位优化项目选址选线,通过优化数据分析、技术帮扶等提升环评服务、提高审批效能。

——着力环评审批提速增效。按照国家、省、市的相关政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环评审批“绿色通道”。主动跟踪对接韶关市重大项目,做好精细化保障措施。对高质量编制完成环评文件的项目实行环评审批一次性办理。落实《韶关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规定》。报告书类建设项目审批时限由法定的60个自然日缩短为15个工作日,报告表类建设项目审批时限由法定的30个自然日缩短为7个工作日。

——加强生态环境要素保障。建立健全市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调剂机制,强化总量指标调剂,协调解决重点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为重点项目落地腾出足够环境容量。加强建设项目环评制度落实情况监督管理,净化环保服务市场,着力培育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社会信用高的社会服务机构,以健康、良性、有序生态环保服务市场助力企业绿色发展。开展环评审批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全面深入查找整治全市环评审批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对环评审批全过程的监督,切实维护群众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以高质量环评服务高质量发展。

“在严把生态环境准入关的基础上,我们将积极主动引导污染物排放少、生产工艺先进的重大项目在韶关市落地。”韶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做好环保要素保障,指导建设单位提前谋划环评文件编制,提供精准技术支持;加强与省生态环境厅汇报沟通,协调争取需省厅审批的项目环评尽快获批。

南方+记者 范永敬

编辑 阙紫晴
校对 梁飞飞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