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逝世,曾向东莞“超级工程”致贺信,冀做出世界一流成果

南方+ 记者

据媒体报道,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美国时间8月4日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

李政道。来源:清华大学官网

李政道。来源:清华大学官网

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方面研究,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领域做出卓越成果。和杨振宁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并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实际上,李政道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发展也颇有渊源。

2018年8月23日,在历经6年半的紧张建设之后,位于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

当年9月,李政道获悉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的消息后,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发去亲笔信表示祝贺。他在贺信中表示:“很高兴获悉中国散裂中子源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衷心祝贺祖国科学家利用散裂中子源做出世界一流实验成果,为建设先进科技立功。”

中国科学院高能所介绍,李政道对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的建设一直非常关心。本世纪初,中国散裂中子源酝酿立项,在2003年的中美高能物理联合委员会会谈中首次报告了这一设想,李政道表示积极支持,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推荐这个项目,推动立项。

中国散裂中子源。

中国散裂中子源。

2005年,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原则批准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李政道积极支持将散裂中子源列入年度中美高能物理联合委员会会谈的正式内容,并协调双方有关合作和人员交流,有力地促进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设。

收到亲笔贺信后,陈和生院士也曾表示,中国的大科学装置建设起源于李政道在上世纪80年代大力推动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不仅使中国在国际高能物理研究前沿占有一席之地,更为同步辐射光源、散裂中子源和自由电子激光等大型交叉科学研究平台的建设奠定基础。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重要科技内核。自2018年中国散裂中子源完成国家验收、投入运行以来,其用户群体已迅速扩大至6500余人,实验机时供不应求。

过去的几年中,该设施已支持完成了1700余项用户实验课题,覆盖能源、物理、材料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

今年3月30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松山湖举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启动会。二期工程的核心建设内容包括新增11台中子谱仪和实验终端,这将使中子谱仪的总数达到20台,并首次引入缪子实验终端和高能质子实验终端。同时,加速器的打靶束流功率也将从一期设计的100千瓦大幅跃升至500千瓦,从而在同等时间内产生更多的中子,有效提高实验效率和分辨率。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总指挥王生介绍,这一重大科技设施的升级,不仅将推动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还将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注入新的活力。

南方+记者 陈启亮

编辑 李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