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从事临床与科研工作近40 年,擅治肝胆脾胃及内科杂病,主张“燮理阴阳为纲,扶阳为本”学术思想,提出脾胃病“中焦瘀堵”学说,基于“虚-毒-瘀”理论模式治疗慢性肝病,创肝病临证“三步曲”、“治肝五法”等学术理论。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魏某,女,时年78岁,于2023年7月19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3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伴失眠,腹胀食后尤甚,曾就诊于当地医院,予中药进行治疗,患者自诉症状时轻时重,始终未愈。
【首诊证候】
症见:患者腹胀,以上腹及两侧居多,食后尤甚,无腹痛,偶有心中烦闷,膝盖及小腿怕冷,纳一般,眠差,大便3-4日1行,伴肛门灼热感,小便利。
查体:舌暗红,苔薄白,有瘀斑,脉沉。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腹胀。
中医诊断:痞满(脾虚气滞)。
治法:健脾行气,和胃安神。
处方:予姜半夏30g(先煎),陈皮15g,枳实15g,厚朴15g,肉桂10g,干姜10g,木香15g(后下),砂仁15g(后下),桔梗15g,麦芽30g,肉豆蔻10g,草豆蔻10g,茯苓15g,苍术15g,白术15g,石斛15g,白芍20g,甘草5g。
共14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两次温服。
【随诊过程】
二诊:2023年08月03日
患者诉腹胀、大便难、眠差较前明显改善,心烦,口干,纳一般。舌暗红,苔薄白,有瘀斑,脉沉。
处方:原方减姜半夏,加党参15g,鸡内金10g。
继服14剂以巩固疗效,煎服同前。
后随访患者,诸症渐愈,余无不适,嘱其静息调养。
【按语】
患者以腹胀伴失眠为主诉就诊,中医诊断为“痞满”,辨证属“脾虚气滞”。盖脾气亏虚,气运不济,滞而为满,蓄而为胀,故见腹胀不适;纳运失和,消谷无能,故见食后尤甚。大抵“中气不足,土不周流,四维难继”,见于心,胸阳不振,可见烦闷,浊阴壅滞,营卫不利,阳不入阴,故见眠差;见于肾,肾阳不煦,故见骨骼怕冷;见于大肠,传导失职,故见便秘,郁而化火,故见灼热。处方以香砂六君子合平胃散合枳术丸为主加减,方中白术、甘草、茯苓健脾益气,与理气药相合消补兼施,白术与枳实配,蕴枳术丸之用,合麦芽更助消食之功;苍术、厚朴、陈皮、草豆蔻、半夏理气祛湿而除胀,且姜半夏大剂和胃安神以助眠;桔梗、木香、砂仁、枳实宣上畅中通下以蠲利气机;干姜、肉桂、肉豆蔻温中以扶阳运枢,寄旺四旁;石斛、白芍之用,虑大量辛香温燥伤阴。二诊,患者腹胀、大便难、眠差均缓解,其郁滞一通,故以党参补脾助运,增强扶正之力,眠调,口干,故去半夏,纳一般故加鸡内金。三诊患者诸症渐愈,嘱其静息调养。
纵观胡世平教授治疗全过程,立方之旨在于补益脾土,疏通中焦瘀堵之气、湿、食、火,大抵中州健运,土枢四象,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其郁火可清,其积寒可温,其烦闷可舒,其胀满可除,其宿便可通。
本案体现了胡世平教授所提出的“中焦瘀堵”学说及“扶阳运枢”的治疗思想,这与黄元御所提出“一气周流,土枢四象,崇阳补火”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腹胀不可肆用破气之药,年老患者多伴体虚,消补结合治疗腹胀的思路亦值得临床借鉴与学习。
(本案编写:胡世平名医工作室)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治疗方案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完全照搬本案中的治疗方案。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医学指导:胡世平 主任医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