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日间医疗服务火了?背后有哪些问题待解?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今年暑假,日间手术、日间化疗、日间治疗、日间病区“火”了。

日间医疗服务是一种介于常规住院和门诊间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通过改变医院的服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使过去需要住院几天的手术或其他治疗患者,缩短到24小时至48小时就可以出院。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陈海生主任行心脏日间手术,患者48小时快速康复。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陈海生主任行心脏日间手术,患者48小时快速康复。

自2019年,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被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后,日间手术迎来了爆发期。2024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2022年度我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79.5%的三级公立医院可开展日间手术。

在我国,无论是民营医疗机构、公立三甲医院抑或是偏远地区的公立医院,都已在不同程度上改革了日间手术的方案。二级医院开展日间医疗服务,有何难点?

高歌猛进之后,日间医疗发展服务再次来到十字路口。

遍地开花

25岁的李凯刚结束了一个疗程的化疗,这一次他没有选择住院,而是选择日间化疗模式——白天在医院打化疗药物,晚上回家休息。日间化疗,也称为门诊化疗,是指患者在医院进行短暂的治疗后,无需过夜住院便可回家。

继日间化疗“火爆”后,因治疗效率高、花费少,在今年夏天,从入院手术到出院只需要24/48小时的日间手术迅速“走红”。事实上,自2015年国家卫健委提出了首次明确要求各级医院开展日间手术以来,日间手术已走到了第十个年头。2022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日间手术推荐目录》,其中包括了普通外科、骨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儿科等科室对应的708个术式。

在开展日间手术时,有些医院完全按照推荐目录,但有的则根据技术优势,逐步扩大了日间手术的范围。珠江医院床位管理中心主任(日间治疗中心)护士长叶丽丽介绍,目前医院已开展的日间手术术式已超900个,比国家推荐目录多了200多种,比如2022年医院就在华南地区首次开展全脑血管造影术,临床试验证明,日间造影和住院造影效果相当,患者体验更好。

超过推荐目录开展术式是否合规?叶丽丽说,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医院逐步扩大日间手术病种范围,在术式开展前,会经过本机构相关技术管理委员会和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且国家限制类技术不得纳入日间医疗技术目录。

纵观日间手术发展史,2019年,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被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至此各级医院日间手术发展迎来了第一个爆发期。是年,珠江医院开展了日间手术中心,提供预约、入出院结算、围手术期宣教、出院随访等“一站式”服务。日间手术患者只要按照预约时间,就直接到门诊楼的日间手术中心报到,一定程度上解决床位协调难的痛点。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越秀院区日间化疗中心。

不同于珠江医院的集中式管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则采取分散式管理的形式,将日间病区放在不同科室,“划出”一定床位用于开展日间医疗服务,再由科室负责统一管理。广医二院医务科副科长余林介绍,医院部分科室如五官科、眼科属于日间手术“大户”,分散式管理方式既有利于科室管理,又能打消患者顾虑,毕竟同一类型患者住在一个专科内,交叉感染的概率就能降低。

“两种模式都是国家推荐的方式。”余林解释,从医院运营角度来说,这是两种不同管理模式,但对患者来讲,无论何种模式,都能得到很好的就医体验,缩短就医时间。

多方共赢

2024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2022年度我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79.5%的三级公立医院可开展日间手术,较2021年提升3.0个百分点。复盘日间医疗推广之路,是一个找寻利益最大公约数,实现多方共赢的过程。

尽管日间医疗服务有节省时间和费用的优点,但是在日间手术推广初期,门诊检查费不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内,这意味着患者还要自掏腰包,完成门诊检查,再享受医疗服务。2021年起,国家通过“预住院”形式,将检查费纳入医保报销中,进一步减轻了患者的费用负担。余林介绍,医院的“预住院”模式启动后,日间手术被更多普通人接受了。对于一些符合日间手术指征的患者,医生看完门诊后就可以办理预住院,直接开检查,真正让患者享受到了利好。

叶丽丽还算过一笔账:在检查和检验费用费纳入医保后,如果办正常入院的话,一进一出至少也要三天。若在门诊,患者不需要额外支付床位费和护理费。

发展日间医疗服务让患者少了一些病耻感。叶丽丽观察到,一些肿瘤患者住院化疗时,因为与其他病情较重的患者共处一室,不仅缺乏隐私空间,还会倍感压抑。但日间化疗无需住院,当日治疗结束后即可返回熟悉和舒适的家庭环境中,并得到家属贴心周全的照料,极大地提升了就医体验感。

日间医疗服务,一头连着患者,一头连着医生。除了做好患者端的宣教外,医疗机构还要在制度设计上对医生进行考核。一名三甲医院胃肠外科医生介绍,医生在绩效上有倾斜的,对于一些可开展适宜术式,若选择日间手术,医生的奖金系数有所增加。“发展日间医疗,医疗安全是第一步,不会为了做而做。” 上述说。

三级医院机构发展日间医疗服务,不只是应对“国考”的考核要求、医院的发展,更是为了满足患者就医需求。一名三甲医院运营科主管陈祥说,“没有床位,医院何谈发展。”床位是医院最重要的资源。三级医院就医需求量大,床位长期相对紧缺,导致一些病人无法入院治疗。发展日间医疗服务,能大大释放床位资源,提高医院的运行周转效率,让真正有必要住院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入院治疗。

“三级医院之间竞争很激烈,让人等床,可能患者就到其他医院去了。”陈祥说。

风险共担

在走访过程中,关于日间医疗服务安全性的疑云始终悬浮在患者和医生的心间。

余林坦言,在推广日间医疗服务时,不少医生有一定顾虑。一些资历较老的医生提出疑惑,住院治疗时有临床医生和护士“兜底”,“把他放回家了,万一有什么事情,我要承担什么责任?”

除了病种和术式选择后,开展日间手术前,设置了多重“安全阀”,包括医师的准入、患者筛选、全流程的评估、应急预案的建立和麻醉方式的优化等。

开展日间医疗服务的医生需获得相对应授权。余林介绍,科室治疗团队以医疗组为单位,医院都严格按照《手术分级管理》的有关要求,对医生进行考核授权,只有获得相应级别的手术资质的医生,才能开展手术。

患者术前评估更为严格。余林介绍,一些曾做过大型手术的、或者是有复杂的基础病,一般不推荐开展日间手术。但在开展日间化疗前,患者会做一次血常规检测,此时若发现白细胞和血小板数值偏低,医院也劝说患者选择转院治疗。另外,一些肿瘤药物,若吊针的时间超过8小时的,医院也不会予以推荐。

在珠江医院,老人家是很少开展日间医疗服务的,“因为回家后缺乏照护力量,可能会造成较大安全风险。”叶丽丽对此解释道。

“日间手术流程中有一环是转常规。”余林解释,当遇到一些不可控因素导致日间手术患者不能在24小时内出院,在医患人员和患者及家属充分说明告知后,将患者住院类型从日间手术转为常规住院做进一步治疗。

按照国家卫健委规定,日间手术患者在出院24小时内需完成随访工作,对医院的随访系统建设和延伸服务提出了不少挑战。诚然,术后配套服务的滞后,是限制日间手术推广原因。 叶丽丽介绍,目前医院随访分为两个板块——护理团队随访和医生团队的随访,对于每一个病种需要随访的内容和细则,如疼痛、出血、呕吐等情况,医院质量管理科已提前进行评估,随访时需登记在案,一旦患者出现一些预料之外问题,也可走绿色通道,到急诊科完成就医,最大程度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

支撑日间医疗服务的运作,除了技术之外,还包括了一套高效的信息化系统。叶丽丽坦言,对二级医院来说,发展日间医疗服务的难是技术,对三级医院则是信息化水平,“日间手术每一个环节的细化都需要信息化的介入,如果全部靠个人去登记、打电话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最大难点还是要转变观念。”余林解释,对于医疗从业者来说,现在不是病人越多越好,首先要让病人满意,其次是很舒服地解决病人的问题,才能赢得了患者满意,这是现在医疗运营和发展需考虑的重大方向。

展望未来,叶丽丽对日间医疗服务的发展持乐观的态度,尽管还有一些问题待解,但终究一条多方共赢的路,相信没有人会拒绝。

南方+记者 黄锦辉

通讯员 伍晓丹 许咏怡

编辑 童慧 王瑾
校对 王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