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由松山湖科学城发展集团投资打造的松山湖科学智汇城(下称“科学智汇城”)正式开园,20多家企业签约入驻。
10天后,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赴松山湖开展调研期间,率队前往科学智汇城,详细了解生物医药产业园运营情况,强调要落实中央关于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等改革部署,加快项目整体进度。
从项目一期“开园即满园”,到市委书记调研关注,科学智汇城在东莞各大现代化产业园区中“存在感”、显示度骤增。
在产业园区存量时代,“叫好又叫座”的科学智汇城,做对了什么?在以现代化产业园区撬动东莞制造动能焕新的历程中,东莞、松山湖又经历了怎样的思维之变、支撑之变和行动之变?
思维之变
“全链条”服务打造产业社区形态标杆
根据Wind机构数据测算,自2020年以来,全国产业园区建筑面积正在以每年1.4亿平方米的速度增长。照此趋势,2025年全国产业园区的总建筑面积预计将达到62亿平方米。
与之对应的是,产业园区的概念从最开始的工业园,再到产业园、生态园区,正逐步升级为产业社区形态。每一轮演变,对园区开发运营者的要求都更加严苛。
产业园区内卷时代,园区开发者该如何披沙拣金、突围而出?
2022年,为进一步加强产业承载能力,建设高品质新型产业空间,在松山湖党工委、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科学智汇城应运而生,项目目标是打造高标准谋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运营的现代化生物医药产业示范园区,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从研发—中试-生产—检测—流通的产业全周期发展平台支撑。
“科学智汇城的招商工作从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生态入手。如果招商工作是谈厂房价格到底有多低,谈补贴优惠到底有多优惠,那就永远有比你价格更低的,有比你更优惠的。所以,转变思维是最重要的。”松山湖科学城发展集团总经理林爽表示。
专业、服务、生态,成为了科学智汇城破局的关键词。
踏入科学智汇城,5栋高标准产业空间、2栋配套公寓清晰可见,崭新挺拔的外立面和宽阔规整的内部道路,便可知道该园区落成开园不久。
“有一家刚从美国返回的某企业代表联系我们进行实地考察,他在香港用完午餐后,随即搭乘高铁一个半小时就抵达松山湖科学智汇城,行程非常顺畅。”林爽表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以及高效便捷的交通连接,是企业选择扎根松山湖发展的重考量之一。
打造生物医药领域最专业的园区,成为了科学智汇城努力的首要方向。
据介绍,为适配生物医药产业生产特性,项目一期设计首层层高7.9米,标准层高6米,首层承重可达2吨/平方米,以满足大部分生物医药企业的生产要求;专业性配套上,实施双电源供电,保障企业24小时生产不断电,打造东莞市首个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共性工厂,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废水废气问题。针对医疗器械、食品营养、运动健康领域,科学智汇城打造集研发、检测、中试、生产于一体的特色产业空间,已引入研发转化平台、检测平台、流通平台等产业伙伴,搭建“全链条”产业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降本增效。
“在中试阶段,如果要企业自身搞一个检测中心,起码需要上千万以上资金。现在科学智汇城内已经搭建了相关平台,我们就可以把资金更多地投入到科研上去了。”入驻项目的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表示。
位处松山湖科学城,一系列高能级创新平台也将为园区企业创新赋能。
以研发转化平台为例,科学智汇城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形成紧密合作,加强新材料领域科技合作与项目孵化;引入东莞理工学院食品研究转化中心,解决食品研发难、产业成果转化难的问题;联合广东医科大学的国际知名学者康景轩教授成立Omega-3研究院,加速Omega-3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进程。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高标准厂房、研发实验室、共性工厂、立体化交通、全屋智能人才公寓、智慧餐厅……漫步科学智汇城,产城人融合也在从概念变为现实,适配企业、人才生产性、生活性配套需求。
“我们一直想找一个好的产业空间来提升企业综合价值,近两年经过对松山湖各个产业园的考察,最终被科学智汇城实用科学的空间布局、完善的配套深深打动,它让我们可以‘拎包入住’,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某生物医药知名企业负责人在考察项目当天,即确认租赁2层共计7000平方米产业空间。
科学智汇城内,已建设552间精装交付公寓,配套全屋智能家居,让企业人才实现“拎包入住”;已建设智慧餐厅,配置智慧化管理系统和智能一体洗消设备,打造绿色可溯源的菜品供应链。
支撑之变
“政策引导+资本赋能+出海赋能”新模式
近年来,东莞国有企业积极参与产业园区开发运营,改革和引领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这种支撑,最直观体现在金融、资本赋能上。
7月19日,科学智汇城开园当天,科学城集团“招引壹号基金”启动仪式、创新金融产品签约仪式同步举行。“招引壹号基金”总规模为5亿元,由科学城集团联合东莞市松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松山湖控股公司、生技公司等国企设立,将重点支持和鼓励企业主体,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行投资。
“紫元元集团在供应链金融及医疗服务领域已深耕多年,我们将在科学智汇城打造医疗器械CDMO平台,为企业提供工艺开发、研发生产及销售流通等全方位的专业服务。”据紫元元集团董事长张俊深表示。
针对生物医药产品研制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失败风险高,科学城集团建立全周期、多路径的资本赋能体系,通过实施“投资团队在前端做好投资研判及供需对接,招商团队在中后台逐一匹配需求”的投招联动模式,为企业发展及产业集聚进行资本赋能。
“2023年,科学城集团参与我们B轮融资,用‘真金白银’支持我们。今年我们需要场地进行扩产,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科学智汇城。”国内某眼科器械企业负责人受访时表示,作为国内眼科器械细分领域前三的企业,公司一年来在松山湖的业务布局不断加码,从材料研发中心到未来高成长产品线,先后落地松山湖。
松山湖也在政策层面给予生物医药企业更大支持,让“资源好、政策好、融资无压力”,日益成为生物医药企业到松山湖科学城的初印象。
此前,松山湖管委会出台《关于推动东莞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实施细则(试行)》等系列政策,对创新药最高奖励3300万元,药品上市、仿制药、医疗器械研发、临床机构建设、人才培养、贷款贴息等奖励最高可达2500万元。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越来越多的生物医药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国投创新首席科学家、荣昌生物首席医学官何如意看来,中国医药创新市场的国际化是未来最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近年来大湾区在生物医药领域陆续推出相关扶持政策,以“港澳药械通”为代表的政策让药物出海有了更便捷的途径,未来大湾区有望成为中国药物出海的集聚地。
“生物医药行内有句话叫‘不出海就出局’,在招商过程中,我们发现有70%-80%的企业有出海扩张需求。”科学智汇城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满足入驻企业“出海”的需求,在东莞市委、市政府及松山湖党工委、管委会的支持下,科学智汇城引进了一家国内首批实现高端复杂注射剂出海商业化的药企。“该企业未来将通过自身核心技术优势和丰富的评审经验,带动一批大湾区医药企业出海开拓市场。”科学智汇城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科学智汇城已引进在全国医药流通行业名列前三的上海医药集团,有望为东莞医药企业提供产品流通服务;引入专门针对医疗器械出海的数智化流通平台和服务机构,为药械企业出海保驾护航。
行动之变
生物医药从集聚发展到“成团出道”
不难看出,除了产业园区形态、模式的变化,科学智汇城的横空出世,也将为东莞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带来新思路。
过去,外界总说东莞是“散装”的、土地碎片化问题严重。2021年,东莞市委市政府高位谋划,打造包括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在内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在更高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去年,东莞划定60个现代化产业园区,在5年内将整备10万亩连片产业空间,承载大产业、大项目、大设施。
承载东莞产业提质、空间拓展的重任,经过近两年的产业招引,科学智汇城已初步形成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管理3大产业集聚态势,园区企业与东莞、大湾区医药企业实现积极合作,形成联动格局。
在此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核酸药物产业集群。
“核酸药物在人用疫苗、动物疫苗、慢病管理上拥有优势,也拥有巨大市场前景。我们选择落户科学智汇城,主要是因为松山湖具有雄厚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和出海优势。”某核酸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与生技公司、温氏股份、东阳光等企业,在原料合成、药物管线、递送平台领域进行深入合作,形成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格局。
“在我们园区内部及周边,拥有上下游相关企业,能够很好地为企业之间带来更多合作共赢的机会。”科学智汇城相关负责人表示。
沿链聚合,聚链成群。时至今日,松山湖已聚集5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拥有菲鹏生物、东阳光药业、众生药业、红珊瑚药业等一批生物医药头部企业,涵盖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创新药及高端仿制药等多条产业链,形成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格局。
科学智汇城从无到有的历程中,松山湖科学城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优势,也成为了产业园招商的金字招牌。
目前,松山湖科学城“四梁八柱”框架全面拉开,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等大装置、大科研院所、大学加速落地生花,为东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科创动能。
“松山湖科学城良好的创新生态,这是我们招商工作‘反内卷’的最大底气。”林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目前,科学智汇城主要在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开展招商,为园区企业链接所在细分领域落地发展所需创新链、产业链资源,并搭建全周期、多路径的资本赋能体系及资源平台,例如研发转化平台、检测平台、出海平台等,加速产业生态繁荣。
【策划】郭文君
【撰文】郑国豪 郑文怡
【图片】郑文怡 黄政正 松山湖科学城发展集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