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雯:妙手仁心,托起明日朝阳

广东卫生在线
+订阅

早上8点不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4楼儿科候诊区已经有不少人在等待。家长们一手握着病历资料,一手搂着啼哭的孩童,脸上难掩焦虑。

“徐医生,个孙仔又唔食饭嘞,仲成日嗌肚痛。点算啊?要食咩药、饮咩汤呢?”听到叫号,一对老年夫妇拉着不爱吃饭,还经常腹痛的孙子急匆匆走进广东省名中医、儿科主任中医师徐雯的诊室,操一口地道的西关粤语,连珠炮似的发问。

徐雯耐心听着,把孩子轻轻拢到身边,先把脉,再看舌相,又拿起听诊器仔细倾听,最后握了握孩子干瘦的手臂。“舌苔没那么厚了,这次开四剂药,平时用猪横脷、赤小豆、薏米煲汤喝,健脾祛湿,慢慢就开胃了。”她安慰道。

在徐雯的诊室,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回头客”。许多广州老街坊家里小孩如有头晕发热、身体不适,第一反应是找“徐医生”——自1982年入职广州市中医医院以来,徐雯坚守儿科临床一线,还历任五羊门诊主任、医院医务科长、业务副院长等管理职务。2021年退休后她接受返聘,一心扑在儿科临床诊疗、研究和教学,每周出三次门诊,号源依旧非常抢手。

一条路,走了42年

快高长大,曾是父母对子女的美好祝愿。但近年来,孩子长太快,也成为许多家长操心的问题——随着生活水平提升,饮食结构和环境的改变,再加上激素滥用等影响,越来越多孩子出现性早熟。徐雯因此接诊过不少“小大人”。

“生理上出现第二性征,但心理上还没长大,这种不平衡容易引发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徐雯介绍,中医基于肾主生殖的理念,以滋肾阴、泻相火为原则辨证施治,能有效帮助患儿回归正常的生长状态。2000年,她在全省中医领域较早开设性早熟专科,至今已成功帮上千名儿童按下成熟的暂缓键。

12岁的小雨就曾在成长路上偏航。回想5年前,她是同学口中的“小胖妞”,某天洗澡时惊觉胀痛了一段时间的双乳竟悄悄鼓起,顿时不知所措,第二天和同学相处时更扭捏了。母亲发现异常,多方打听下找到徐雯,诉说情况时忍不住哭了,小雨见状也在一旁默默垂泪。

徐雯为小雨仔细查体,发现除乳房发育外,尚没有出现其他性征。“小朋友现在是单纯性乳房早发育,不用太担心。”她轻声安抚母女俩,以四逆散为基础开具药方。

坚持服用了三个月,搭配清淡饮食,小雨双乳的胀痛感消退了,脸上的痤疮越缩越小,烦躁、睡眠欠佳等伴随症状缓解,性激素维持在正常水平,生长发育重返正轨。今年,她迈过青春期的门槛,已抽条成1.65米的高个儿,经历月经初潮时,终于松了一口气。

良好疗效得益于徐雯在诊治儿童性早熟过程中创新总结出的三期用药方案,通过循序渐进的调理,达到散结效果。“发现性早熟倾向后及时介入,都有可能防止其转变为真性性早熟。”她解释道。

不只是为健康发育护航,儿科疾病涉及的种类相当广泛,徐雯看诊时犹如开盲盒,但凭着多年磨砺出的丰富经验,她擅长见招拆招,对症下药,在手足口病、支原体肺炎、厌食、久咳、汗证等疾病诊治上尤有心得。

前不久,一对夫妻带着持续低烧的孩子来到徐雯诊室,此前他们辗转多家医院都查不出原因。了解到患儿一个月前感染过链球菌,平时比较挑食、睡不好,徐雯心中有了答案——低烧属于感染后综合征,菌株虽已消除,但机体的余热未尽,她开出相应的药方。

三剂下肚,低烧退去,孩子也恢复了食欲。“药到病除,感恩遇见!”看着活蹦乱跳的孩子,夫妻俩很是欣慰,在医生评价页面留言。

实际上,成为一名儿科医生,甚至学医都不是徐雯最初的选择。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她原本怀揣着人民教师梦,考前填报志愿时也选了师范院校。

高考结束后,她来到位于萝岗的农场下乡劳动,盼了两个月仍未收到录取通知,一度以为自己落榜了。正失望之际,父亲多方打听,发现原来送信人错把通知书送到另一名徐姓女生手中。

失而复得,徐雯很是欢喜。但打开通知书一看,广州中医学院(即今广州中医药大学)几个字赫然在目,她又懵了——原来,当初填报志愿时弄错了顺序,中医学院捷足先登。

祖上无人从医,徐雯起初对医学一片茫然。但既来之,则安之,她很快投入到学习中,像海绵般吸收知识,逐渐领略医学的魅力。“别人拍拖,我们和书本约会。”回忆和中医最初的“触电”,她笑得眉眼弯弯。毕业后,她按分配进入广州市中医医院,轮科培训后又辗转来到儿科。

享誉华南地区的清平中药材市场与医院临街相对。每天清晨,工人拖着板车出入商家,卸下新到货的药材,骑楼下涌动的香气便更加馥郁了。这是徐雯回医院的必经之路,这一路,她走了42年。当年梦想当老师的女孩虽然错失了讲台,但在一方诊室里同样收获了众多孩子的笑脸。

一颗心,温暖万千家庭

博得患儿的笑并不容易。儿科别称“哑科”,对于哪里不舒服、怎么不舒服,患儿往往难以准确描述。这时,除了详尽的检查,还需要医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及早发现端倪,更迅速、精准地给疾病定位,识别病因,从而辨证施治。

9岁女孩小洁的病情就一度让医生、家长百思不得其解。那段时间,她隔三岔五喊肚子痛,严重时难受得满头大汗,在床上打滚,甚至为此上了3次急救车,但每回医院检查都没发现问题。小洁妈妈困惑极了,也心痛极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转向中医,找到徐雯。

认真研究了检查报告和腹痛时的视频,徐雯先是开出健脾胃的中药,小洁服药后症状依旧未能缓解。复诊时,她观察到小洁诉说的腹痛部位与以前不同,目光还有些闪躲,便试探着问:“小朋友,肚子疼的时候你会想些什么?平时开心吗?”当等来的只有沉默,她支开小洁,留下母亲了解情况,登时豁然开朗。

原来,自从上了三年级,课业渐增,小洁每晚做功课到深夜,还不一定能完成,屡遭老师点名批评。好几个周一清晨,她磨蹭着不肯出门,被父母硬拉着才准点踏进校门。

“腹痛或许是厌学心理所致,我建议你带她去精神心理科进一步检查。”徐雯告诉家长。果然,小洁后来被确诊为焦虑症,一边服用抗焦虑药物,一边接受心理咨询,一段时间下来精神状态好了不少,也不再腹痛,母亲专程向徐雯发短信道谢。

“儿童对外界刺激十分敏感,容易引发心理变化,因此情志因素在儿科疾病中不容忽视。”徐雯说。

▲徐雯给患儿把脉

近几年,她在临床上见到越来越多存在心理障碍的患儿。比如一些有抽动障碍的孩子,总是止不住眨眼、噘嘴、甩头,还骂骂咧咧的,徐雯分析,病因虽然是综合性的,但通常和压力增长下的情志失调有关系。

因此,她一方面根据中医治疗慢惊风的方法,结合耳穴压豆等适宜技术,帮助患儿燥湿化痰、清热平肝,另一方面则叮嘱家长不要提醒、更不要责骂孩子的异常行为,并建议他们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

医治心病,还少不了“话聊术”。在徐雯的循循善诱之下,不少患儿卸下负担,主动吐露心声。

“徐医生,我好想哭……”这是一个时常失眠的初中女生的开场白。这一回,徐雯单独留下女生聊天,才得知其父母太忙、她在学校交不上朋友、小妹妹即将出生等一系列情况。“大家都不爱我了!”说完,女生哇的一声哭出来。徐雯建议父母多多关心女儿,并开出疏肝解郁的药方。再来就诊时,女生原本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连连夸赞徐雯的药“很神奇”。

徐雯用药确实有一套独特的方法。首先她会重新辨证和诊断,避开此前患者服用后效果欠佳的药方。其次,她传承岭南郭氏儿科不滥用辛散、苦寒之品的原则,进一步“调以甘药”,善用甘润健脾的药材,又注意控制剂量。

她举例介绍,葛根芩连汤本是一剂治疗腹泻的名方,对于急性肠炎、胃肠型感冒等传染病都有良好疗效,但患儿普遍不易接受其中的黄连和黄芩,她便代之以南豆花、蝉蜕、苏梗等药材,取其疏散风热、醒脾利湿的功效,又避免了苦涩难咽。

因为这份贴心,徐雯的患儿往往依从性强,与医生建立起高度的粘性,长大后为人父母也乐于把生病的子女交给徐雯。“正是他们的信任,让我坚守儿科医生的岗位,收获快乐与成就。”她说。和她保持联系的老朋友里不乏外地患者,当遇到急病不便来广州就诊时,给徐雯打电话求助,也总能得到有效的建议。

一支队伍,筑起信任之基

对患者的关怀、爱护之情,也被徐雯根植于管理工作中。她从2000年起担任医务科长达七年之久,期间协调处理了多起医患纠纷,成功化解患者心结的同时,也在一次次复盘中推动着医院发展。

印象最深的是一名来做胃肠镜检查的患者,他突发肠穿孔,需紧急做修补手术。家人得知后又急又气,认为是体检医生失误所致。待术后患者情况稳定下来,徐雯第一时间组织调查,排除了医生操作失当,尔后在全面体检中发现,患者甲状腺功能低下,肠壁相对纤薄,穿孔极可能由此所致。

她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了前因后果,很快得到了谅解。出院后,这名患者成为了医院的拥趸,“能这么认真查找问题,我相信他们会越做越好。”的确,事件发生后,徐雯要求有创检查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咨询及必要的辅助检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还有一次,一名患肺炎的少年在急诊科输液过程中突然抽搐,继而血压下降、全身发绀,很快丧失了意识。医院紧急组织抢救,少年醒来后仍持续午后高热,父母为此提出投诉。

徐雯再次站到纠纷的前线,和相关医护人员一起回顾治疗方案,确认并无不妥。而经望、闻、问、切后发现,少年的身体呈现一派阴虚内热的征象,故建议他加服中药。仅用2剂,高烧退去,双亲转忧为喜。

2007年,徐雯被提拔为业务副院长,把人文关怀精神推向更深远处。

那些年,她一有空就在全院溜达,成为各个科室的常客。那时电子屏还未普及,药房通知患者取药全靠喊,徐雯发现他们通常只报取药人姓名,且语气生硬,便组织药剂科开会,要求他们在通知时具体到取药窗口,多用“请”等礼貌用语,还为科室配备了扩音器——音量降下来,语气自然就温柔了。

“有时候只需一些细微的改变,就能大大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感。”担任副院长期间,徐雯以患者为中心,成功处置了多起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健全了多项规章制度,并不断细化、优化流程,组织全院对总值班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制定出规范化的应对方案,并以图表形式展现,要求值班人员一一落实。

不仅如此,广州亚运会期间,她担任海珠区藤球场馆医疗副经理,带领团队出色完成了医疗保障。

如今,随着新一代管理层接棒,徐雯重回儿科,专注临床医疗工作,为她牵肠挂肚的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由她牵头的省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于2017年成立,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收集整理近300份原始病案资料并编辑成册,根据名中医经验,制定了儿童性早熟、小儿厌食、小儿肺炎喘嗽等5种疾病的诊疗方案并推广应用于临床;工作室有9名成员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并参与省、市级多项课题;承办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为培养中医儿科人才注入动力……

2021年建设期满验收时,该工作室在全省41个同类项目中获得第4名。这个好成绩见证了他们努力的点滴,徐雯将其视作一种鞭策,更加速了前进的脚步。

▲徐雯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全体成员

工作室有3项科研立项,其中一项是关于手足口病的创新用药。“以往中医会用抗病毒口服液或双黄连口服液,但前者力度不够,后者则稍显寒凉,针对这些缺陷,我们研发出更适合儿童服用的中药制剂。”徐雯介绍这项成果时精神振奋,坦言希望以后有机会投产上市。

这股工作劲头也影响着后辈。在儿科主任石艳红眼中,这位前辈对医学孜孜以求,传承经典,但从不泥古,而是结合中西医方法不断改良治疗手段,“徐医生的施治方法总是另辟蹊径,让人大开眼界。”

走过耳顺之年,徐雯胸中似乎仍燃烧着一团火。她忆起40年前,儿科没有夜间门诊,晚上突发急病的患儿都挤到儿科急诊,等她忙完往往已是深夜。漆黑天幕下,她借着月光回家,不觉苦,也不觉累,心中装着的,是见证一个个如朝阳初升般的患儿恢复健康的喜悦。而今,这份初心仍未淡去,照亮她守护儿童健康的路。

欢迎订阅2024年《人之初》杂志

(点击下方图片)

▼▼▼


记者 | 杨璇

编辑 | 久久 苏海宁 责编 | 张秀丽

审核发布 | 李楠楠

声明|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