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 | 名校哲学系硕博士卖烤肠,这真的很“哲学”

+音
+ 订阅

+音 | 名校哲学系硕博士卖烤肠,这真的很“哲学”

00:00/00:00

南方有“+音”,每周末晚10点与您准时相约。

夏日的一个傍晚,广州热得像个蒸笼。

番禺区大学城近地铁出口的一处人行道上,出现了三位青年。他们吃力地推着电动车,后座上歪歪扭扭架着一台圆形烤炉,车把手下悬着的手提袋中不断传出石头碰撞的声响。

走在最前面的男生名叫高辉,29岁,云南宣威人,今年刚从中山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这是他和两位学长“合伙”卖烤肠的第一天。

几位小伙架起烤炉摆摊卖火山石烤肠,旁边宣传海报上写着:“中大烤肠、学术交流、哲学交流”,吸引了不少顾客驻足围观。

他们当中,既有今年刚毕业的哲学硕士,也有中山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在读博士生。

有人好奇地问:“名校生也摆摊卖烤肠?”

1

人们对名校毕业生的“下沉”式就业本就抱着一种猎奇心态,喜欢读那些跌落神坛又触底反弹的故事。

只不过,高辉和同学们摆摊卖烤肠,并不是外界传闻的那样,因找不到工作而以摆摊为生。

“我们有自己的教培公司,摆摊只是为了增加体验,有点像一种行为艺术。”

以摆摊的最初动因来说,有同学因为经常在地铁出站口看到一位阿姨在卖烤肠,一晚上能卖五六十根,“摆摊一天可以赚一两百元,正好够房租。刚开始就是开个玩笑,没想到大家商议后觉得可行”。

“也有同学要毕业了,想一起做些事情,留下特殊的毕业回忆。”于是,心动不如行动,说干就干。

刚摆起摊来,他们发现这活并不是那么好干,出摊3小时,烤了20根肠却没有卖出一根。

旁边的摊主大爷支招:“把电动车改造一下,装上货架。”

还建议他们做一张价目表,减少摆摊人数,放一些舒缓的音乐,并在固定摊位多摆几次摊。果然,第二次出摊时就有生意了。后来每天都能卖出二三十根。

实践出真知,不亲身经历,就不懂得摆摊的学问。

他们未曾想到的是,很多同样因为找工作而焦虑的毕业生也得到了安慰,“硕士生卖烤肠”一事,甚至治好了一些人的焦虑和失眠

对于首都师范大学在读哲学博士观月来说,学业压力太大,他经常焦虑得半夜睡不着。但是卖了烤肠后,他发现自己不再失眠了。

2

被媒体报道后,高辉的烤肠摊的确吸引了很多期待“同消愁”的朋友

这些年轻人会跨越大半个城区来到高辉的摊前,买下一根烤肠,再和几位哲学生聊上许久。

几位哲学硕博生在广州大学城租下了一间院子,一起工作、生活。

几位哲学硕博生在广州大学城租下了一间院子,一起工作、生活。

高辉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位就读于电子工程专业的本科生。

男孩说自己还很年轻,父母就已经开始催婚、催工作。在长辈看来,年轻人是有一个“体面模板”的,到了一定年纪,如果不能完成这些目标,就会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令人窒息。

高辉回忆道:“当时那个男生好像憋了很多话,遇到我们喷涌而出,别人想插话都插不进来。”

他便向对方举了海德格尔的例子。

“海德格尔有个概念,叫‘常人’,通俗点理解就是缺乏具体人格却又无处不在的人。”

“比如我的父母经常劝告我,一定要结婚生子。我就会反问他们:谁说一定要结婚生子?父母会辩解说,他们都是这么做的。我又会问:他们是谁?我的父母也说不出答案。”

在高辉看来,很多“唯一正确的真理”都经不起反复推敲,只需向前深究几步,就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高辉悠悠地说:“某种程度上,我们已经深陷于一种解释世界的方式中去了。”

他最喜欢的哲学家就是海德格尔,觉得后者成就了一种“冒险家的哲学”——人应当顺从于本真性的决断,不在“常人”当中沉沦下去。

在他看来,哲学最大的魅力在于包容性。学者与卖烤肠的摊贩,都是哲学的主体。

“不需要成为一个知名学者,不需要发很多期刊,甚至不需要成为一个哲学家,我们依然可以践行自己心中的完美哲学。”

名校高材生应该什么样,本无标准答案。

这场“哲学+烤肠”的跨界尝试,让我们看到每一种选择背后的勇气与智慧,懂得了尊重每颗心所向往的方向

对于年轻人而言,人生之路充满未知,走出“象牙塔”、融入“烟火气”,能够积极生活、勇敢去探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自然能绽放最真实的光彩。

今天的“+音”到此结束,感谢聆听。

【来源】综合科学网、极目新闻、南方都市报等

【整合】毛帅楠

【主播】张家驹

【录制】黄泽伟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编辑 毛帅楠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