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育种、低空经济、无人农场……东源柳城镇做出这些农业发展探索

南方+ 记者

一台搭载着多光谱摄像头的无人机从地面起飞,飞往万绿智慧无人农场进行巡田作业。飞机手一边操作遥控器,一边在移动平台查看实时传输过来的稻田水肥情况,为下一步无人植保机的打药任务作规划。

足不出户就知道“田间大事”,这在农村绝对是“新鲜事”。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在河源市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启动万绿智慧无人农场的建设。同年,航天丝苗水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基地启动,河源航天育种时代在此开启。

三年来,万绿智慧无人农场已成为全国三大无人农场示范基地之一,耕种管收全流程自动化成为现实,多种航天水稻品种亩产测试“喜报连连”。

多方奔赴

解答农村“谁来种地”问题

代表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无人机和航天稻携手落地东源,是一场多方奔赴的结果。

2020年,柳城镇面临着农村青年劳动力流失,大部分土地撂荒的现实问题。面对“如何发展”的时代之问,柳城镇非常渴望现代农业带来新机,希望通过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亩产效率等方式,解决“无人种地”的问题。

彼时的罗锡文正在广东多地考察寻找理想的“试验田”,受邀来到柳城镇,发现这片地具有建设无人农场的优质条件。

他用四个“好”总结。

地好——用于机械化作业的土地要大、要平、要连片,柳城镇下坝村的土地均符合条件。

人好——无人农场建设伊始就得到了诸多村民的支持。镇村干部更是挨家挨户“磨嘴皮”,仅用三个月就在下坝村和上坝村流转耕地3700亩。

水好——毗邻东江,水质好、没有污染,具有优质的灌溉条件。

基础好——全国已陆续建设多个无人农场,万绿智慧无人农场站在前者的“肩膀”上,汇集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成为广东最大最完备的无人农场。

航天水稻“华航香银针”。郭雨欢 摄

航天水稻“华航香银针”。郭雨欢 摄

同一年,东源县锡场镇林禾村成为航天水稻种植示范点。东源县紧抓航天育种送来的“东风”,与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共建航天丝苗水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基地,在河源地区首次开展了水稻航天育种科研工作,种植航天水稻4200亩。

至此,一幅“铁牛下地”“飞机施肥”“航天稻拔节生长”的崭新图景在万绿智慧无人农场徐徐展开:

耕,旋耕机自主规划路线,翻新农田;

种,直播机、插秧机、抛秧机可适应各种条件的稻田;

管,无人飞机巡田与植保机实现高精度水肥管理;

收,收割机与运粮车珠联璧合,自动装卸。

“华航香银针”“奇两优369”等最新航天育种成果在不同的地块静静生长,微风吹过,稻浪阵阵。

科技带动

田野上“低空经济”助力农户增收

无人农机与航天稻携手而来,曾经默默无闻的小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近些年河源“热搜”上的常客。

“农场不仅给农户带来了800元每亩的租金收益,还创造了大量家门口的就业。”柳城镇镇长叶旭介绍,一方面,撂荒地复耕复种,本地的农机手在农场的培训下得到了技术提升,可以在本地完成大量农机作业;另一方面,完成无人作业后的田块边角位置,仍需人工补种和管理,村民被雇佣为“田保姆”,有租金收入还能“打点零工”。

村民在边角地块处理水稻。郭雨欢 摄

“租金和就业是最直观的收益,而人才和技术的到来是潜藏的效益。”叶旭表示。

万绿智慧无人农场的实施主体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形成从种子到餐桌的全套服务架构,涵盖农场管理、农资、农服、农场等。其中,以无人机施肥、打药为代表的植保技术服务,成为挖掘农田“低空经济”,释放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案例。

农场植保技术团队共有22人,2-3人为一组共9个组别,分别承接东源21个乡镇及外地田间植保作业订单。

当前,无人机植保在我国已成为主要植保方式之一,与人工或传统机械相比,工作效率有大幅提升,同时还具有安全、节本、适应性强、环境友好等特点,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无人机植保就是把原本地面的作业,转变为低空作业,这也突破了传统田间管理的限制。”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植保技术经理蔡楚杰介绍,无人机作为得力的生产工具,可以根据不同农田的不同情况提供个性化管理方案。

以水稻为例,传统耕作模式下,农户凭借肉眼观测决定打药和施肥的次数,一造水稻只施一次肥的情况并不少见。无人机植保技术则是通过多光谱摄像头、田间传感器以及国家总体虫害预警,精确反映水肥和病虫害情况。

“氮肥缺少的直观反映就是稻叶发黄,这些都会在平台上呈现出来,帮助我们精准施肥。”蔡楚杰说。

变量施肥无人机进行施肥作业。张浩森 摄

变量施肥无人机。张浩森 摄

高效率是无人机植保的最大优势。在过去,人工1天只能打药1-2亩地,施肥400斤。水稻抽穗期,高高的稻杆和遍布的杂草更是让农民直呼“太难施肥”。而无人机1天即可完成打药1000亩,施肥2吨,非常适用于种植大户。

在蔡楚杰看来,相比传统田间管理,无人机植保技术对人才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托华南农业大学和东源农科所的技术支撑,团队成员接受的培训更加完善。2023年,该公司就组织了9场无人机田间管理技术培训,近千人从中获益。

“我们整个植保技术团队,有6人是来自柳城镇本地,5月到10月虫害高发期,他们的订单量也增加很多,整体收入比过去增加15%,人均工资可达到每月7000元。”蔡楚杰介绍,2023年,该团队已完成植保服务面积65000余亩,业务覆盖河源全市,并辐射揭阳、汕头、阳江等城市。

往何处去

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航天育种架金桥 智慧农业连丝路”主题稻田画。林泽翔 摄

8月份的下坝村,晚造水稻已全面种植完成,放眼望去,笔直田埂与嫩绿稻田组成优美的田园风光图,田间路网与乡村柏油路为其增添了现代气息。叶旭感慨,这是农场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目标一下子就明朗了!”叶旭提到,原本柳城产业都是粗放式的,不成规模,在农场的带动下,柳城围绕“种地”走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

一方面,柳城镇继续推进东源县“小田变大田”试点工作,将东江两岸的柳星村、围星村分散土地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集中起来,可将优质水稻田面积扩大至5000亩以上。

另一方面,今年年底将动工建设2公里东江碧道,在原有的稻田风光上“加码”。届时,东江两岸的水稻公园、古建筑群、民俗街、稻田画将串珠成链,形成独具田园水稻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撰文】郭雨欢 通讯员 陈振敏

编辑 何嘉琪
校对 何翠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