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古人称为“四时神药”,浑身是宝,四季皆宜

广东中医药
+订阅

导  读

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而且四季皆宜,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湿、风、温等诸疾均可发挥其独特的功效。

茯苓家族在中药中是一个丰富的群体,主要包括白茯苓、赤茯苓、茯神、茯苓皮等多个成员。这些成员虽然都来源于茯苓这一植物,但因其部位和加工方式的不同,各自具有独特的功效。

▲茯苓药材(茯苓个)

以下是对茯苓家族成员的分类及其功效的介绍:

茯苓家族分类

白茯苓:中药材茯苓在加工时将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是小方块,即为“白茯苓”。处方单上常出现的“茯苓”,也是用的这部分。此外,产于云南的白茯苓还被称为“云茯苓”或“云苓”。

赤茯苓:中药材茯苓皮下层的赤色部分,即为“赤茯苓”。

茯神:包裹着松根,并带有松根(即茯神木)的白色部分,即为“茯神”。

茯苓皮:中药材茯苓菌核外皮部分,即为“茯苓皮”。

茯神木:中药材茯苓菌核(茯神)中间的松根部分,即为“茯神木”。

朱茯苓:朱砂拌茯苓,是白茯苓的炮制衍生品。取白茯苓块,加水飞炮制后的朱砂拌匀挂衣而成。

另有一种在名字上容易与茯苓家族搞混的药物——土茯苓:虽然名字中带有“茯苓”,但实际上与茯苓家族无直接关系,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

茯苓家族各成员的功效

1. 白茯苓

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应用:常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状。

2. 赤茯苓

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心、脾、胃、肺、肾经。

功效:宁心安神、利窍行水、清利湿热。

应用:常用于心烦不宁、小便短赤、淋漓不畅、泻痢等症状。

3. 茯神

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平;归心、脾经。

功效:宁心,安神,利水。

应用:常用于心虚惊悸、健忘、失眠、惊痫、小便不利等症状。

4. 茯苓皮

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平;归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消肿。

应用:常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5. 茯神木

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肝、心经。

功效:平肝安神。

应用:常用于惊悸健忘、中风语蹇、脚气转筋等症状。

6. 朱茯苓

功效:增强镇静安神的作用。

应用:常用于惊悸、烦躁、失眠等病症。

但需注意,朱茯苓中的朱砂主含硫化汞,具有一定毒性,水中几乎不溶,火煅会产生毒性,因此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综上所述,茯苓家族成员虽同出一源,但各自具有独特的功效和应用范围。在使用时,应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指导选择合适的药材。

茯苓常用食疗方

茯苓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材,不仅具有多种药用功效,还常被用于食疗中,以发挥其健脾、利水、宁心等作用。

以下是与茯苓相关的常用食疗方:

1.  茯苓粳米粥

材料:适量粳米、茯苓粉、白糖。

做法:将粳米和茯苓粉一起煮成粥,然后调入适量白糖食用。

功效:具有健脾宁心的作用,适用于失眠、心神不宁等人群。

2. 四神猪骨汤

材料:干淮山30克,茯苓30克,芡实30克,莲子30粒(可带芯),陈皮6克,猪骨300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一起煲汤。

功效:此汤膳具有健脾、养颜、祛湿的功效。

3. 茯苓薏米饼

材料:茯苓、薏苡仁、白面粉各3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茯苓、薏苡仁、白面粉研成细末,和匀后压成饼,蒸熟。

功效:此饼具有调和脾胃、促进饮食之效,较适合小儿食用。

4. 茯苓赤小豆粥

材料:茯苓、赤小豆、粳米。

做法:先将适量赤小豆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和粳米一起下锅煮粥,粥将成时加入适量茯苓粉搅拌均匀,再煮几分钟即可。

功效:可以利水消肿、健脾除湿,适用于水肿尿少等人群。

5.  茯苓枸杞茶

材料:茯苓10克,枸杞子5克,红茶5克。

做法:将枸杞子与茯苓共研为粗末,加入红茶,用开水冲泡即可。如将茯苓、枸杞煮沸煎水,冲泡红茶效果更佳。

功效:此茶饮有健脾益肾、利尿通淋的作用,适用于慢性肾炎、少尿、尿痛、尿道炎等。

此外,还有茯苓膏、薏仁茯苓粥、莲子茯苓糕等食疗方,均含有茯苓作为主要成分,具有不同的保健和治疗作用。这些食疗方不仅美味可口,还能在日常生活中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食疗方虽好,也需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适量食用,并在专业医师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

【来源:潘毅讲堂,医学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潘毅】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