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州番禺区大龙街雁洲涌湿地公园,只见河涌中涓涓细流清澈,不远处的水塘塘堤上芳草翠绿、红花朵朵,宛如一幅绿美田园画卷。
“以前河涌里淤泥很多,污水截流不彻底,河涌一度发黑发臭。”番禺区水务局局长张启泉介绍。2021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提出雁洲涌雨天污水溢流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随后,番禺区针对性推进雁洲涌公共配套管网完善及改造,开展坑头村、新桥村等8个村雨污分流工程。
目前,雁洲涌沿线30个闸门、拍门合流溢流口已全部完成溯源改造,实现常态化“开闸”,雁洲涌流域雨污分流治理初见成效。
攻克村居多个难题完成雨污分流
雁洲涌位于番禺区中部,流经南村镇、大龙街及石碁镇,主河涌长约7.8公里,流域面积约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3.3万,用水量3.06万吨/天,产生污水量2.86万吨/天。
雁洲涌污染的来源,主要是流域内村居生活污水。此前,由于流域内8个行政村村居的管网建设不完善,加上未做雨污分流,特别是下雨时,大量雨水进入使得污水系统超负荷运行从而溢流汇入雁洲涌,导致河涌黑臭。
张启泉介绍,当地坚持水环境源头治理,番禺区率先开展雁洲涌流域8条村居雨污分流改造,并积累总结出“坚持污涝、小微水体和合流渠箱三同治”“由末端往源头推进管网建设”“供排水同槽施工”“垃圾收集站点微改造”“在商铺和农贸市场增设污水集中排放池”等10条经验,并在全区后续村居雨污分流改造项目中推广实施。
在推进雨污分流工程中,改造垃圾收集点是提升环境卫生水平、降低污染的重要举措。通过在垃圾收集点新建污水沟槽和洗手盆、抬高垃圾收集点地面、铺设防滑瓷砖等措施,将垃圾渗滤液和洗手盆的水接入污水沟槽,同时隔绝雨天雨水进入排水沟,达到雨污分流的目标。
“目前雁洲涌流域8个行政村的32个收集点都已完成改造。”张启泉介绍说,“改造后,垃圾收集点的污水进入了市政管网,雨水剥离了出去,环境卫生也变好了,实现水环境与人居环境的双提升。”
在实施过程中,推进村居雨污分流,考验的是智慧和细心,需要绣花功夫。
番禺区管理部门实地走访各栋民居,到各村委召开碰头会,主动了解村民想法,积极听取村民意见,按照村规习俗确定立管外观样式、改造方案等,最大限度减少分歧矛盾。同时,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因地制宜补齐雨水、污水两套管网,并结合村居历史积水内涝情况,工程建设过程中优先开展内涝点治理,实现污涝同治。另外,还通过临时回填碎石、铺钢板、架木板等方式搭建临时通道方便车辆与行人进出,落实洒水清扫、采用低噪音设备等防尘降噪措施,减少施工的不利影响。
经系统化整治,雁洲涌流域范围8条村居于2023年10月完成雨污分流改造,新建管网151公里,立管改造9200余户,98个雨污水排口达标率超过90%。
高标准建设净水厂补齐治水短板
在番禺区大龙街新水坑村,中部净水厂二期工程(大龙)工地上一派繁忙。6月28日,中部净水厂二期工程(大龙)已实现通水试运行,目前正在加紧推进收尾。项目的建成,将有效解决雁洲涌上游区域所在的前锋污水系统污水处理能力“紧平衡”的问题。
张启泉介绍,目前番禺区共有7座净水厂,但布局不均衡,部分居住区域污水长距离输送,转输效能低。“雁洲涌流域污水,主要是进入前锋污水处理厂,但是目前该厂已经是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面临污水难进管的问题。”
中部净水厂二期工程(大龙)的建设势在必行。番禺水务集团公司董事、总经理李东介绍,中部净水厂二期工程(大龙)设计规模10万吨/日,服务面积合计约32.31平方公里,项目可补齐流域内污水处理能力缺口,同时利用净水厂优质再生水对河道进行生态基流补给,增强河涌水动力。同时,有利于优化系统分区布局、推进城市污水治理、改善河涌水质。
据介绍,项目采用“低碳治污资源再生,叠式园林生态水厂”设计理念,地面为开放式的社区景观体育公园、规划道路以及厂区业务用房。项目建设集成污水处理厂、市政道路、体育公园、能源工厂等多元化功能为一体,极限集约用地,用地指标仅0.23平方米每吨污水。
生态治理打造岸绿景美生态景观
在雁洲涌湿地公园,几个池塘微波荡漾,护坡上美人蕉、再力花、风车草等水生植物茂盛。
“原来这几个池塘是村民用来养鱼的。”番禺区水务局副局长欧阳锋介绍,养殖户用药超标或者使用厨余垃圾养殖,排放的鱼塘尾水超标,对雁洲涌水质造成一定影响。番禺区对雁洲涌中上游约300亩连片鱼塘进行改造,对养殖进行清理,在池塘中种植净水水生植物,边坡进行修复,让池塘恢复自然状态,实现池塘雨洪调蓄和环境改善功能。
“以前河涌两旁很多村民搭建的铁皮屋或者木屋,用来做厨房之类的,污水直排,不仅影响河涌水质,也影响河涌行洪。”欧阳锋介绍,番禺区对雁洲涌管理范围内422宗、1.96万平方米涉水违建开展整治,恢复河涌行洪能力,杜绝污水直排入河。同时完成流域范围内工业企业、餐饮业等全类型污染源整治3000余宗。
在大力推进雁洲涌问题整改过程中,番禺区还融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建成雁洲涌湿地公园及周边碧道,通过雨季调蓄提高雁洲涌流域内涝防治标准,并根据雁洲涌生态流量需求进行旱季补水,同时兼具生态保护、生态景观、游憩休闲、科教宣普等功能,营造动植物栖息地,呈现出水清、岸绿、景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成为街坊群众休闲娱乐的新“打卡”地标。
“现在环境好多了,不仅是景观好看,而且风一吹满是植物清香,比在家里吹空调好太多了。”住在附近的街坊王阿姨说,傍晚雁洲涌湿地公园十分热闹。
去年年底,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对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涉及雁洲涌问题整改情况开展评估,评估报告指出雁洲涌流域完成了8条村的雨污分流改造和105个排水单元达标建设,常态化打开30个截污闸、拍门,改造工程成效显著。雁洲涌氨氮、COD指标均值达到地表水Ⅳ类水标准,甚至Ⅲ类水标准。
南方+记者 张子俊
通讯员 粤环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