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黑都不行!烦人的营销骚扰电话,竟是AI在打→

佛山市场监管
+订阅

你是否经常接到营销电话?

这些电话每天对你进行狂轰乱炸

但你有时候会发现电话那头竟是个

彬彬有礼的机器人!

近日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

呼吁通讯运营商

开发更智能、更精准的

骚扰电话识别手段

积极引导科技向善

有消费者反映,AI骚扰电话所显示的号码,大多为本地区号的座机或虚拟运营商手机号。无论是明确表示没有需求,或是利用手机系统拉黑阻拦,都挡不住这类电话不断打来。

此前,有媒体报道“口腔诊所”类骚扰电话,是有第三方企业专门负责广泛拨打电话,来“挖掘”出有需求的市民,进而再将这些市民信息出售给民营口腔诊所。这个“挖掘”业务被称为“AI外呼电推”。

第三方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的这种服务在行业内被称为“前置AI”,即由电脑系统自动外拨电话,拨通后先播放一段AI语音,一旦检测到人声应答,则会由人工客服跟进,一旦“挖掘”出有需求的市民,上述信息会以“一条100元”的价格出售给合作的口腔门诊。

据称,这种服务是通过先“盲打”的方式,几乎将全市的手机号码全部打一遍,通过剔除明确拒绝的市民后,再对剩下的市民进行二次、三次拨打。

在电话推销发展之初,经营者需要窃取、购买消费者在生活中留下的个人信息。有了AI外呼技术,个人信息攫取和电话拨打效率大大提升了,营销者甚至可以略过获取个人信息的步骤,直接对本区域内的所有电话号码进行轰炸。这样的技术“革新”,真让人防不胜防!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

经营者应当依法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不得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不得采用一次概括授权、默认授权等方式,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消费者同意收集、使用与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信息。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

未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不得向消费者发送商业性信息或者拨打商业性电话。消费者选择取消的,经营者应当立即停止发送商业性信息或者拨打商业性电话。

01:07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五条、第六条规定:

第五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第六条规定,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AI骚扰电话,这种躲也躲不掉的“流氓行径”不仅给消费者的生活带来不便,更侵犯了消费者权益;如果被不法商家利用,还可能诱导缺乏判断能力的消费者走入消费陷阱。这背后映射出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权责失衡,科技本无善恶,但是错误使用就会使科技沦为经营者侵害消费者权利的工具。

引导科技向善向上

通讯运营商和行政监管部门责无旁贷

通讯运营商应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开发更智能、更精准的骚扰电话识别手段,用“魔法”打败“魔法”。AI技术亦可以用于深入学习骚扰电话的拨打规律,精准标记此类电话并进行阻断,以强大的技术支撑,让“AI电销”现原形、拨不通,翻不出监管的“手掌心”。

监管部门应从源头上进行治理。对于第三方外呼企业贩卖个人信息和通过这类企业拨打骚扰电话并牟利的经营行为,监管部门理应予以研究并定性,涉及犯法犯罪的,严厉打击。全面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督促网站、APP等获取个人信息的主流渠道采取安全保障措施,发现问题及时下架、处理。

消费者要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随意透露手机号码等关键信息,使用软件时留意个人信息权益的勾选、授权。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江苏省消保委、佛山市场监管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