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工作队”深耕乡村振兴“战场”!驻博罗石坝帮镇扶村工作队助力镇村发展大提速

博罗快讯
+订阅

【工作队名片】

驻博罗县石坝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由惠州市委政法委牵头,市委政研室、市科技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市工交资产有限公司、广东德赛集团、惠州工程职业学院等成员单位各选派1名优秀干部,精心组建老中青结合的帮扶团队。巧合的是,7名工作队队员中就有6人曾在部队服役或仍在消防部队,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老兵工作队”。三年来,这支“老兵工作队”奔走于乡村振兴“战场”,成为乡村发展的“领头雁”、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工作队成员合影。

“这些老兵们真是没得说,我们有啥事找到他们,从来没冷落过。”

“是他们带着我们改变了乡村面貌。”

“是他们帮我们引来了投资,多年的撂荒地盘活了,在家门口也能就业,也不用外出打工了。”

如今的石坝镇已经变了样,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到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从土地流转到发展乡村产业,从完善基础设施到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村民们口中的“老兵”就是驻博罗县石坝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自2021年7月进驻博罗县石坝镇以来,工作队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实干诠释担当,聚焦发展所需,链接各方资源,推动特色产业加速发展,推动民生福祉扎实增进,推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赵新平:将工作队打造成乡村振兴的“硬核力量”

工作队队长赵新平曾在部队服役多年,作为市委政法委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他不仅善于团结带领队员,也善于沟通协调,硬是把队员带成了专打“硬仗”的尖兵,还引来多个乡村振兴项目,富农利农的同时,也为石坝镇“百千万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劲动力。

“我是真心的想为农村、为农民办点好事实事。”赵新平话语不多,却实实在在、诚心诚意。对此,队员和农民朋友体会最深,谈起赵新平都会情不自禁的夸赞起来。

赵新平(前一)带领工作队员了解象岭村水稻种植情况。

军装卸下,军魂犹在。为应对台风“苏拉”等极端天气,他带领工作队成员取消周末休息,主动下沉村一线排查困难群众住房安全;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他整合资源,招商引资,推动霸业(广东)投资公司三产融合项目等草菇示范点新厂房落户村中;为方便村民出行,他多方筹资推动桥梁建设、亮化工程建设,惠及近万群众;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他积极争取资金推进石坝镇综治中心升级改造……一桩桩、一件件帮扶实事,记录着赵新平带领工作队推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的坚实脚印,更见证着村民幸福指数的提升。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作为一名党建工作者,赵新平深知党建引领的强大力量,他想方设法凝聚起驻镇全体队员的力量,充分调动各链接单位的资源,争取“吃干榨净”,带领队员对每一个可能的项目都全力以赴争取,齐心协力共促村产业振兴。他带领工作队紧紧围绕石坝镇“一带一圈一区”发展战略,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开展招商引资,推动引进众原、骏旺等2家涉农企业落户石坝的项目建设投产。同时,多方链接资源,引进了霸业(广东)投资公司三产融合项目等,助力乡村振兴。

在赵新平的推动下,3年来工作队共自筹资金近300万元,争取项目资金420多万元,发动社会力量投入资金220多万元,实施帮扶项目21个,引导落地帮扶企业4个(落地投资近320万元),为石坝镇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赵新平也以始终不变的军人本色,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决心以及实实在在的帮扶成绩,赢得了石坝镇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

王友军:真正将群众放在心上的“第一书记”

驻村三年,从一名乡村工作的“外行人”,到成为干部群众认可的“第一书记”,在市科学技术局办公室副主任、石坝镇象岭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友军看来,为民情怀一以贯之,民生的幸福底色才能清晰明朗。

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王友军带头清理水沟。

王友军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人民的子弟兵。担任象岭村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他紧紧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这一主线,在强支部、解民困、谋发展上下功夫,支部建设得到明显提升,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善,集体产业得到较大发展。

一个坚强过硬的党支部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王友军从规范村党支部“三会一课”入手,组织党员干部外出践学,规范外出年轻党员教育管理,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植树造林等活动,带领党员群众开展常态化人居环境整治,不断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3年来,王友军主动放弃休息时间与村干部一道值班值守应对极端天气;多方链接资源,引进产业项目帮助村集体收入实现20万+;协调推动村道硬底化、筹建村小学科普馆室等,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点滴事件,彰显真情。象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云标经常说:“友军书记真正把象岭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去办,甚至比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象岭人还上心。”

何远其:“老黄牛”精耕乡村“责任田”

定期与政府包村领导、包村干部进村入户对脱贫户进行遍访工作,掌握其生产生活状况,落实帮扶措施,化解重点难点问题……何远其是走得最勤快、了解情况最细、村民最熟悉的“老大哥”,也是工作队进村走访路线的“活地图”。

何远其(中)到群众家中走访。

作为一名有着近四十年党龄的退役“老兵”,何远其是工作队中年龄最大、在基层工作时间最长的“老大哥”。转战乡村振兴“战场”,他始终坚守初心,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困难群众、办理民生实事等方面,如老黄牛般用勤勉敬业的行动践行责任担当。

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抓手。在基层深耕20年,何远其对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工作机制等相关文件政策了熟于心,成为乡村致富“助推器”。

群众点滴小事,件件关乎民生。在工作队期间,何远其积极向所在公司争取资金近90万元,用于石坝镇丁塘村渔塘围栏建设,解决北帝爷桥部分资金不足的问题,帮助石联村村道安装路灯,争取企业资源慰问帮扶困难村民、困难学生等,用心用情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肖群:用“小辣椒”点燃乡村振兴“大产业”

作为石坝镇埔贝村驻村第一书记,“兵支书”肖群带领村“两委”干部,坚持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研究制定“一年规划起步,两年优化布局,三年成势发展”工作思路,科学规划“一河两廊三区”发展蓝图,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一盘棋”,形成“产业驱动、党建助力、生态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态势。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肖群坚持强党建赋能乡村振兴,帮助村“两委”班子补短板、强弱项、提素质,强化“集团作战+单兵突击”干事创业精神,点燃组织振兴“新引擎”。他带领党员干部遍访群众、遍查实情、遍寻对策,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我先干”,以头雁引领激发群雁活力,凝聚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形成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产业发展的磅礴力量。

产业是乡村发展的基石。2023年3月,在肖群倡议下,埔贝村联合友邻4个村成立德好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埔贝村150亩分散地块流转调整为集中连片土地建设“百亩产业样板田”。引进的辣椒种一次管三年,且一年四季可采收。去年底以来,百亩辣椒产业园正式进入丰收期,不仅提升了村集体收入,还带动农户增收、促进了产业增效,以火红的“小辣椒”点燃乡村振兴“大产业”。

肖群(后排左二)推动埔贝村用“小辣椒”点燃乡村振兴“大产业”。

吴油国:消防“老兵”成推动发展的“好帮手”

今年30多岁的吴油国,在消防救援队伍是“老兵”,却是工作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开展驻镇帮扶工作以来,他主动承担工作队办公室和内勤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

计划是行动的纲领,是实践的依据。3年来,他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成长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好帮手”,与队员们合力起草了《石坝镇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石坝镇乡村振兴驻镇帮扶工作队工作计划》等材料,开展与石坝镇农办等部门共同完成了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成效评估、巩固脱贫成果、乡村振兴实绩等考核,积极参与百姓宣讲、乡村振兴宣讲等工作。

2022年6月,吴油国被任命为石坝镇蓝田村驻村第一书记。一年来,他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找准工作定位,与村“两委”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实。走访蓝田小学时,他了解到学校门口道路没有人行辅道存在安全隐患,积极协调县公路事务中心投入专项资金拓建人行辅道,方便师生出行。

吴油国向学生讲解消防安全知识。

作为一名消防干部,吴油国还充分发挥自身职业优势,助推乡村消防工作发展。他勤走访广调研,撰写调研文章为当地开展消防工作提供参考;链接县消防救援大队到石坝开展培训,推动镇专职消防队正规化建设,提升队伍灭火救援能力;争取资金建设石坝消防科普体验馆,提升群众防灾避险能力。

蔡德逊:用心用情让群众幸福感成色更足

戎装虽改志不渝,接续奋斗耀初心。从部队服役到国企工作再到乡村一线,蔡德逊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兢兢业业做好帮扶工作,踏踏实实为群众服务,让军人本色在乡村振兴一线闪光。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走近群众,解群众之所难。”在蔡德逊看来,只有了解群众,用心用情帮扶,才能让群众幸福感成色更足。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以来,蔡德逊走村入户开展防止返贫监测,走访脱贫人员、困难党员群众,看实情、摸实底,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生产生活情况,询问他们身体状况、家庭收支构成、帮扶政策落实等情况,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蔡德逊(左一)到群众家中走访。

跟踪石坝镇北帝爷桥和连心桥的工程建设,链接资源慰问帮扶困难群众,多方筹资推进吉石村委会广场帮扶项目,协调市工交公司工会推动消费帮扶……走访过程中,蔡德逊对群众遇到的、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多方协调争取帮扶和支持,用真情帮扶提升群众幸福感。

张子文:组建产业发展课题组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从大学教师到乡村振兴帮扶队员,张子文虽然没服过兵役,但依旧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打头阵、当先锋。3年来,张子文依托所在单位惠州工程职业学院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优势,协调学校资源在农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人才下乡服务、补齐乡村美育短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托底助农销售等方面发力帮扶,助力乡村振兴。

张子文走访石坝镇象岭村了解村中情况。

科技助农是引领农业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期间,张子文充分发挥学校的科学研究优势,组建产业发展课题组,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学校课题组项目《草菇高效品种选育及应用示范》在象岭村落地发展草菇种植,增加村集体收入。同时,链接学校资源在石坝镇开展草菇、灵芝种植技术培训,提升村民就业创业技能。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张子文积极链接学校人才资源,调动师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组织学校财经商贸学院“数商兴农”实践团前往石坝镇红星村、象岭村、黄山洞村等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把村史拍成数字视频,传承村史文脉,提高乡村知名度。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与产业相结合,引导“数商兴农”宣讲团到当地农业龙头企业,采集三黄胡须鸡的生物学特性、育种养殖环境、蛋卷生产工艺等素材制作推广视频和推文,助推乡村龙头企业品牌打造。

来源:惠州头条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