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语
生于斯,长于斯,寿乡蕉岭,我美丽的家乡。你爱蕉岭,熟悉蕉岭,但是你真的了解蕉岭吗?当你走进《志说蕉岭百问》,你是否会意识到,关于蕉岭的一切,位置、境域、自然、人文……竟然有些出乎你的意料?
《志说蕉岭百问》由县地方志办主编,蕉岭融媒在“长寿蕉岭”微信公众号、蕉岭发布app客户端逢周一至周五上午推出,为你带来别样视觉的蕉岭。
明伦堂
为什么说它是“民族文化遗产”?
明伦堂,位于蕉城镇城西(今蕉岭县人民小学北边,蕉岭中学校内),始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知县薛世望重修,康熙十一年(1672年)知县程梦简更新。据《镇平县志(卷一·疆域)》《石窟一征(卷二·教养)》记载:大成殿之后为崇圣祠,旁为射圃,左有君子堂,中为昌黎祠,左右为课艺斋,祠东为明伦堂,后为儒学署,又后为尊经阁。
明伦堂是民族文化遗产,科举时代考生必去朝拜的圣地。据史载,明洪武十年(1377年)诏颁卧碑置明伦堂,左碑用石宽八市尺,高2.7市尺,横卧而刊其文凡八条。“明伦堂”三个金字为朱熹所书,中堂上悬挂“康熙皇帝训饬士子”的卧碑。
科举时,朝廷颁派各省学使,即各省的主考官(一曰正主考,一曰副主考)称“学使”,或者“学政”,尊称“学台”,一般由翰林或进士出身的京官,如各部侍郎、副都御史担任。学使分赴各省,代表朝廷出巡各省主持学务,选拔人才。学使入城时,赴考者齐集城内迎接。学使先到孔庙在露台右边跪拜孔圣,后到明伦堂跪拜“康熙皇帝训饬士子”的卧碑。接着便端坐地上,听廪生诵读圣谕,诵后便坐在横案正中,另加摆一张书桌,挑选一位能讲正音的廪生,宣讲《四书》中的一章,及朗诵朱熹的注解。礼毕便回学署悬牌开考。
明伦堂历经数百年沧桑,几经易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蕉岭中学接管,初为老师宿舍,再改为学生膳堂、厨房,后闲置,虽几经改作,但建筑依然保持原貌。
古代科举制度及科举名衔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改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逐渐僵化,被称为八股取士,后于20世纪清末废除。
(科举名衔)
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贡士: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会元: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
举人: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解元: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举主与门生: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士人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地方官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宋太祖之后,进士由御前殿试取录,进士从此成为“天子门生”;同时亦明文规定以后举人不得自称考官门生。
贡生:明、清时府、州、县学的生员,凡已考选升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秀才:别称“茂才”。本是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来源:蕉岭县地方志办 蕉岭县融媒体中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