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观察|通车月余,“潜伏者”率先见证中山价值重构

南方+ 记者

随着深中通道开通满月,车流量累计突破300万车次。截至7月28日,中山接待游客达367.30万人次,同比上升128.52%。在备受瞩目的“超级工程”背后,迎接“泼天流量”的中山能否将流量转化为人财两旺的“留量”?

近期,基于2019年1月至2024年6月,深圳企业在大湾区内(除港澳)的迁移情况,一家民营机构亿翰智库做了一组深圳企业外流的统计。其中提及,这五年半来,承接深圳企业外溢最多的大湾区城市是广州,而紧随其后的就是中山,承接深企1215家。

这说明什么?这“泼天的富贵”,中山已早早布局,默默在接。

一旦将时间拉长,就不难发现,在深中通道开建之初,已有一批广深港客抢滩布局中山。从买地到买房,从买厂到并购企业,随着24公里的深中通勤路程从理想变为现实,那些为此提前布局的“潜伏者们”,感知到了哪些变化?又抢先吃到了怎么样的红利?

24公里,是从一座城市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距离,亦或从市中心到城市边缘的距离。这对于习惯长距离通勤的广深港客来说,可以是从龙华红山到深圳湾,也可以是从广州塔到嘉禾望岗的路途。

全球战略家帕拉格·康纳曾提出,基础设施的价值最终会超越其所有者。深中通道的价值也并没有由深中或大湾区独享,而是以大湾区为核心向外扩散。当深中通道的潜力与价值被真正释放,在“潜伏者”的面孔中,不难窥见,中山的潜力与价值也正在被重估与重构。

来自深圳的看房团在马鞍岛一楼盘参观沙盘。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来自深圳的看房团在马鞍岛一楼盘参观沙盘。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上岛”房企:

“心态变了,角色也变了”

嗅觉灵敏、闻声而来的第一波买地投资者,毫无疑问,就是房企。

买地的房企,往往与城市有更深的利益捆绑。早在2018年6月,万科率先洞见马鞍岛的无限潜能,斥资14亿元率先拿下深中通道“桥头堡”马鞍岛的一宗地块,成为第一个“上岛”的房企。随后,保利、雅居乐等一批房企蜂拥上车。

万科南方区域珠西公司的副总经理吴卫华,也是第一批“上岛”驻点的房企人。这几年,他见证马鞍岛的变迁与楼市起伏,也深有感触。相比于漫长的深中通道等待期,心态随看房客的增减而潮起潮落。如今,房企人信心更足了。

随着深中通道开通,一块石头,仿佛落地了。

站在马鞍岛上眺望,墨绿的海面,辽阔而神秘。吴卫华感慨,短短几年,马鞍岛上,交错纵横的现代化道路、一桩桩现代化的工厂楼宇陆续建成。毗邻深中通道登陆点,新中山客运口岸临海而建。这座建筑面积达6.3万平方米,坐拥四层联检大楼的港口,将在今年三季度投用。它的规模较旧的中山港客运码头扩大了8倍。

中山客运口岸。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据最新消息,在今年三季度中山客运口岸将交付,今后在这前往香港澳门,对比旧口岸时间会缩短25分钟左右。吴卫华说,“从高达200多米的翠亨新地标‘未来之门’到会展以及新建的中山客运口岸,都是万科为‘湾中新城’片区承建的配套项目。这不仅为地产项目做配套,更是给马鞍岛城市建设做配套。

作为第一个进驻马鞍岛的房企,从2018年至今,万科在岛上一共开发建设了4个项目。在不断买地开放过程中,万科一直在参与推动马鞍岛的城市配套建设。从2018年,万科配建939套11万多㎡政府人才房,推动人才住房建设,再到后来的纪念系小学、幼儿园、滨海公园、滨江公园、商业水街等建设。在上岛驻点的这些年,吴卫华深感房企的角色变化,从买地的地产开发商,仿佛变成了“小岛运营商”。这让投资买地的房产开发商,延伸出更具价值的成果——赋能城市发展。

而这些成果也充分体现在个体落地中山发展的细节上。7月下旬,从万科楼盘走出来,一位在深圳南山智园上班的90后程序员肖章,就被马鞍岛的配套所打动。他现场算了一笔账,“在中山客运口岸投用后,翠亨马鞍岛到深圳的跨城公交线路也会开通。从这里通勤到南山智园,跟我在龙岗租房子差不多,上班都是40-50分钟。”18元/趟的跨城公交加上地铁通勤成本,每月1000多元的交通费,让他有了购买马鞍岛房子的动力。

吴卫华也认为,随着一波一波的配套项目投用,“买房客”真正入住,万科似乎不只是小岛的地产开发商,它更像一座城市建设的参与者,从拿地开发再到配套建设运营,悄然间,一些角色已经发生了转变。

卖房销售:

见证“人流”变“人留”

“这里,比深圳更近前海!” 过去6年,这是马鞍岛上,每个卖房销售用得最顺口溜的一句宣传语。

7月中旬,这句话在48岁深圳客陈琳眼里,变成了现实。关注深中通道几年,住在深圳宝安西乡的陈琳一直没有“下手”买房。前些日子,万科派了专车把陈琳夫妇接到了售楼部。跑了一趟深中通道,他当天就下了定金。

万科销售张燕情说:“业主原本在深圳已有2套房产,都是小户型。看着行情,近年来卖了一套,剩下的一套留给刚毕业的孩子。再过几年,他们也面临退休,不需要定期通勤,这套房就是叠加自住和投资属性的选择。”

“赶紧地,我马上要开会盘客了!”7月26日傍晚,张燕情快速地扒了几口饭,赶着为周末迎客高峰准备。驻点在马鞍岛卖房5年,作为最早一波销售人员,她接待过2019年马鞍岛首个楼盘开盘,一口气买下7套房的“团购客”,也见证了马鞍岛日新月异的变化。

自深中通道开通以来,楼盘接待的深圳客户六成。

自深中通道开通以来,楼盘接待的深圳客户六成。

这个月,她明显感觉,人流比深中通道开通前夕,多了2倍有余。几天前,一个来自江苏的企业家,连带着自家三兄弟来看房,让她一口气做成了12套住宅成交。

“过去,周末才是看房高峰,现在工作日也不少散客。连周一我都能卖4套住宅。” 张燕情说,7月以来,单日迎客最高峰,她和同事接待了超156批客户,忙得“头脚倒悬”。

万科提供的数据显示,自深中通道开通以来,楼盘接待的深圳客户占比六,中山客户占比两,香港客户及少量外省客户占比两成。

自深中通道开通以来,楼盘接待的深圳客户占比六成。

自深中通道开通以来,楼盘接待的深圳客户占比六成。

在张燕情看来,深圳客首要考虑的是购房成本。这里包含了时间成本、价格成本、投资成本。

“对刚需客户来说,通勤便利就是关键,毕竟时间就是成本。” 张燕情说,相较于罗湖、龙岗等地动辄1个小时的车程,深中通道第一站马鞍岛,距离深圳前海约24公里,30分钟生活圈,则真正成为“比深圳更近前海”的区域。

“从价格成本、投资成本来看,马鞍岛地段临深,但是价格约为前海的1/5。这里仍然是房价的洼地。” 张燕情说,加之马鞍岛是中山重点发展区域,学校、医疗、公园、文旅等配套规划完善,目前驻马鞍岛的企业已超百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深圳企业,这些人流已经慢慢变成了“人留”。

购房人潮:

从“投资者”变身“创业者”

与买地的人相比,那些在中山买房的“投资客”对中山有更深的情感羁绊。

“从买房那刻起,我不知不觉就在这座城市埋下了种子。”

午饭后,孟姗姗一如往常,从深圳出发,一边赶往中山小榄与她创业合伙人梁伯强见面,她一边对记者说。这已是深中通道开通的第三周。最近忙于给中山老牌国货“珍妮诗”做商业咨询,她往返深中通道的次数,已不下十次。

午饭后,孟姗姗一如往常,从深圳出发,一边赶往中山。图为路上风光。

飞驰在这条跨伶仃洋的大桥上,孟姗姗回忆起,自己往返深中两地创业已有10年。2014年,她在石岐街道购置了第一套房产,距离深中通道港口高速口约4公里。深中通道开通前,她大多留在中山“过夜”。今年7月起,她已经能单日往返深中两地了,实现创业与家庭的“平衡”。

“我个人事业的起步,可以说,就是从中山的这套房子开始的!”

2014年,广东“两会”期间,深圳、中山、珠海等地人大代表纷纷建议深中通道建设“提速”。孟姗姗适逢在广州出差,在一群公务员的热议中,萌生了来中山投资房产的念头。

“当时,每月只有七千块的工资,深圳的房子对我来说望尘莫及!” 孟姗姗说。彼时,抱着未来在中山住,在深圳“打工”的念头,她跟朋友组团来到石岐街道看房。不过几天,她便“掏空了口袋”,买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

为了“打理”这套房产,她常年来往于深中两地。机缘巧合中,在一场茶会上,孟姗姗结识了一批中山制造业老板,其中,就有因指甲钳制造起家的小榄企业家梁伯强。

“当时,一起喝茶聊天的老板们都普遍觉得,中小企业的生意越来越难做。而我有搭建互联网平台的能力,中山的企业家们有良好的企业经营和管理经验,他们愿意将自己走过的‘弯路’和经验分享出来,帮助中小企业的成长发展。”嗅到了制造业的商机,孟姗姗决定从深圳工作,与全国几十个民营企业家创办了一家专为民营制造业提供投资和咨询服务的公司。

奔走在深中两地,孟姗姗创业通勤已有10年。这十年,她在中山投资的房产价值翻了三倍有余,她从一位投资客变身为深耕中山的创业者。“这是我人生发展的黄金十年,我见证了虎门二桥、深中通道的开通,也陪伴见证了三万多家民营企业的成长。” 孟姗姗说,“这套房子就像我的幸运资产,无论房价涨跌,我都不会考虑售出中山的房子。”

因为一套房子与一座城市“结缘”。即便孟姗姗早就在几年前安家深圳,她的事业发展却已然与中山密不可分。

置业老板:

跨海通道成了“员工通道”

7月22日,随着深中通道开通,在国内存储行业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江波龙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江波龙”),也将深圳总部迁往了鸿荣源前海金融中心,与2015年在中山投资自建的子公司——中山存储产业园,隔海相望。

而就在这个中山存储产业园中,有超700名员工,一半以上是研发技术工程师。这样一座的“工程师的园区”,每天都有大量深中往返通勤需求。

“一周往返深圳公司和中山工厂三趟了,二十八分钟到中山,比深圳开车还更快。” 负责江波龙公共事务的员工刘晓莲说,自己经常往返于深中两地办事,跑深中通道已经成了她的工作常态。如今,从前海的“深圳总部”上桥,再到马鞍岛下桥抵达“中山工厂”,深中通道真正成了“员工通道”。

“江波龙中山存储产业园离深中通道仅三至五公里,我们十分看好深中通道带来的发展机遇。”江波龙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晓斌坦言,从事半导体存储应用产品的研发、设计、封装测试、生产制造与销售的江波龙早在2015年,即深中通道在规划之际,就在中山翠亨新区购买了约4.95公顷土地。2019年启用了江波龙中山存储产业园,现在产业园一期已实现了智能化生产。

 江波龙中山存储产业园是翠亨新区最早建设的产业园区之一。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过去,在中山招聘研发人员有一定难度,现在深中通道开通了,有利公司吸引深圳的研发人才到中山发展。”杨晓斌表示,产业园二期将建设研发大楼、嵌入式存储测试中心、数据中心存储专线和智能物流仓储,未来工厂人员还将继续增加。谈到深中通道对公司产业链、供应链利好时,杨晓斌说,公司的芯片物流设在深圳保税区,运行效率高,未来深中通道开通后其他产业配套将更完善,如五金、塑胶等工厂西迁中山发展,将可以与公司进行配套,方便采购。

企业高管:

“在深圳招人,更容易了”

“今天就要跑一趟中山!以往走虎门大桥,早上就得出发。现在,过去满打满算就70分钟!”7月23日一大早,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通宇通讯”)深圳研发室经理杜雄新在深圳龙华区的办公室忙了起来。他必须抓紧上午的几个小时跟技术骨干“碰头”,回顾梳理新产品在产线遇到的痛点,同时整理总结案头上的项目资料,为下午回总部汇报做准备。

‌通宇通讯‌一直都落户在中山火炬开发区,是国内较早涉足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研发与生产的企业,拥有400名研发技术人员,是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9年,为服务华为、中兴等大批深圳客户,通宇通讯设立了深圳研发中心,形成了“深圳研发+中山制造”的模式。作为深圳研发中心的负责人,杜雄新每周二都要赶往中山总部,汇报工作。

‌通宇通讯‌一直都落户在中山火炬开发区,是国内较早涉足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研发与生产的企业。

‌通宇通讯‌一直都落户在中山火炬开发区,是国内较早涉足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研发与生产的企业。

从深圳到中山的这条路,杜雄新每年至少来回跑近百趟。这个月来,杜雄新最深刻的体会是“省时”。对于最会“赶时间”的深圳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

过去,每个周二,杜雄新从上午9时就必须从深圳出发,赶往中山工厂。“最理想的情况是开车2小时能抵达公司,最无法预计的情况是在虎门大桥堵一个上午。” 杜雄新说,“这半天,干不了什么活儿,心情也受影响。”

如今,深中通道开通后,他从深圳龙岗开车到中山火炬开发区总部,下午1时许出发,70分钟就能到,畅通无阻。傍晚6时许,从中山工厂下班回前海的房子,比从深圳通勤还便利。

深中通道,不仅成了企业的“员工通道”,还让企业招人变得更便利。

通宇通讯研发总监惠俊明就直观地感受到深中通道对高新技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深圳人才的关键性作用。“在深圳招人,更容易了!”惠俊明做了一个简单的比喻:同样是通讯领域人才,2700多名华为员工从深圳浩浩荡荡到东莞松山湖溪流坡村上班,乘坐大巴车需要1个多小时;而通宇通讯深圳研发中心到中山工厂也是70分钟左右,过去,“双城办公”的顾虑已被消解。

“我们20%以上的管理层、总监,家住深圳。”通宇通讯董事长吴中林曾表示。“研发团队要紧密地与生产制造基地联动,才能及时解决问题。一直以来,深圳研发团队对滤波器与天线的连接互联调试比较有经验,但是过去走虎门大桥用时超2小时,我们大多选择线上会议沟通,技术难题往往要延后几天才能解决。”惠俊明说,如今,同事从龙华到通宇通讯总部,70分钟就能到。“接下来,上午在深圳研发,下午跑中山工厂,晚上回深圳的家,可以成为常态了。”

撰文:曾艳春 雷海泉 伍杰 实习生 苏晓琳

摄影:叶志文

编辑 王浩宇 钟时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