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南大门”坦洲镇,地处咸淡水交界,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以其独有的好客之姿,展现了鱼米之乡的和谐与丰饶,田园风光、疍家文化、都市风情在这里串珠成链。
2006年,中山咸水歌以坦洲咸水歌为代表入选国家级非遗。
走入中山咸水歌(坦洲)文化陈列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间文化(民歌)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诸多荣誉映入眼帘,这一个个文化金字招牌,成了坦洲最美的明信片。
中山咸水歌(坦洲)文化陈列馆。 南方拍客 罗誉 供图
咸水歌,古称“疍家歌”,又名“沙田民歌”或“水上民歌”,数百年来流传于中山坦洲一带,是一些亦渔亦农的疍家人口耳传唱的口头文化。
清朝光绪《香山县志》曾记载:“风雨初晴岁欲除,舟维海汊意何如。村墟易米盐为钞,蛋艇提壶酒换鱼”,正是对中山疍民生活场景的描述。
咸水歌文化展示。
基于咸水歌深厚的历史底蕴,2022年,坦洲镇打造了“渔小妹”和“渔小航”这对ip。自此,坦洲镇咸水歌文化有了两个朝气蓬勃的形象“代言人”。
渔小妹和渔小航贴纸。 南方拍客 罗誉 供图
坦洲镇宣传和教体文旅办公室副主任程菲介绍,“渔小妹”和“渔小航”的名字源自社会征集——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渔”传递着生存技能与生活智慧,“小妹”二字凸显灵动可爱,具有地方特色,咸水歌里的“姑妹歌”唱词中经常有“姑妹”的称谓,而“航”字寓意不怕困难,遏浪而行,与中山人敢为人先的精神不谋而合。
“美丽坦洲”的logo也在2022年应运而生,一直沿用至今。程菲认为,咸水歌非遗文化传承在IP形象的加持下,可以更加具象化、生动化,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考虑到实用性,坦洲镇还推出了日常生活必备的雨伞、保温杯、收纳包和手绘本等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逐渐成为宣传推介坦洲的“文化名片”。
坦洲文旅季绘本中的插画。 南方拍客 罗誉 供图
眼下,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坦洲正奋力闯出一条农文旅融合的路子。程菲介绍,坦洲是传统农业大镇,盛产坦洲青蓝龙(澳洲淡水龙虾)、坦洲巴鱼(暗纹东方鲀)等水产品,以及胭脂红番石榴等特色小水果。
在坦洲,上万亩特色水果园区、600多家果园,可以让游客充分感受水果采摘体验。此外,工业游也是独具坦洲特色的文旅品牌,游客们既能在克尔比斯咖啡体验咖啡冲调拉花和烘焙,也能在乐美汇缝纫文创研学基地体验DIY缝纫,体会坦洲自然之美与工业文明交融的多元魅力。
近期,坦洲镇推出了坦洲手绘地图和美食地图,精选群众最喜爱的坦洲“十大名店”和人气打卡点。渔小妹和渔小航化身“贴身导游”,为游客推荐坦洲镇各村的美食与美景。地图发布后,不少深圳旅客慕名而来,为人气大镇再添“一把火”。
坦洲镇文旅地图。 南方拍客 罗誉 供图
坦洲美食地图。 南方拍客 罗誉 供图
未来,坦洲镇计划进一步丰富文创产品线,策划推出文旅手账、明信片、冰箱贴等文创产品,通过多元化方式,讲述坦洲故事,传递坦洲魅力。
【编者按】
在广阔的中山乡村大地上,蕴藏着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在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背景下,文创成为乡村用活资源、凝聚乡魂的有力载体。在中山,不少乡村利用“强村公司”,聚焦自身文化特色,将其活化为生动有趣的文创产品和文旅项目,点亮了乡村文化空间,激发出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古事新说,古韵新传。抢抓深中通道通车重大机遇,中山通过乡村文创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为非遗技艺活态传承、乡村文化创新发展、推进“百千万工程”打开了新思路。
南方+中山“百千万工程”频道推出【“百千万工程”看文创】系列报道,聚焦中山乡村文创新发展,敬请垂注!
撰文:罗誉 苏芷妍
摄影:罗誉
通讯员:张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